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

2009-02-23高谦民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班集体班级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制定班级目标、建设班集体、组织班级活动、优化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文化、整合班级教育力量和进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等,这七个方面的内容就组成了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

作者简介:高谦民,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曾任南师大教科院党总支书记、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等职。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及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编过相关著作多部。

一、什么是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

班主任作为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主任教师,担负着班级各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如果我们要想成为一个主动的、理性的、智慧的班主任,就应当清楚地把握自己的工作内容,懂得应该做些什么以及怎么去做。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到底应当包括哪些部分?不同的人往往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制定班级目标、建设班集体、组织班级活动、优化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文化、整合班级教育力量和进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等,这七个方面的内容就组成了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

为什么叫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所谓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是相对于一般教师而言的。我们知道,一般的任课教师,他们实施教育的主要操作系统是课堂教学以及与特定学科相关的课外活动。虽然班主任也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并指导有关学科的课外活动,但这只是班主任教育劳动的一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那么,班主任特有的教育工作是什么呢?那就是前面提到的有关班级建设的七项工作。这七项工作,对于其他任课教师来说,他们可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但对于班主任来说,则是非参与不可的。不仅要参与,而且还要全身心地投入,千方百计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把除教学活动以外的班级各项教育工作称为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

班主任特殊操作系统中的七项工作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教育目标,二是教育实施,三是教育评价。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且每一部分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对班主任来说,恐怕更关注的是教育实施。班级教育的实施部分,包括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管理的优化、班级文化的营造以及班级教育合力的形成。这五部分在班主任特殊操作系统中形成相对独立的五个子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彼此不可替代。如班级活动:建设班集体要组织活动,班级管理也要开展活动,班级文化还是离不开活动,而班级教育合力同样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再如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需要管理,班级活动的正常开展离不开管理,而班级文化中的制度文化部分就是管理,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班主任工作原本就是一个整体。班主任的任何一种教育行为,都会产生综合的影响,都从不同维度对一个班级和这个班级的每个学生产生广泛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策划某一教育行动之前,务必认真思考、精心安排,使其教育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这五个子系统又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班主任工作的。由于角度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因而它们在班主任特殊操作系统中所产生的作用也就各有不同。它们之间虽然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但又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因而不可替代。这就是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班主任特殊操作系统中的五个子系统

(一)建设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

1.什么是班集体

班集体不是简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师生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并形成共同的舆论和班风的精神共同体。它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态。

一个好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家”。这个“家”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充满关爱与温馨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师生得以共同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2.为什么要建设班集体

学生是生活在班级之中的,班级的状况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极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花大力气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建设班集体,他说:“我们应该把有组织的教育影响针对着集体。”他回顾自己刚刚走上教育岗位时,曾简单地以为,班主任工作就是先把一个学生教育好,然后再教育第二个、第三个……当所有的学生都教育好了,就会有一个良好的集体了。然而,事实使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班级教育“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他认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上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集体是个人的教师。”

班主任工作十分繁杂,每天都会有许多事情要做,不同的学生往往又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如果所有的事情都由班主任来处理,所有的问题都靠班主任来解决,那么,只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个学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那个学生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我们能像马卡连柯那样换一种思路,将工作的着重点放在建设班集体上,努力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集体,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家园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主人,许多问题都由学生在集体中自己加以解决——那么,学生的责任意识就会大大增强,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综合素质也会快速提升。这样,班主任就从具体事务中解放了出来,得以有更多精力去抓班级的重要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效果与生存状态就会大大改变,真可谓事半功倍,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班集体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实践基地,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才能的舞台,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凝聚力强的班集体中,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精神和协作能力会普遍得到提高,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校期间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而且当他们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也将更容易与同事合作。因此,建设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

3.怎样建设班集体

要使班级中几十位各不相同的学生形成一个有共同目标、有统一规范、有优良风气的和谐整体,需要班主任悉心组织,精心安排,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与学生一起建设优秀的班集体。

(1)确立班级共同目标,激发上进心

班级群体要发展成为班集体,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目标就像一支火炬,它指引前进的方向;目标又是一种粘合剂,它可以凝聚人心。一个班级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班主任于老师在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就给全班同学讲了个《成功指南针》的故事: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许多人来此旅游。可是,自古以来,这里没有一个人走出过沙漠。并非他们不想走出去,而是不少人尝试了多次都走不出去。后来,有个叫肯·莱文的外国人发现了“门道”,当他离开比塞尔时,对一个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人说:“你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小伙子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从沙漠中走了出来。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故事讲完后,于老师接着说:“同学们,我们的人生就像穿越沙漠一样,同样需要目标。我们的班级不也需要许多像阿古特尔一样为自己的生活选定目标的开拓者吗?现在就为我们这个集体设定一个奋斗目标吧!它就是我们班级的指南针,让我们共同走向新的生活,寻找生命的新蓝天……”同学们深受鼓舞,群情激昂,一起制定了该班进入中学的第一个目标——争取获得本校“文明流动红旗”。

我们的教育不是缺少理论的灌输,而是缺少打动人心的故事。历史就是人类成长的故事,而教育就是通过讲述人类的故事来启发、引导孩子成长。

许老师新接手一个班,他对大家说:“同学们,以前选‘三好生‘文明生‘进步生,都是以学校、老师规定的标准来选,这学期我想让大家自己来制定标准,自己选择荣誉称号。你认为自己能当‘三好生还是‘文明生?”许老师请同学们考虑5分钟,然后分别在纸上按“最希望得到”“希望得到”“认为自己能得到”三个层次各写一个荣誉称号,在每个称号旁注明最少3条获得这个称号的标准。许老师说:“老师没有规定,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教室里一片安静。每个学生都郑重地写下了自己所向往的荣誉称号及其标准。

