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声誉管理

2009-02-25赵振杰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

[摘 要]本文在论述高校教师声誉管理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声誉管理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 职业 声誉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9)01-0073-04

[作者简介]赵振杰,常州工学院教育学院(江苏常州 213022)

近几年来,市场化观念逐步深人到高等教育领域,高校教师的声誉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问题,造成了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信任危机,不仅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形象和工作业绩,还影响到这一职业的公信力和吸引力。一些机构进行的职业声誉社会调查显示,教师如今已不是当年的“臭老九”,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有所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职业的另一面却隐含着违反道德操守而学术腐败、漠视责任和良知而搞权利寻租等恶劣现象,教师群体遭遇了声誉“滑铁卢”,甚至暗含着一定程度的职业伦理危机——社会对教师的声誉产生了严重质疑和责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教师的尊敬程度随教育级别的提高而递减,最高为幼儿园教师,占30.0%,小学教师为25.2%,中学教师为23.7%,大学教师最低,为21.1%①。《Q Q网络杂志》2007年的职业声誉调查显示,教师职业声誉下降最快,高校教师自然也不例外②。2007年3月发布的2006中国教育蓝皮书指出,与成效显著的基础教育变革相比,高教领域的变革仍然进程缓慢,高校的社会声誉、公信力和教师的职业声誉仍在下降中③。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身份决定了其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物质报酬和高校教师的工作业绩并不呈线性正相关,也就是说,和其他以人为劳动对象的职业相比,工资、福利等物质性报酬激励对高校教师工作业绩的敏感性不是第一位的。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分工和人们对身份自我认识的不断改变,人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演化,传统的经济激励机制的作用有所降低,精神性声誉激励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效益。因此,正确地认识高校教师的声誉在职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有效地引入声誉管理的理念,将有利于发挥声誉激励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所希望的“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

一、教师声誉管理的来源和理论基础

声誉是指声望和名誉,是个人、组织或团体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总体印象,是其获得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声誉的核心是相互信任,其作用在于提供一种隐性激励。对于声誉的认识和研究,最早发轫于人们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公共关系管理的重新认识和理念提升。因此,不同视角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结论。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戴维斯•扬(Davis Young)、丰布兰(Charles Fombrun)和闰多瓦(Rindova)认为:企业声誉是企业过去一切行为及结果的综合体现,这些行为及结果反映了企业向各类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提供的有价值的产出能力。企业声誉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在与内部员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制度环境。巴内特(Barnett)认为,公司声誉是各种经验、印象、信仰、感情和知识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它是一个社会的、集合的、关系的概念。基于以上对声誉价值的认识,这些学者提出了“声誉管理”(reputation management)的新理念:声誉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建立、维持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关系,创建和维护企业声誉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及整个过程。美国纽约福德姆大学商学院教授凯文•杰克逊(Kevin T.Jackson)以及管理学者Hutton和Goodman等人的研究均视“声誉资本”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无形资产,在实际的商业关系中,有时会成为决定性因素,比有形资产更为重要④。

声誉这一概念被引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领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思考的重点是如何借用企业公共关系管理中最近讨论较多的“声誉管理”。王连森等人(2006)指出,大学声誉是大学精神、大学行为、办学条件、社会贡献等大学身份识别要素在社会人群中产生的认知结果和情感反应,它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市场信号、机会平台和安全网的作用⑤。何亚明(2007)认为,高校的声誉管理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进行,在观念、制度、危机处理、声誉投资等方面采取相关策略⑥。王国保(2005)则从明确学校定位、提高毕业生质量、重视校风建设、实施名师强校战略和转变管理观念等方面阐述了培育高校声誉的途径,提出了高校声誉维护的两个原则,即快速反应和高效沟通⑦。

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没有触及到组织中的主要群体,而任何组织声誉的创建、维护、巩固、扩张、修复等均需要该组织中的主要活动群体来承担和体现。因此,对高校教师群体进行声誉管理的研究,就具有很大的开拓意义和现实价值。

教师的声誉管理既是指社会、学校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教师声誉的挽救、修复、维护、巩固、扩张和提高,也是教师自身通过声誉投资、声誉交往等手段建立并维持与公众、学生、家长之间信任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维护良好的职业声誉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教师从事职业活动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追求良好的声誉是高校教师提高个人事业成就感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追求“名”的需要。所以,对他们进行声誉管理,就能使声誉激励成为和物质满足激励一样既符合人性的需要,又具有激励作用的手段。

