APP下载

浅谈参与式德育

2009-02-25黄建华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参与式新课改德育

黄建华

摘 要:单向灌输式、封闭式、防范式德育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尊重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的、符合新课标理念的参与式德育,不仅可以克服过去德育的一些弊端,也可提高德育实效。本文阐述了新课改形势下,实施主体参与式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主体参与式德育的做法和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参与式;德育

近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椐笔者观察,当今的学校德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单向灌输式德育,封闭式德育,防范式德育。

单向灌输式德育中教师是绝对的教育者,以“道德完人”自居,而学生是绝对的被教育者,教育者将各种美德与规范一味灌输,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严、思想、情感、兴趣和需要,把学生当作是装道德的机器;学生则麻木、被动、机械地接受、训练和规范,其飞扬的个性、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和充满青春活力的建构活动难以一见。

封闭式德育则是将德育与社会生活隔绝开来,仅以教室里的主题班会、校园里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德育。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封闭式的管理,学生很少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因为“安全”的原因,春游、秋游、野炊等活动往往无法开展。这种犹如在无菌环境里接受的“纯洁”的教育,学生不可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开放的视野和精神上的免疫力。

防范式德育,是指学校制订几大类几十项便于操作的规章来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当然,规章是必要的,但如果学生没有将这些“他律”转化为“自律”,学生永远只是表面上的“乖孩子”,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教师以防范为主,寸步不离地守着学生上自习、做课间操、搞大扫除,把重点放在检查和纠正学生行为上,一旦学生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像交警对付违章车辆一样,唯章独尊,把儿童赶进机械服从的狭路。这样虽能取得短期的效益,但负面影响也很明显,防范式德育禁锢了儿童的思想,培养了奴性的人格,学生往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将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道德本质上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某种固定的观念。外部强制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道德知识的传授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使作为道德实践活动主体的人能够独立地进行道德理性思维,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觉地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最终使得学生顺利融入社会、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进步和社会建设、实现个人价值,成为社会合格公民。这要求德育不能用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来完成,而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体验,这样才有可能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发展良好的判断力。通过发展人的主体素质,提升人的主体性,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个体品德的充分完善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喜爱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只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才能为少年儿童品德的形成提供实践的条件和生活经验的基础,才是学生达到知行统一的最好途径。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重视活动在德育中的特殊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使德育渗透于活动之中,进而将德育内化积淀形成学生稳定的道德品质。

道德的本质又是实践的。只有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丑的还是美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也只有在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参与式德育正是这一实践性的体现。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否则将无法理解、领悟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这就为实施主体参与的德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实施主体参与的德育成为可能,从而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取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认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在德育的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经过主体建构将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杰也认为:“儿童个性的自我形成不是靠外部的灌输或者行为的塑造来完成的,而必须依靠自己的活动体验或者经验来发现和发展。”可见,儿童自我的形成与对社会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体验来实现的,体验能缩短人的社会化进程。对孩子来说,一次亲身体验胜于十次百次的说教。我们要把活动作为德育的载体,让孩子们身临其境,触摸世界,感知万物,各显所长。

参与式德育让学生有了更多、更宽张扬个性的空间,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那么,作为德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广大教师,就应该在平时开展的德育工作中为学生多创造“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开展参与式德育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让学生参与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国外有位教育家说:“学习就是学生的活动,社会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而学生就应成为广阔天地的大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者。”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所以本人认为在德育工作中应坚持德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实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突出“活动”与“渗透”,强调“实践”与“体验”,从而充分释放少年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少年儿童的创造精神。学生参与的生活具体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

1.学校生活

(1)在课堂生活中,通过感悟和体验,升华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科本身就蕴涵着许多德育内容,如语文课,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迅速感悟课文表达的情境,在情感上同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这样才能收到陶冶情操、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数学课,要让学生多体验辩证的思想,严密的逻辑,精确、简洁的语言表达;社会课,要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环境保护的重要,等等。在课堂上,老师要有目的地向后进生倾斜,鼓励他们朗读和发言,让他们体验成功,寻回自信。

(2)在课余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提高交往能力、自主建构美德。“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现代德育学理论揭示,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显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道德才可能形成,并不是把外在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就会促使他形成美德。因而,课堂学习之余,应多开展师生和同伴间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自然、真实、直观的冲突交往和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内化活动的要求,学会如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从而建构自我。

(3)在制度生活中,通过全员参与管理,实现自律。向学生灌输学校的规章制度收效甚微,如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管理中学会规章制度,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校的“班级值周活动”,由各班全员轮流值周检查;我带班级的“班干部循环制”,让全班学生轮流做班干部: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并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既学会自我评价,又学会自我调控;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别人,真正达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参与式新课改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
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制教学研究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研究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