从此以后,每发现学生稍有懈怠,许老师只需悄悄对他讲:“不要忘了你的目标啊!”“还要努力才行啊!”学生就会主动地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具有要求上进的迫切愿望。引导学生确立奋斗目标,就是唤醒埋藏在他们心底的这种渴求,以激发其上进心。一个人如果不求上进,破罐子破摔,那么任何人都帮不了他的忙;如果一个人的上进心被激发出来,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2)强化集体观念,维护集体荣誉

班主任要把原本互不相识、毫无关系的数十名学生组合成互相关爱、互相融合、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首先就要使每个学生都热爱这个集体,关心这个集体,时时处处想到这个集体。

章老师走进他刚接手的初一新生班教室,先简单作了自我介绍,然后将一张8K的白纸贴在黑板上,对大家说:“现在你们已经认识我了,可我还不认识你们,请你们各自将名字写在这张纸上。”于是,同学们便按小组顺序一个一个去写。但问题很快出现了,由于许多同学把字写得大且乱,不一会儿那张纸就写满了。有同学提议再加一张纸,章老师不同意。于是,后写的同学只好见缝插针,有的将自己的名字分三处塞进缝里,引得大家阵阵笑声。到实在写不下时,剩下的同学只好把名字写在白纸旁的黑板上。当最后一个同学写完名字后,章老师说:“同学们,很高兴认识了你们。现在,让我们来看这张白纸。它上面的字迹五颜六色,美丽极了。但它是不是有些凌乱?有不少名字看不清楚。这张白纸就好比我们这个班集体,每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同学。在我们这个班级大家庭里,每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替别人着想。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很容易,但先写的同学想到为后面的同学留下空白了吗?这张白纸原本可以写上百个名字,但大家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只好把有的名字挤到黑板上了。我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独立,但谁又能脱离了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可喜的是,大家并未忘记协作,走上讲台时井然有序,当白纸要掉下时,几个同学同时冲上去,重新粘贴好。虽然后来的同学已找不到空处可写,但没有一个人将别人的名字涂掉,他们只好委屈地将自己的名字插进缝隙中或写在了白纸外面。”同学们笑了,章老师将纸翻了过来,说道:“有时候我们需要转换思维的方向,当纸的正面写不下时,为什么不能写在反面?其实这张纸的容量是很大的。正如我们的班集体,如果人心涣散,那么,每个同学就只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如果团结起来,就能成为力量惊人的强大的集体!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希望大家都来关心我们这个集体,祝福大家能够享受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

为了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有的班主任带领学生设计班徽、制作班旗、创作班歌、构思班训。如某班的格言是:集体因为有了你而光荣,同伴因为有了你而快乐。在这一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将个人与集体紧紧联系在一起,于是集体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了。

责任感有着巨大的魔力。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海难中,8个幸存者挤在一个救生艇上,在海上漂流了3天。看着仅剩的半瓶矿泉水,每个人都想立即把它喝下去,其中一个男人更是虎视眈眈。船长不得不持枪守住这半瓶水。后来,船长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在昏迷前的一瞬间,把枪交给了那个虎视眈眈的男人,说:“你来看守它吧!”原来一心想独自喝光半瓶水的人,枪一到手里,突然感觉到责任重大。接下来的4天,他尽心尽力地守着那半瓶水,每隔两小时就往每人嘴里滴两滴,自己也绝不多滴。这样,直到他们获救时,那半瓶救命水居然还没有喝光。可见,人一旦被赋予了责任,能够爆发出多么巨大的能量。一个班级,只有当她的每个成员都具有这样的责任感,才能使整个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样的班级才称得上是真正的“集体”。

(3)建立班级组织机构,明确服务意识

班级目标确立后,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有组织保证。为此,班主任要注意选拔和培养班级骨干,使他们成为班级的领导核心。班干部是否坚强有力,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不能由班主任一手包办,而应当按照民主程序,由全班同学推荐、选举产生,也可采用竞选、招聘等方式产生。总之,要有全体同学的民主参与。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过民主生活,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班干部产生后,要大胆使用他们,凡是他们能做的事,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一”节快到了,魏书生老师建议班干部组织一次与部队的联欢活动。班长问怎么组织,魏老师说:“我不管,你们班干部自己去组织。”班长只好硬着头皮,壮着胆子,鼓起勇气到部队去联系。她也不知该找谁,就对站岗的战士说:“我们班同学想和你们联欢,你们干不干?”战士一听,连忙说:“我带你去找指导员。”指导员对联欢的提议很感兴趣,当时就答应了。回校后,班长和其他班干部分工组织节目。“八一”那天,班长带着全班同学敲锣打鼓到部队营房参加联欢活动。战士们的节目是打拳,同学们则唱歌、跳舞,联欢会开得很成功。经受了这次锻炼,班干部的自主能力大大增强了,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大有好处。

然而,放手并非撒手不管,要关心、爱护、教育、帮助班干部,使他们懂得,班干部是班级的“公务员”,是为全班同学服务的,因此绝不能自认为高人一等,处处发号施令。一定要树立并强化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以抵制当今处处盛行的官本位思想。当班干部取得成绩与进步,或者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班主任要引导他们学会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力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班主任要相信学生具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并有意识地让每个学生都来参与班级管理,改变只有少数人当干部、负责任的局面。当干部不能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应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任何学生都应当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儿童并不是生来就具有组织协调能力,任何人的管理能力都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给予每个学生以平等的锻炼机会,让人人都有一段当干部的经历,使青少年在学习期间就学会为他人服务,具有责任意识,锻炼初步的组织管理能力。