同时,高校教师的声誉是他们的无形人力资本,良好的声誉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较高报酬和更好的发展机遇,不良声誉则可能损伤甚至断送他们与社会公众进一步交往的机会。因此,声誉管理能够满足高校教师群体追求长期信誉和名声的需要,尤其是那些对未来收益期望值较大的教师,对良好声誉的需求更强烈。

二、我国高校教师声誉管理的障碍及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市场参与主体为追求自身的长期利益,对群体和自身的职业声誉都是不敢轻视的。然而,作为知识分子主要代表的高校教师目前却时常会做出有失公众期待、有损于职业声誉的事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声誉管理的不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高校教师不注重声誉价值的现状的原因很多,除了目前一些过渡时期的制度因素使他们对声誉修复和坚守的期望值下降之外,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主要是他们通过比较声誉的收益预期与当前行为后果的现实利益之后,做出了重“利”而轻“名”的选择。

1.利益追逐因素对教师的声誉影响最大。我国目前的国民人均收入还不高,物质财富的分配机制还不是很合理,且短期内还不会有太明显的改善,这就必然导致不少高校教师在和同等学历、水平的高收入、高福利群体比较中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忽视和放弃对职业声誉目标的追求。虽然有一些民意调查显示,职业声誉和收入不一定能等同起来,但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和客观事实还是让很多接受了多年教育的高校教师和“清贫”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和校外的暴利、热门行业从业人员相比,他们更是深感选择教师职业的失误和无奈。于是,有些人在面对丰厚的物质利益诱惑时,很容易抛却道德操守而选择短期化的逐利行为,这样就使他们失去了建立良好声誉的基础,尤其是那些专业吃香而在校内收入又不高的教师,更是容易放弃自己崇高的职业声誉而追逐世俗化的名利,自己承担的知识传承和创新的中心职责反而被边缘化了。尽管高校教师的课时费在不断提高,但依旧比不上校外兼职或获得科研经费诱人。因此,一流教授无缘一线课堂,普通教师更是将赚钱较容易的校外兼职、业余授课摆在首位,而本应是份内主业的校内教学反而成了花费精力最少的副业了。此外,能够潜心于经费不多的基础研发项目的学者日益减少,而能够迅速获利的项目却大受追捧,这也无怪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连续空缺两年之后才终于名花有主。

2.现行教师考评机制难以让高校教师产生强烈的事业动力。很多高校评定教师优劣完全是用量化的指标体系(如科研项目的级别、论文和著作的数量等)来考核教师能力的高低,把这些指标和他们的工资、职称、晋升机会等联系在一起。于是,不少资历、职称较低的教师就不得不冒着践踏自己职业声誉的危险大量发表粗制滥造、生拼硬凑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以置换现实利益,这一状况目前还看不到彻底改观的预兆。

3.不合理的高校管理体制难以激励教师潜心于知识传播和创造之中。我国高校的管理模式明显呈现出行政化、官僚化趋势,仍然是行政管理和意识形态控制主要阵地。党政首脑由政府任命而不是由教授委员会选举,校内干部由党委或校长任命而不是所有教师自由参与竞争。对教师的管理和约束,不仅有组织上的,还有行政上和学术上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不少希望获得精神解放的教师很难控制自己的主体地位:缺乏独立思考的自由,缺乏严谨治学的氛围,缺乏自由辩论的空间,导致他们逐渐放松了对崇高声誉的不懈追求,颠覆教师的职业理想也就在所难免了。

4.市场观念、交易意识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事实存在使教师的职业形象难以还原到传统的理想状态。高校教师,特别是教授们,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身份优越的“精神贵族”和“社会精英”,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红烛”、“园丁”之类的称颂,传统的“尊师重教”和“师道尊严”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这种社会认同感。然而,在势不可挡的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社会主流舆论已经将高等教育视为一种市场契约关系,高校教师一方面被管理法则还原为“打工者”,另一方面被市场法则还原为知识交易的“卖方”,传统“师道尊严”的根基正在被一点点淘空,不断出现的“学术泡沫”和“学术腐败”现象与以上两种趋势的彻底避免,目前似乎还缺乏足够的力量。这一学术劫难如何渡过,的确成了难以预测的问题。

5.学生对教师声誉的反馈目前在多数高校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手段上的缺乏。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上看,教师因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享有受学生及其家长充分敬重的合理理由(就连封建专制时代的太子也要在形式上行拜师礼)。而作为知识接受方的学生也认同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逻辑,这也成为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专制等级社会中自觉维护职业声誉的重要驱动力。但从20世纪90年代大学实行收费制之后,学生及其家长的心态随之发生了变化。花费了“巨资”(对中国大部分家庭来说,大学学费和杂费是一项巨资)上大学的学生,自然觉得自己是教育资源和教学产品的购买者而要求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服务。但现实情况是,有些教师一门心思搞自己的研究项目而难能重视教学(有的教师上课竟然用的是十年或二十年前的教材),硕士、博士研究生无偿为其导师打工,这些事实都逐渐模糊了学生们对教师传统声誉的认可。高校为了维护教师的名声,在处理他们时,也大多采取了保守的就轻策略;学生即使有意见也缺乏顺畅的投诉渠道,更难以奢求理想的投诉结果。

