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佐罗塔耶夫第一组儿童组曲的音乐分析

2009-02-21王德聪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

王德聪

摘要:佐罗塔耶夫是前苏联著名的巴扬作曲家、演奏家,六组儿童组曲是佐罗塔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套作品历时7年完成,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内在的性格特征。其中,第一组儿童组曲中的五首已对此有充分的表现。

关键词:佐罗塔耶夫;儿童组曲;音乐分析

佐罗塔耶夫(Zolotaryov,Ⅵadislav Andreyevich)是前苏联著名的巴扬作曲家。演奏家,是近现代巴扬手风琴创作、演奏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巴扬作品不仅体现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同时也为新时期巴扬作品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六组儿童组曲是佐罗塔耶夫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套作品形象生动,旋律优美,创作过程长,第一组创作于1968年,最后一组则是在作曲家去世的前一年才完成。因而这套作品不但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手法和风格,而且在内容上表现出作曲家内心的变化。以第一组儿童组曲的创作为例。这套作品中就已经体现出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性格特征。

第一组《儿童组曲》,作品由五首乐曲组成,分别是:MINISTRELS AT COURT(音乐师在宫廷);MASHENKA'sSIGHS(叹息);JESTER PLAYING ON A SQUEEZE-BOX(小丑的桥牌游戏);THAT QUEER THING FROM DUSSELDORF(从杜塞尔多夫传来奇怪的事情);TOY SOLDIERS MARCH(玩具兵进行曲)。

第一首: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18+A20+B10+过渡4+A'18

全曲以连跳结合的音型、小音区内迂回环绕的重复旋律展开音乐:和声上以主届功能运用较多。且每一乐段中都有主或属功能上的结束:节奏上以引子的节奏型为缩影,以适度的快板进行。

引子的旋律线条在低音部分,运用级进式的连绵旋律与音程跳进结合发展,联合的节奏型表现出朝气蓬勃的气质。作为全篇的起点。律动感与抒情性的结合起到了预示下文的情绪。A段开始保持在g自然小调上,迂回绕唱的旋律线条与均等节奏的结合起到与引子对比的作用,富有活力的节奏推动音乐前进。由于Ⅶ音的升高使作品在第31小节转入g和声小调,音区的跳动与顺分型节奏中的短时值音符使作品产生十分紧凑、跳跃向前的效果。其节奏型恰比引子部分快一倍。B段以g和声小调贯穿始终,节奏型是引子部分的倒影,出现的六处后十六分音符(重复不计)使这一高潮更加紧凑。作品以pp的力度开始,抛物线似的旋律线条起伏发展,重复乐句时力度有所加强。

连接句突然加强力度,以A段中第31、32小节的素材演化发展。降B自然大调的性质与开放的音色给予了这一段明朗的特点,在属功能上的结束使作品自然过渡至再现段。A是对A段内容的裁截再现,在pp的力度下逐渐缓和乐曲的情绪高度。为下一乐曲的出现做准备。

第二首:复调作品,小型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A4(2+2)+补充2+B4+A4

全曲和声上比较传统,以下属到主、下属到属的运用居多;风格上是绵延的、忧郁的、悲伤的,因此作品采用均等型节奏,缓慢的速度,每一小节明显的强弱起伏来表现这一标题下的情绪。

A段以直向下行的旋律线条在a和声小调上进行。第1小节的低音节奏是第一首乐曲A段中第19小节的节奏宽放。停留于主和弦;第3小节停留于属和弦。这一和弦既是a和声小调的属和弦作半终止,又是e和声小调的主和弦,由此产生向新调性转变的因素。

B段在继承A段风格的基础上,出新音乐材料。转入属调e和声小调,旋律线条以级进和五度跳进结合发展。第8小节和第10小节出现复调间补,这种从主要声部的强拍与次强拍后闪入,后在主要声部强拍与次强拍开始时撤出的形式具有层次感。赋予了作品递进的发展脉络。

再现段完全再现A段。

第三首:不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2+A12(6+6)+连接4+B9+结尾15(8+7)

