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真谛探秘
2009-02-25黄金华
黄金华
摘 要:师爱是教育的精髓。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是教师的作品。对学生来讲,师爱是美德养成的沃土、催化剂,是健康成长的母乳、发动机。如果学生恶以待人待物、畸形发展、自控能力差、网瘾严重,则可从一个侧面说明师爱文化的不足。职责、全面、全体、全程、多样、辩证,是师爱文化的真谛所在。
关键词:教育;师爱;权利义务;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对教师(学校)来讲,爱学生既是简单的常识,又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目前,从全国来看,大多数学校、大多数教师都做得比较好,但仍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发生在学生身上:痛骂教师(学校)(缺乏感恩心);恶以待己待人待物(缺乏善心);畸形发展;网瘾比例高且严重……
导致上述怪象的原因复杂多样,但笔者以为,直接的主要的根本的原因在于现有的“师爱”文化有问题。因为,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是教师的艺术品。教师给学生什么样的爱,学生就会反馈给社会什么样的爱;教师给学生多少爱,学生就会反馈给社会多少爱;教师怎样爱学生,学生就会怎样爱社会。对学生来讲,师爱是美德养成的沃土、催化剂,是健康成长的母乳、发动机。
目前,我国的师爱文化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师爱的内容上,质的规定有余,量的规定不足。把师爱内容仅界定为“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量的规定缺失,致使师爱在执行中(操作)中有漏洞可钻——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各取所需。二是在师爱的思维方式上,明显表现为单向度——仅要求教师无私地付出、奉献,未把教师当成现实的人;教师仅是付出者,学生仅是受益者。从外因层面讲,现有“师爱”文化的不足,是客观环境造成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普遍的功利、浮躁心态(作风),是其产生的大环境;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体制尚未建立,是其产生的中环境;学校以分数、升学率评价教师,是其产生的小环境。
规避学生身上的种种怪象,就必须创新现有“师爱”文化,树立真正的师爱观。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参照党和政府有关教育的路线方针政策,借鉴现代教育理论,笔者认为,在应然(操作、执行)层面,“师爱”文化至少有以下真谛:
一是职责。师爱的本质是一种意识与行为相统一的职责,是高度的责任意识与自觉细腻的责任行为的统一。职责不只是义务,不只是付出,而总是与一定的权力(权利)相联,是付出(奉献)与收获(获取)的统一。把师爱的本质界定为无私的奉献——一种义务、责任,尽管有其科学性,但在实践中衍生出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二是全面。师爱的内容是全面的。教师要关爱学生的一切。既要关爱学生的学习,又要关爱学生的工作、生活;既要关爱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关爱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要关爱学生的物质需求,又要关爱学生的精神需求;既要关爱学生的升学,又要关爱学生的就业;既要关爱学生的文化成绩,又要关爱学生的能力、品德、心理……与此相左,现有“师爱”文化具有片面性——基本上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文化成绩)。
三是全体。师爱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师要公正、公平、平等地关爱每个学生,甚至每个家庭。关爱学生,不受其家庭状况、学业成绩、思想品德、身体状态、亲疏关系等因素影响。与此相左,现有“师爱”文化具有少数性——基本上只关注学习成绩优秀或对自己有利的学生。
四是全程。师爱的环节(时间)是全程的。教师课堂内要关爱学生,课堂外也要关爱学生;校内要关爱学生,校外也要关爱学生;既要关心学生的校内表现,也要关心学生的校外尤为家庭的表现;既要关心学生的现在,也要关心学生的将来;既要关心学生眼下的进步,也要关心学生的永续发展;要寓师爱于教学、管理、活动之中。与此相左,现有“师爱”文化,具有片断性、短视性——基本上只关注学生的眼下或局限于教学环节。
五是多样。师爱的方式(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细腻、灵动、创造性地关爱学生。宏观上,师爱的方式(表现)有三类:情、言、行;在微观上,人类一切美好(褒义)的词语都能传达关爱。与此相左,现有“师爱”文化具有简朴性、经验性——基本上采用的是简单、朴素、传统、经验型的方式方法。
六是辩证。师爱的思维方式是辩证的,教师应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处理师爱中的各种关系、矛盾,传统思维与现代思维相结合,力求实现情、理、法的融合,以及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国家的和谐共赢。与此相左,现有“师爱”文化具有单向性、表面性、形式性、功利性、被动性、感性性。
以上六点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职责是核心,辩证是灵魂,其他则是其表现。辩证“师爱”文化,对教师(学校)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