(4)制定班级规范,实施自主管理

班级规范是班集体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它具体表现为班级的规章制度。一个班集体是否已经形成,有没有集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是其重要标志之一。班级规章制度规范了班级中每个成员的行为,它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班级规范的制定,不是为了管制学生,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要想引导学生,你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因此班规的制定一定要有全班同学的共同参与。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应当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说过:儿童遇到问题,如果自己动手解决,就获得了经验。自己解决的问题越多,经验就越丰富,知识就越多,能力就越强。假若由别人包办代替,虽然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经验却是别人的,自己毫无所得。因此,要想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提高自身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有机会参与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5)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于是便形成了一些共性。然而,不同的学生又具有不同的个性。在把握学生共性的同时,班主任更要注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为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这才是教育的真正起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就不会有集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个性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学生的个性只有在班集体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比较和展现,也只有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班集体建设应当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因为班集体建设的目的就是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健康、全面、自主的发展。

考场上很安静,班主任苏老师正在监考。忽然,一个纸团飞到小强脚下,他刚要去捡,苏老师咳嗽了一声,慢慢踱了过去,伸手捡起了纸团。过了一会儿,苏老师发现小强的考卷不见了,只见同学们在偷偷地传阅一张纸,谁看了都忍不住要笑。苏老师走上前去,一把将那张纸抓过来,考场上“哗”地一阵大笑。“笑什么?”苏老师大喝一声,笑声戛然而止,但许多同学仍在偷着乐。这张纸正是小强的考卷,题目没做两道,却写了一篇小作文:“啪嚓,啪嚓,考场上静极了,只有‘大皮靴(苏老师穿一双部队的大头鞋)来回度(踱)步发出的声响。你看他,双手背在身后,昂首挺胸,一付(副)盛气另(凌)人的样子,严(俨)然一个鬼子指挥官。突然,一个纸球滚过来,‘大皮靴几步迎上去,一脚踩住,弯腰伸手……嘴角上露出鬼子指挥官常有的那种冷笑……”苏老师看得头发胀,脸发烧,不由得怒从心中起。但很快,他冷静了下来,班主任的使命使他想到了宽容。他拿起一张空白卷子放在小强桌上,对他说:“你的卷子不能用了,就用这张做吧!”又对其他同学说:“大家做题吧!抓紧时间。”

考试结束后,苏老师没有批评小强,只是说:“我对你太不了解了,过去老是看你的缺点,却没有发现你的作文写得不错呀!”小强渐渐抬起了头,眼里满含着惭愧与后悔,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他,这使他愧疚不安。苏老师抓住这一时机,教育他要自觉遵守考场纪律。从此以后,苏老师和小强成了好朋友。小强的每一篇作文都要给苏老师看,请苏老师指导。后来他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正像有人所说:“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第一,只要我们愿意为他另起一行。”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班集体的主人,班主任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平台,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展示他们的特长,使班集体建设过程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

汤老师每学期都要在班上搞一次特长展示活动,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这个学期的活动名为“多彩的舞台”。全班同学除小巍外都报了节目,有手工、书法、唱歌、独舞、水粉画、作文、讲故事、弹钢琴、打乒乓球,等等。

汤老师想:搞特长展示活动,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小巍怎么能不参加呢?于是,就把小巍找来,热情地鼓励他参加这次活动。小巍低着头说:“老师,我什么都不会。”汤老师说:“你再慢慢想一想,想好了就告诉老师。”

第二天早上,小巍找到汤老师胆怯地问:“老师,我会削梨,每次家里来客人,爸爸都让我削。请问削梨能算是特长吗?”汤老师当即拍板:“就这个了,行!”

展示活动那天,汤老师隆重地请出小巍同学表演削梨。在大家好奇的目光下,小巍拿出了一只黄澄澄的大鸭梨和一把小刀,两手飞快地旋转,不一会儿就削出了一整条细细的果皮,真是干脆利落!那只梨子圆滑晶莹,匀称漂亮。那条细长的果皮展开了足有1米多长,就像一条金色的缎带。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那一天,小巍显得特别兴奋,拿着老师奖给他的奖品,飞跑回家报喜。从此,小巍学习可带劲了,虽然许多课听得很吃力,可他始终没有放弃,一个学期下来,他的学习成绩便有了很大提高。

削梨只是一件不起眼儿的小事,可小巍正是从这件小事中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找到了自信。作为班主任,应该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的长处。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插上希望的翅膀。给学生以希望,就是将他们领上了幸福之路!

自然界中既有大树,也有小草。大树有大树的价值,小草有小草的作用。因此,我们既要栽培大树,也要呵护小草。学生也各不相同,有的能成“大树”,有的只是“小草”。所以,我们要尊重差异,发展个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只有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最适合他自己的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6)形成优良的班风,培养关怀精神

班风是指班级的精神风貌,它是全班师生长期形成的一种风气,它通过班级成员的思想、言行、风格、习惯等表现出来。班风是班级的“名片”,它反映出班级的性格和气质,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优良的班风对全班学生具有极大的同化作用,使他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斥不符合集体利益的各种行为。它能在班级成员心理上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并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班主任要着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涌动着生机活力的精神家园,学生在这里获得智慧、关爱、友谊,养成合作与创新精神,感受到温暖与快乐;教师在这里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又体验着双倍的精神幸福。因此,将班级建设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应当是我们班主任的不懈追求。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如同身体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养料一样,孩子的心灵成长也需要丰富的营养,而各种实践活动正是他们心灵成长的非常重要的营养素。

在班主任的特殊操作系统中,实践活动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因为无论是班集体建设或是班级管理,还是班级文化环境的营造,乃至班级教育合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有益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

1.班级活动的意义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活动和交往过程中不断实现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知识和能力是在人的自主活动中,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与调节的方式而逐渐生成的。因此,实践活动对于人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大家知道,人类具有极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加以开发,这种特殊的方式就是既符合人的发展特点,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两翼或双轮,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推动着学生素质的发展。然而,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和个性发展来看,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似乎更具有优势。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而课堂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学会认知”,其他三大支柱则更多地与班级活动相关联。由此可见,班级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组织班级活动的要求

(1)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学生良好的素质是主体在积极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因此,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活动时,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去策划、去组织、去参与。这样,隐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才最容易被激发出来。

