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学习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2009-02-25徐财科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误区探究

徐财科

新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方式方面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逐渐活了起来。但其中也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偏颇,使教师在解读和实践中走入了一些误区,导致无效合作。

一、合作学习的误区

1.误区一:合作=小组学习

在很多“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上,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事实上,“合作”的解释是: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合作与分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分组学习虽然是合作探究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但应该承认的是,分组并非合作的唯一手段。

2.误区二:小组合作泛化、无序化

无节制地合作学习,把课上成小组讨论课。不顾学科性质和具体内容,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探究讨论一番,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教师却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

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范式,这是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但我们在课堂上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游戏规则,乱成一团,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1]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我想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3.误区三:小组合作形式化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由形式主义演化出来的“浮华”现象有所抬头,可谓“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

当前,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时,主观随意性很大:教师觉得该合作了,学生即使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了,学生即使正在激烈地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步入“形有实无”的无效合作误区。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合作只是形式、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没有协调解决问题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自行其事,生生互动根本没有发生。小组合作形式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点。

(1)把课堂教学当成表演课。如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既绘画唱歌又奔跳游戏,动手动脚,忙个不停,从而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2]

(2)把课堂上成资料展示课。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播放各组收集的图片资料,而只花很少的时间学习知识,把重点变成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能力的综合性学习。

固然,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渲染课堂气氛,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但这些都是为学生积极学习这个教学中心服务的。如果不管教学中心,为激发而激发,为渲染而渲染,为创设而创设,那就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形式主义要不得。

二、如何实施有效合作

自主学习中的小组讨论要充分地运用起来,不能只在形式上,而应该用到实处。运用好了小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1)要有明确、恰当、便于操作的合作学习目标。实施有效合作,首先要把握时机。一是出现新知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亟盼解决的问题,依靠个人的能力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且发生争论时。其次,要精心设计合作的内容和要求,选择具体的学习方式,安排学生小组的分工与组合。

(2)要基于学生个体充分的独立的

自主学习和思考,必须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没有经过个体充分自主学习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所述见解既不成熟,也没有深度,更谈不上个体的独特体验和创见。

(3)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学习小组明确分工,让主持人、陈述人、记录人各司其职,且互相尊重,互相礼让。同时,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约束自己,以达到合作双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菊荣.“新课改”三思.教育参考,2004,(3).

[2] 宋秋前.教学有效性问题浅析.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误区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冬季洗澡的误区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