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渗透民俗文化的作用

2009-02-23王锋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信陵君莫高窟民俗文化

王锋华

中国是个民俗文化丰富而精彩的国家,民俗文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很多传统节日因民俗文化而意蕴深刻,人们的行为方式因为民俗文化而有了特定内涵,甚至一些日常话语也因民俗文化而有了独特风格。

中学语文教材里蕴含了大量民俗文化。笔者认为,如果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这些民俗文化因素都挖掘出来,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授,也可以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民俗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生命力,或发生了些许变化,但过去的民俗习惯还是通过文字形式在典籍中被保存下来。如果不了解这些民俗就会影响学生顺利理解文章的含义,从而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此,把民俗文化恰当地引入课堂就成了当务之急。民俗文化教学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至少能够发挥以下作用:

一、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中蕴含一些着民俗文化的细节,如果学生对相关的民俗文化一无所知,就无法理解文中人物的一些行为方式,因而不能全面把握人物特征,不能深入理解课文,也体会不出作者设计这些细节的良苦用心。此时,教师如能在民俗文化方面给学生适当地引导、解释,就会让学生豁然开朗。

如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最后,有侯嬴“北乡自颈”(面朝北刎颈自杀)的情节。侯嬴为什么要自杀?信陵君听了侯嬴自杀的诺言后为什么不加以劝阻?很多学生对此不理解。其实,这也涉及当时的民俗文化。在当时社会,“士为知己者死”是人们普遍的信条,是一种时代风尚。侯嬴为了报答、激励信陵君,也为了让信陵君解除后顾之忧,毅然自杀。而信陵君则为侯嬴的自杀行为所激励,义无反顾地前去救赵。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有一些蕴含在课文中的民俗文化,教师可以加以适当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行动起来。教师可用课文中的内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再让他们自己动手查阅相关资料,互相交流,共同提高。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探究意识,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合作观念。

《鸿门宴》中有这样两句话:“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去请侯嬴时有“空出车上左边位置”的情节。由课文这两个细节,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古人关于座次的讲究。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而力量的悬殊,也一目了然,刘邦的处境更令人担忧。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还不如告密的项伯,君臣之间的隔阂,已初露端倪。

在古代更多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尊右卑左的,如古人称大姓为“右姓”,称望族为“右族”,称高官为“右职”,称贵戚为“右戚”,成语有“无出其右”的说法;而“左物”是下物,“左迁”为贬官,“左袒”意为偏袒,成语“旁门左道”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右手右足力大而且使用方便,左手相对要逊色,故崇右而贬左。

但在乘车时,则正好相反。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居于右位的叫“车右”,亦名“骖乘”,职责在于防止车子倾斜或受阻,保护居左尊者的安全,一般由有能力的人担任。

通常,在学生分组查阅后,可安排他们互相交流,使学生既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又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增强学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文化遗产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分。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资源,显示出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很多文化遗产却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遗憾。教师如果在中学课堂上增强相关民俗文化的传授,就会调动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从而强化他们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如余秋雨先生的《莫高窟》促使我们对莫高窟壁画投去更多的目光。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了解莫高窟壁画艺术的辉煌灿烂,了解壁画被劫被毁的惨痛历史,由此激发学生对莫高窟文化的敬仰之情,从而产生对更多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学习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一文时,很多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跟屈原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介绍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

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令许多中国人感到气愤,也令更多国人警醒。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热衷于过“洋节日”,可有多少中国的古老节日被渐渐淡忘?还有多少意蕴丰厚的传统活动在现代生活中失去了生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受损文化遗产了解的基础之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浩瀚文化遗产的热爱,并使学生对文化遗产给予更多、更全面的关注。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应该渗透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增加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理解文本、主动学习的能力,完善学生的心智,增强他们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及不可或缺的危机意识。这样,才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与全面的素质。同时,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责 编 木 子)

猜你喜欢

信陵君莫高窟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莫高窟的诞生(上)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鸡鸣与狗盗
唐雎说信陵君
探访莫高窟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人间艺术长廊:敦煌莫高窟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莫高窟里看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