有这样一个班级:这里有一系列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的“七彩节日”,而那一个个或趣味盎然或锤炼心性的活动,完全出自于孩子们自己的创意。原来,该班班主任张老师为了丰富学生生活,在全班开展了“我们可以过什么节?怎么过?”的金点子征集活动。没多久,孩子们竟“策划”出了节水节、小鬼当家节、废品艺术节、书香节、网童节、蛋艺节等几十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节日。经过遴选,他们为自己“创造”的节日量身定“画”了日历。而今,每月一主题的“七彩节日”成了该班孩子兴趣浓厚的活动大餐。

(2)贴近生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会遇到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组织班级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因而能取得最佳的活动效果。

丁老师班上有不少同学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课间也不出去活动。为改变这种状况,丁老师带大家去溜冰。溜冰场上惊叫声、欢笑声响成一片,孩子们完全忘记了考试带来的烦恼。当大家痛痛快快玩了很久之后,丁老师问大家:“怕不怕?摔了多少跤?”同学们都说不怕,毫无摔跤后的沮丧和失意。丁老师说:“为什么学溜冰摔倒了都能高高兴兴地爬起来,而一次考试不理想就垂头丧气呢?”同学们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渐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3)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班主任策划班级活动时,在一段时间内应当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主题,形成一个活动系列,切不可目标分散,东一榔头西一斧。班主任从精神上关怀学生,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因此,我们可以围绕“学会做人”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不知感恩者不懂关爱,不懂关爱者不会负责。因此,学会做人就要学会负责,而学会负责又必须懂得关爱,学会关爱的前提则是学会感恩。

班主任韩老师利用节日组织开展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元旦向父母表达“新年的问候”,三八妇女节“为母亲献上一首歌”,清明节“怀念先人”,教师节“以最好的礼物送老师”,中秋节“团圆的快乐”,重阳节“关爱老人”,等等。这样围绕某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不断强化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按照预期目标形成学生的某一特定品质。

(4)重视实践,让学生有动手机会

某班利用暑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体验百行生活,理解劳动甘苦,懂得感恩奉献,规划美好人生”为主题,分别到工厂、农村、邮局、超市、敬老院、幼儿园等单位参观并参加劳动。在这一周中,同学们体验了生活,服务了社会,锻炼了才干,增强了责任感和理解力。他们说:在体验百行百业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各行各业的艰辛与快乐,看到不同人们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和五彩缤纷的生活状态,了解到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我们不仅磨炼了意志,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对工作有了真实的感受。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活动中,才会迸发出最大的参与热情、最强的创新能力和最坚韧的意志力。

(5)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应当大胆创新。只有善于捕捉时机,敢于打破常规,教育活动才能出新、出彩。

山西省长治市实验中学自1988年以来开展的“象征性跑步游全国”活动,以“知国·爱国·兴国”为主题,融德智体美劳于一炉,集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每届活动从国庆节开始,到第二年国庆节结束,历时一年,由当年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参加。学生通过长跑象征性到达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地为一个“旅游周”。经过34个以上的旅游周,象征性地游览全国各地。通过了解各地的锦绣河山、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杰出人物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山川秀丽、人杰地灵,认识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可歌可泣,伟大祖国的可亲可爱!“象征性跑步游全国”活动,不仅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而且增强了他们的体质,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创新教育活动来培养。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时,应当不断更新内容,变换方式,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只有创新的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

怎样管理班级?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管理班级?这是班主任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班级管理是具有教育性的管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就是教育。而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解放人的一种手段,它解放人的个性,发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欲望,因此,它需要自由和民主。然而,中小学教育又是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因而它不能没有规范、制度和纪律,这是个体社会化所必需的。但是制度和规范并不是为了管束学生,而是为了引导学生。因此,管理不是束缚,纪律不是枷锁。我们的制度和规范应当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制度和规范。为此,我们应当优化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管理的功能在于育人,在于为解放儿童的潜能服务。虽然管理要有制度和规范,但它最终是为了教育人、解放人、发展人。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促进学生社会化。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表现在:向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符合社会期望的理想;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遵守社会规范,指导和训练学生的社会行为;为学生承担不同社会角色提供条件,从而提高他们转换角色、胜任角色的能力。

二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正确分析和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班主任要设计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图景和个性完善的途径,并在管理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优化班级管理的原则

优化班级管理就是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而以人为本的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原则中。

(1)人性化原则

所谓人性化原则,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管理,处处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用魏书生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师应该成为自己的第一个学生,你教别人什么,你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这样做;你向学生说什么,先想想自己愿听不愿听”。

每次考试结束,按照惯例要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请家长签字,再把试卷交上来,这似乎已是天经地义。学生对此也很少有过异议。

这次成绩刚一出来,就有几个女同学到钱老师的办公室来看成绩。当看到小洁的分数时,其中一个学生叫起来:“呀!62分,看来小洁又得挨她爸爸一顿打了。”“什么?她爸爸要打她吗?”钱老师吃了一惊。“怎么不打。上一次她考试刚及格,叫她爸爸签字,被她爸爸打了几个耳光。”那个快嘴快舌的女生说道。“竟然有这种事?”“当然了,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因为没考好挨过爸爸的打。”“那他们为什么不对我说?”“他们不敢告诉您呗!”钱老师一下子愣住了。

下午放学前,钱老师发下试卷,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情,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同学们,这张试卷我不要求每个同学都让父母签字。”大家把目光一起投向了钱老师,有怀疑,有惊讶。钱老师从容不迫地继续说:“凡是愿意让父母签字的同学,可以带回家给父母签字,不愿意的可以到我的办公室提出申请。”“耶!”没想到同学们一起欢呼起来,真像过节那样高兴。“不过,每个同学得分析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保证下次考试比这次考得好。”“行!”教室里一片响亮的回答。