三、实施高校教师声誉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声誉能够满足作为社会精英的高校教师对自我价值实现、获取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也能为他们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声誉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取决于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自身行为的表现方式,又取决于交往对象对这种行为表现方式的主观评价,还与社会的职业认知传统有关。因此,为了发挥声誉的激励作用和无形资源的价值,结合前文我们对高校教师声誉管理障碍的分析,笔者认为,修复、维护、巩固和提高教师的职业声誉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措施:

1.利益推动与舆论引导。经济、政治利益是人们现实生存和意志表达的基本需要。当一个不乏智慧的职业群体在其可比性物质条件合理合法地得到满足以后,对荣誉感和自豪感的需要就会逐步上升。同时,这一职业本身的吸引力也会不断增加。为此,在国民财富不断增长的前提下,政府要在收入分配上重新考虑高校教师的劳动性质和劳动成果的重要作用,真正满足他们合理化的现实利益诉求。由此,就可能避免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不愿安贫乐道而到校外兼职所造成的形象危机。另外,作为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虽不奢望拥有权力所产生的荣耀,但如果能够让他们参政议政(不一定是升官),也会使一些对国家和民族发展有浓厚感情和独到见解的高校教师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感受到政府决策时有他们的声音,这一愿望的满足也将激起他们身份荣耀的情结和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欲望。

公众舆论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政府要在不对称的信息流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公众舆论形成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和对高校教师群体的客观认识。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宣传高校教师中“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薄名利、志存高远”的先进事迹,引导公众认识到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教育有用但不是万能的,所有和教育有关的错误并不都是由教师引起的,从而真正使全社会形成了解、关心、尊重、爱护这一群体的良好氛围。

2.体制优化与职业规约。高校管理者要不断提升对教师的管理理念,提高对声誉管理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首先,要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教研考评体制优化中准确决策。因为声誉管理的核心就是事前准确决策而不是问题出现后再进行补救。“管理者们总是企盼以事后良好的公关工作来修复受损的声誉。可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它导致的是声誉问题的产生,而不是声誉问题的解决。”在一个学校里,当各种管理体制难以激励教师对职业声誉的投资和维护时,那么,做出毁损这种职业声誉的言行就是可以预料的事情了。所以,管理者当前尤其要着力破解影响高校教师精神状态的多重症结,让他们的“声誉投资”能够真正得到相应的回报。改变现行的高校教师劳动成果评价机制,促使他们努力经营自身声誉;建立科学的声誉赢取体系,使教师明白通过公平竞争赢得的声誉往往要比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声誉有更多的成就感。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工作行为习惯规约和职业形象管理。管理者要对教师在校内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中的行为习惯进行培训并有效监管,达到维护良好职业声誉、形象的效果。其中包括通过行为管理、检查评估、舆论监督及效果测评等方式来确保教师形象的内在价值不因某些因素的影响而降低;通过优秀教师形象的价值开发,不断追求名师在数量上的增长和水平上的升华;通过对教师形象的创新,使之合乎个体的特征和时代的趋势。

3.履行职责与良心自律。和中小学教师相比,高校教师除了要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外,新时期的国际人才竞争态势还要求他们既要了解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的基本发展现状,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既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又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高素质教师。因此,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履行其崇高的社会责任,加强对职业伦理的坚守,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自觉加强科研诚信,远离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通过自身的持续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重和向往的职业。

教师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他们依靠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而开展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实现并支撑了高校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功能,因而成了体现高校文化功能的活的载体。当前,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声誉管理,不仅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管理内容,也是增强这一职业社会公信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渠道。

注释:

①徐百柯.幼儿教师比大学教师更受尊敬[N].中国青年报,2005-09-12.

②[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1115a010007b1.html

③杨东平.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教育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63.

④Gotsi M,Wilson A M. Corporate Reputation: Seeking a Definition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1,(1):24-30.

⑤王连森,陈国军.声誉管理:大学发展的新课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12-15.

⑥何亚明.高校声誉管理:内涵、意义与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7,(7):140-142.

⑦王国保.高校声誉的培育与维护[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5,(2):108-110.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职业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有趣的职业
我爱的职业
十二星座之未来职业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