全曲的低音旋律无论是节奏还是音高均毫无变化,以柔情的风格,诙谐的小快板,特殊的演奏方式来表现主题。

引子展现出双调性特点,低音部分既有C大调的属和弦因素,又有G大调的主和弦因素。这种13和弦的叠制既是作品风格的体现并贯穿全曲,均等式的节奏也是全曲的模式。

升4的出现使A段以G自然大调开始(见谱例3第3小节),全段由两个各6小节的乐句组成,第一乐句结束于属音:第二乐句在主音上结束,两个乐句以模进的方式发展音乐素材,旋律线条曲折进行。连接句是由同一音乐材料、在很弱的力度下重复四遍发展而来的。这一音乐材料来源于第一首乐曲中A段第19小节的前两拍,表现出组曲的内在统一性。而切分节奏的使用有效地给全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预示着新素材的到来。

B段继承A段音乐风格。在G自然大调上,以f力度发展。其音乐材料叠入了A段第一乐句的素材并重复两遍,旋律线条较曲折。重复的音乐材料以连线的方式故意变换了重拍的位置,使轻重音规律在局部被打破,产生新的情趣对比。

结尾的第一部分由于升4的还原,使作品有转入C自然大调的倾向,旋律采用曲折式的发展以属和弦结束,从而引出作品真正的结尾第二部分:第二部分采用引子的音乐素材,以分解和弦渐弱发展,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第四首: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A16+B26+A19

全曲以A大调、均等的低音部分与反复短小的背景音型贯穿始终,和声上属主关系明确,音乐材料以迭奏方式发展,继承性较强,

A段以主调A自然大调开始,由两个迭奏的乐句组成,第一乐句结束于半终止,第二乐句结束于完全终止。旋律采用前缀与均等型节奏相毗连的节奏型,独特的静音环绕式的旋律线给人以舞蹈似的旋转感觉。B段音乐材料出现多声部因素,以点分节奏型开始,表现出连德勒舞蹈中摇摆的情景。两句采用迭奏、头尾合的方式连接。从第35小节进入高潮,其表现为强拍力度记号、三和弦与七和弦的应用以及明确的主属走向。

再现段音乐材料完全再现A段,以主音持续三小节在主和弦上结束。

第五首: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34+A18+B11+A'19

全曲以C自然大调为主调,和声上主属进行明确,进行曲的节奏类型表现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引子中第11-15小节的内容,这段内容起到核心的作用,它既贯穿始终,体现作品的风格,又引出了新的音乐材料。由此继续发展音乐。

引子部分一系列模进式的三和弦中,后十六分音符与均等节奏的结合模仿出号角的效果,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宁绕在耳边,渗透了作品的风格。而这种后十六分节奏型的应用也是第一首乐曲中为数不多的几处用法的延续。

A段开始旋律采用引子第1-15小节的素材发展,经过风箱的特殊用法进入作品的主旋律。这段旋律在果断有力的低音背景下。高音旋律采用强拍后十六分音符与均等节奏联合,曲折发展旋律线条,表现出进行曲似的强有力风格,第52小节完全终止。B段中连续的三和弦加八度音的运用,ff的力度,情绪的高涨可以推断出这是作品的高潮所在。这段高潮开始出现了四小节的新素材,采用迭奏方式发展;第57-60小节继承性出新了A段中的主旋律,最后以引子中第11-15小节的内容结束。而引子内容在这里的应用又起到了引子的作用,引出了作品的再现段。

A'变化再现了A段:连接部不再是引子中的原样内容,而是以升高增二度的方式模进进行:特殊风箱结束作品,以表现第一组作品的完结。这一点同时表现在作品主旋律的原样再现。

从以上的音乐分析可以看出,佐罗塔耶夫的第一组儿童组曲音乐语言简练、单纯;旋律时而活泼,时而忧伤;音乐素材继承性较强。这一方面是受到儿童这一题材的局限,另一方面,作曲家以这么长的时间耗费精力创作整套作品,也体现出了作曲家内心当中不泯的儿童情怀,深刻地表达了作曲家对美好童年的缅怀,这套第一组曲则形象的表达了作曲家对童年的回忆。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
歌剧《原野》中金子唱段<哦,天又黑了>的分析与演唱演绎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古筝组曲《云山》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