看着他们难得的笑脸,钱老师也由衷地感到欣慰——不仅因为小洁们不再挨打,更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新目标,因为自己成功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乎学生所在乎,关心学生所关心。这样的管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2)民主化原则

民主化原则要求班主任尊重并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充分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他们参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赵老师做了一个简易信箱放在教室里,同学们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写张纸条放进去,以便加强师生沟通。傍晚,赵老师打开信箱,发现有一张未署名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你能对我微笑吗?”纸条上有黑糊糊的痕迹,显然是用脏手写的。赵老师马上猜到这是小张的作品。小张同学平时不注意卫生,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加上上课喜欢乱讲话,学习成绩又差,平时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往来。

第二天上课时,赵老师微笑着请小张回答问题,他“嗵”地一下站得笔直,愣了片刻之后,便响亮地回答起来,居然说得还蛮精彩!赵老师表扬了他。下午放学前,赵老师又打开了信箱,发现同样一张字条:“老师,你能对我微笑吗?”以后一连几天,每天都有同样的字条出现在信箱里。赵老师有些疑惑不解:这个小张,到底搞什么鬼?她问小张:“这几张字条都是你写的吗?”小张点点头说:“我想让你每天都能对我微笑。”“你喜欢我对你微笑?”“嗯,我喜欢。”小张嘿嘿地笑着。“为什么呢?”赵老师以为他一定会说,老师的微笑很美,像一朵花,像彩虹……然而他却大声说道:“因为你笑的时候,我就能看见你左边缺了一颗牙。”赵老师左边有两颗牙齿之间空隙很大,就像缺了一颗牙,这一细节居然被小张注意到了。赵老师有点尴尬。然而小张却来劲儿了,他继续说:“每次看到你笑,我就特别舒服。我想,连老师都有缺点,你肯定会原谅我的缺点,同学们也一定会原谅我的。”

赵老师愣住了,原来小张要的微笑只是一道裂缝而已。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弥合自己的心理裂缝,却想到寻找另一条裂缝来求得心理平衡。这就是孩子!多么天真。天真得让人惊讶!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是啊,老师的缺点都能原谅,学生的缺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此以后,赵老师经常在早晨微笑着站在教室门口,迎接班上每个同学。她笑得那么灿烂,并且每次都露出左边牙齿的空隙。

魏书生老师是一位极富民主精神的班主任,凡属班级的重要事情,他都充分发扬民主,由全班同学讨论决定。如班干部的产生、班级制度的制定、班级活动的开展,甚至连如何处罚犯错误的同学,他都让大家商量着办。同学们起初感到很惊讶,以后渐渐习惯了,就形成一种风气。在这样的班级环境里,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了,管理能力提高了,主人翁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有的班主任认为,既然班级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那么自己便是当然的家长,而学生则是家中的孩子,于是在班级管理中处处表现出家长作风,这是与民主管理格格不入的。在班集体中,每个人都有权参与管理,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因此,班级管理要让全体学生当家作主。班主任要遵循这样的原则:一般同学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做;班干部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只有学生都不能做的事,班主任才去做。民主管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既尊重自己的权利,也尊重他人的权利。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

(3)情感性原则

所谓情感性原则,就是在管理过程中渗透情感,使学生动心动情。孩子的情感比成人更加敏感和细腻,往往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都会对孩子的情感世界产生很大影响。

广播里响起了眼保健操的音乐,一(2)班教室里的孩子们依然沉浸在课间活动的快乐之中。杨老师拍了一下手,小朋友们安静下来。可是不一会儿,教室里又响起了叽叽喳喳的声音。仔细找找,又不容易发现是谁在说话。杨老师环视了一下全班,说:“小朋友们,眼保健操要闭上眼认真地做。谁最认真,老师就摸一下他的头,说明老师最喜欢他。”

真灵!杨老师这一句话刚讲完,全班就突然安静下来,孩子们闭上眼睛,认真地按照节拍做起眼保健操,同时,他们也在等待着“幸福”的降临。杨老师在教室里走动的脚步,尽管是那么轻,但每个孩子都感觉得到……

眼保健操结束了,孩子们睁开眼睛,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快乐与自豪,因为,他们的头都被老师摸到了。“我是最认真的,老师最喜欢的是我!”大家都这样想着,心里充满了激动。这一节课,他们也上得特别认真。杨老师充满情感的“摸头”,竟有这么大的魔力!

学生犯了错误,需要批评教育,但对于学生的批评要充满情感。有人说批评是有颜色的,有白色批评,有黑色批评,而人性化的批评则是绿色的,孩子们愿意在愉悦的情境下接受“绿色批评”。

什么是“绿色批评”呢?

小云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太好,你看,教室里,在小云刚走过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废纸团。“小云,你的东西掉了,快拾起来!”邓老师关切地对她说。小云的脸刹那间红了,她迅速拾起地上的纸团,对老师说了声:“谢谢!”没有训斥和指责,小云却为自己随地丢废纸而羞愧,这样的效果是生硬的批评指责所达不到的。它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情感的滋润。

情感性的班级管理给学生以温情和希望,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服从制度,自觉地用班级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这种管理方式,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它犹如和煦的春风沁人心脾、暖人心田。

(4)自主性原则

所谓自主管理就是由学生自己作为管理的主体,对自己、对同学、对班级实施管理。从性质上说,自主管理是一种自律、自治、自理的自觉行为;从对象上看,管理既可以以人为对象,也可以以物为对象;从时空上说,则既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校外或家中。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教育和对个人教育的统一;而在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

开学不久,一些同学晚自修迟到,自修时进进出出,教室门不时哐哐作响,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学习。班主任曹老师讲了几次,但效果不好。怎么办?曹老师经过反复考虑,终于想出一个办法。班会上,他向全班同学宣布,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晚自修铃响过后,老师将在教室门外用锁把门锁上,直到自修时间结束。

晚上,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教室,唯恐迟到进不去。上自修铃响了,曹老师走进教室,把插有钥匙的锁给大家看了一下,就带上门,走了。在这节自修课中,曹老师悄悄巡视了两次,发现大家都很认真,没有一个想出去的。下自修铃响了,同学们都站在教室门口,等候老师来开门。一个性急的同学伸手去拉门,只一下,门开了。“啊?门没锁!”他兴奋地叫起来。班上同学先感到奇怪,接着都恍然大悟,不由得笑了起来。

第二节晚自修课,曹老师来到教室,大家都笑了。曹老师说:“其实,教室门上的锁是否锁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昨天,大家心中都挂上了一把锁,因而产生了积极效应。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只靠别人管是没有用的,只有自己管自己才会真正起作用。”同学们听了直点头。

学会管理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中小学生学会了自主管理,那么成年后,他们就能自主、自立、自强不息。人们常说,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管,真正学会了自主管理,便进入了这个最高境界。

(四)营造高尚和谐的班级文化

人是文化的产物,每个人都在自己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影响,从而逐渐成为社会的人和文化的人。

1.班级文化的影响

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着影响,这种影响就是熏陶、感染。一个优雅美观、整洁文明的班级环境,一种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一种和谐友好、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都可以起到良好的陶冶作用。这种陶冶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寓教育于生动、形象和美好的情境中,通过有形和无形、物质和精神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的。这种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我还需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但还应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让文化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营造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教室环境的布置,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这个氛围要体现出班级的精神风貌和教育的主旨。

首先,要让教室成为一个学习的天地。教室里的一切东西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要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浓郁的书香,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让教室成为智慧的乐园。这样,当学生离开教室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走进某校五(1)班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的“质疑台”和“回音壁”。同学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写出来,贴在“质疑台”上,谁知道就回答,答案贴在“回音壁”上。这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求知与好问的天性。在“图书角”里,摆满了中外名著,大家认真地阅读,整个班级充满了浓浓的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热爱书籍。“生物角”里,有孩子们从家里搬来的花草,捞来的小金鱼,也有从池塘里捉来的小蝌蚪——孩子们对生命的珍爱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此外,还有“攀登架”“小荷初露”等,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其次,要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教室的墙上可挂上学生自己选择的名人名言,或学生自己创作的凡人凡言,让他们每天都能和名人或凡人对话,在对话中陶冶情操,在对话中完善人格。

再次,要让教室成为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室里可陈列每个同学最好的作品,可以是作业,也可以是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等),还可以是手工制作。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示出来,人人都是好样的,个个都很了不起,这样的舞台才可以造就个性鲜明的杰出人才。

在教室的讲台上,杨老师特意放了一个漂亮的玻璃花瓶,瓶口细,瓶底粗而厚重,瓶身则形如一滴晶莹的水珠,通体湛蓝。瓶中斜斜地插着一株生机盎然的万年青,叶片绿得醉人。每天,当窗外灿烂的阳光照在讲台上,都会让人眼睛一亮。这湛蓝的花瓶和翠绿的叶片,带给师生对生命的热爱和无限遐想。

当初杨老师决定把这瓶万年青拿到教室时,同事劝她说:“这么精致的玻璃花瓶放到讲台上,不出两天,一定会被你们班那帮调皮学生摔碎的。”杨老师笑而不言。如今,花瓶依然完好无缺,万年青也依然青翠,老师们都啧啧称奇。

每天一早,杨老师都用湿布拭去万年青叶片上的灰尘,这时,调皮的学生就会自觉地到外面玩耍,免得把教室弄得尘土飞扬。看到杨老师细心地摆放花瓶,学生们也会赶紧把自己桌上的东西摆放整齐。

一次上课,杨老师在演示教具时不小心碰到花瓶,眼看瓶子就要倒下,小玲抢上前去扶住瓶身。花瓶安然无恙,可是小玲的膝盖却磕紫了。杨老师满怀的关切和歉疚,小玲却一脸笑容。

此后,班上学生的一些细微变化更令杨老师欣喜。放学离开教室时,同学们会主动摆正歪斜的桌椅;看到校园里的纸屑,他们会上前拾起;教室前的花圃,有人浇水除草……

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美感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受到强烈的感染。让优良的环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熏陶学生的心灵,促使班级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2)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班级制度文化

要建设班级文化,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班级中的学生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因为,班级制度是用共同的规范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班级是一个班级规范高度完善的班级。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全班同学一起制定班规班纪。

班主任胡老师让学生自定新班规。他要求每个同学写出自己最反感的班规,经统计,大致有以下内容:迟到时,不让进教室或罚打扫卫生、罚站着听讲等;违反校规时,被打骂或通知家长等;作业未完成时罚抄课文等。大家举手表决,一致通过废除这些班规。然后,胡老师说:“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班有几十名同学,各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假如上课时有的想打球,有的要唱歌,还有的想睡觉,那该怎么办?”同学们异口同声说:“那不行!”“假设有人这么做了,又该怎么处理呢?”同学们七嘴八舌,意见不同。于是,胡老师请大家根据各自的情况,拟订出自己能够接受并做到的班规,统一交上来后,再经全班反复讨论,最后确定下来。学生自定班规的好处是,他们了解自己的情况,能把班规中的内容具体化。这样有的放矢,使“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在班级制度中,要突出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等具有人文气息的内容,使制度富于人性化。一个人性化的班级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基本需求,体现出对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尊重。因此,班级制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要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确定,这样的制度由于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充满着活力。

(3)培植高尚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班级精神文化弥散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时时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经过优良的班级精神文化的长期熏陶,其精神境界便逐渐得到提升。因此,班级精神文化是整个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点。

集体舆论和班级风气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重要方面。集体舆论是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良好的集体舆论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会对班级每个成员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使他们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和班集体联系起来,从而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以维护集体的形象。

集体舆论需要有个阵地。沈老师的班上,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辟了一个“讨论区”。同学们关心的问题、班上发生的事情等,都可以拿来讨论,如:“怎样改选班委会?”“穿校服好不好?”等等,班主任也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在讨论中对同学积极加以引导。这样,每次讨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段时间,班里的卫生状况不佳,大家互相推卸责任,沈老师便在“讨论区”里写上一行字:“班级卫生是谁的责任?”一节课后,有了2个“跟帖”:“我觉得是值日生的责任,他们应该认真打扫。”“不对,值日生每天只有一个,来不及的!”许多同学在围观并争论着。沈老师说:“不要光说不写呀,把自己的观点大胆地写上去。”到了放学时,又出现了不少“跟帖”:“班级是我们大家的,我们大家都有责任。”“我觉得看见纸屑就应该捡起来,不要总等值日生来捡。”……沈老师看了很高兴,也写上一段话:“同学们说得真好!班级卫生,是大家的责任。老师等着看大家的行动。再说一句:不要只说不做哦!”这寥寥数语,胜过平时的千言万语。聪明的班主任,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通过集体舆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用集体来影响每位学生。

正确的集体舆论是优良班风形成的基础和保证,优良班风对全班学生具有极大的同化作用,能使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精神振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班集体由此而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力量。

(五)形成协调一致的班级教育力量

1+1+1=?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连小学生都会做。但如果这三个“1”分别代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话,这道题目就不那么简单了,其结果可以等于3,可以大于3,亦可以小于3,甚至等于0。因此,班主任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就需要将班级教育的时空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中去,将各种影响学生的教育力量,整合成方向一致、要求统一、时空衔接、作用互补的教育合力。

班主任在形成班级教育合力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担当协调校内教育力量的联络员、联结班级与家庭的纽带和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从而使学校、家庭、社会实现三位一体,让更多有益的教育影响渗透到教育过程之中。

1.统合学校教育力量

校内教育力量除班主任外,还有任课教师、班级的学生以及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老师等。把这些教育力量统合起来,协调一致地对每个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是班主任的职责。

班主任要与任课教师结成联盟。任课教师是班级教育中的重要力量,优秀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密切配合。马卡连柯说:“无论哪一个教师,都不能单独地进行工作……而应当成为教师集体的一分子。”

任课教师往往容易成为班级工作的“旁观者”,而一位优秀的班主任是不会任他们“袖手旁观”的。他会千方百计为任课教师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尊重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体谅他们的困难,及时为他们化解矛盾,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与他们结成紧密的教育联盟,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班级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有的班主任为了加强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实行班级教导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有全体任课教师参加的班级教导会议,分析班级情况,明确教育思路,研究工作方案,探讨管理策略,使全体教师形成共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这样,全体教师就成了步调一致的教师集体。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设立班级教育小组,由班主任担任组长,任课教师为核心成员,家长和学生代表为重要成员。在班主任的领导下,班级的任课教师逐步形成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班级教师集体,这就为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马卡连柯认为,如果“没有这样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那么,所谓正常的学校教育工作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凡是教师没有结合在一个集体里的地方……那里就不会有任何的教育过程”。他还指出:“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的工作的话,那就要比十个各随己愿的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

班级教育小组这一管理体制的实施,充分发挥了任课教师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了教师的教育资源。使每个教师都既教书又育人,改变了以往教学与德育分家的现象。它强化了教师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意识,促使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以学生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归属。一个教育小组内的教师,可以随时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全面掌握学生各科学习的情况,一定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学习情况以外,教育小组的老师通过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各方面也都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案。这样的教育方案既面向全体,又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照顾到不同个体的特殊性。

这种教育小组的管理体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你若想要引导学生,你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从学生的合理需要出发,而不是仅仅从教师的愿望出发,这样的教育才富有成效。

有人说,一个“教师”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而一个“导师”的时代正在来临。所谓教师的时代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而导师的时代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这就需要将灌输的方式转变为启发的方式。

此外,班主任还要与学校有关部门协调一致,并与全班同学融为一体,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力量。

2.编织家校联系纽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与家庭教育影响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很重要的。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所以,班主任要充分重视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使其在方向上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1)认真家访,全面认识学生

家访曾是班主任了解学生、与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但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家访已从班主任工作中渐渐淡出。然而,家访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及其在家里的表现。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针对性。好的家访可以增进师生情感,使教育更加人性化。有位老班主任说:“十次电话交流,不如一次家访。”因为打电话只能通过听觉来获得信息,而家访则可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从而实现“全方位”的互动。所以,虽然我们已进入了高科技时代,但家访仍然是班主任密切与家长和学生关系的重要方式。

班主任在家访时要注意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要尊重家长,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要全面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以鼓励为主,切勿告状,以免激化矛盾,使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恶化。

班主任关老师的家访有些与众不同。她家访的对象是表现好和进步大的学生,家访的原则是报喜不报忧。于是,在老师走后,孩子们都会受到父母的表扬和奖励。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盼望着老师去家访。那些表现较差的同学迟迟不见老师家访,心中十分焦急。有位同学实在憋不住了,就去问老师为什么不去家访。关老师说:“我很想去,但又不好意思去,因为我不愿意对你父母说你在校表现不好。等一等吧,等你有了进步,我一定到你家去。”这个孩子便问:“如果我一个上午表现好,你去吗?”关老师说:“我去,一定去,我向你父母说,你这个上午表现不错。”第二天上午,这位同学真的表现很好,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于是,关老师当天就去他家家访。学生的家长既惊讶又兴奋,因为他们的孩子从未得到过老师的夸赞,他们早对孩子失望了。关老师的表扬使他们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家访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关老师运用心理学中“强化”的方法,引导学生为得到表扬和奖励而主动改正缺点,不断进步,从而使班上的后进生从一个上午表现好,延长到一天表现好,再渐渐地变成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乃至更长时间表现好。关老师十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愿望,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励其上进心,这就是她成功的秘诀。

(2)开好家长会,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

家长会是班主任和家长交流信息、互相理解、协调一致的重要渠道。

家长会的主角应当是家长。只有充分发挥每个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让家长看:看赏心悦目的班级环境,看孩子学习和创造的成果,看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影像等;其次,要让家长听:听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情况通报,听班长、班委关于班级工作的汇报,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再次,要让家长说:可以请优秀学生家长介绍家教经验,可以就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家长所关心的热点进行讨论,也可以请家长谈谈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让学生与家长对话,以增进理解。此外,还可以让家长做:即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以沟通感情。

(3)短信交流,与家长默契配合

新学期开始,张老师接手一个新班。这个班几乎不到一个学期就要更换一次班主任,有少数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强,他们专门和老师对着干,经常制造事端。学校老师和家长长期严厉的批评或惩罚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他们的“破坏性行为”越来越严重。

张老师接班后先不动声色地静静观察。在观察中,他发现班上的小王不仅经常违反纪律,还三天两头搞恶作剧,是扰乱班级秩序的“头号人物”。为了降住这匹“烈马”,张老师特意给他设了一个“圈套”。

一天放学时,张老师在纸条上写了一句话:“家长同志,您的孩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然后将它折叠好交到小王手上,郑重地对他说:“把这张条子交给你的家长,让家长签字后明天早上再送给我,但送去和送回都不准拆开看。”想想看,这个淘气的家伙能不看老师给家长写的是什么吗?

第二天,小王第一个到校,喜滋滋地把家长写有“孩子有进步,我非常高兴,谢谢老师”的字条交给张老师。那一天,小王特别规矩,也特别精神。张老师暗想:这一“圈套”奏效了!

此后,张老师和班上许多学生保持了“单线联系”,时不时地让他们把一个字条转给家长,上面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别写上“您的孩子热爱劳动”“您的孩子书读得很多”“您的孩子作文写得很棒”“您的孩子团结同学,讲文明,有礼貌”,等等,并暗中与家长联系好,一定要写上鼓励性的回言,每次都要求学生不看字条。

一个学期过去了,虽然张老师从未惩罚过任何一个学生,但他们的班级不仅秩序井然,而且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纪律、卫生、文体活动样样争先。见此情景,老师们纷纷向张老师询问用了什么法术?张老师说:“我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圈套……”

(4)颁发奖状,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学生需要鼓励,同样家长也需要鼓励。潘老师非常重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他要求班上同学认真阅读课外书籍,写读书笔记,并希望家长能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写评语。结果,绝大多数家长只写个“阅”字,时间长了,有的连“阅”字都不写了。潘老师想,家长能配合我的工作,首先我要感谢他们。于是他在每个孩子的笔记本上真诚地写了一段感谢的话。第二天,他发现很多家长都写了评语,有的家长还检讨自己,表示一定要配合老师,做好教育工作,关心学生的学习。此后,家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全班学生的家长都成为班主任亲密的教育合作伙伴,学期结束时,潘老师为每一位家长颁发了“模范家长”的奖状,由学生带回家并郑重举行“感恩”仪式,真诚地感谢家长。那天晚上,几乎每个家长都给潘老师发了短信。潘老师把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了家校合力,他深切地感受到:感谢家长与关爱学生同样重要。

3.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班主任要深入调查,了解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知识,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班主任作为桥梁和纽带,沟通和联系着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股力量,如果我们能将这三股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合力,那么1+1+1的结果就一定会大于3了。

班主任工作十分繁杂,头绪很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当从事务堆中解脱出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的使命。

那么,班主任的使命是什么呢?班主任的使命在于心灵的唤醒。青少年的成长是其心灵中真、善、美的种子不断生长、自主发展的过程,任何人也无法替代他们。班主任要用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触摸孩子的心灵,以唤醒他们埋藏在心底的良知和潜能,促使其自主地成长和发展。

唤醒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融,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我们要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他们大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要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他们懂得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人生!教育是为学生终生幸福服务的。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在身心和谐发展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心灵的满足感,它是因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持久的快乐。追求幸福与快乐是人的天性,没有幸福体验的教育,也许能够培养出高分的学生,但绝对培养不出幸福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完成班主任的重要使命呢?有人曾写过《做好班主任工作的26个英语字母》,经笔者修改后,可供参考(见“相关链接之一”)。在这26个字母中,第一个字母A组成的词汇就是“唤醒”,而最后一个字母Z所组成的词汇是“乐趣”。是的,班主任的劳动虽然辛苦,但它却具有更多的乐趣。当一个个不懂事的孩子经过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精心培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有用之才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欣慰,无限的快乐与幸福。魏书生说过:“教育是一种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因为,“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快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快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者数倍的幸福”。魏老师认为:“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班主任所从事的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劳动能够充分发掘人的智慧潜能,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因此,魏老师不仅坚持当班主任,而且主动要求带差班。他说,做班主任不但要会带好班,而且要会带差班。“咱们不要埋怨学生难教,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就像医生埋怨患者难治一样。医生埋怨患者的病太重,不给治了,那他的医疗水平就不会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疗疑难杂症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教育水平也是在把‘困难生教好的过程中提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进生帮了咱们,帮咱们提高了教育水平。”魏老师正是在转变后进生和差班的实践过程中,经受了比别人更多的锻炼,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丰富,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终于成为全国杰出的优秀班主任和教育改革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实际上,每个班主任都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有着得天独厚、可供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聪明的班主任善于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发现,在发现中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这样,工作就会越做越好,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还会收获学生的丰厚回报,这就是双倍的精神幸福。一个享受快乐与幸福的班主任必定是成功的班主任,反过来,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幸福的人!

(责 编 若 洋)

猜你喜欢

班集体班级班主任
班级“无课日”
我的班主任①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温暖的班集体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构建特色班集体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