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探讨

2009-02-21王敏霞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任意性社会

王敏霞

摘要:自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被提出以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便得到了语言学界的众多研究,于是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统一局面被打破。笔者认为语言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象似性,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尝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上对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做了初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社会:象似性

1、引言

自现代语言学鼻祖索绪尔在他具有化时代意义的著作一《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之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足够重视,因此。自索氏以后的近一个世纪,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即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的观点支配了语言学界近一个世纪。于此同时它也成为一个被持续讨论并且具有争议的话题。1965年,R.Jakobson的著名论文Quest for the essence oflanguage (1965)对语言的任意性第一次提出了实质性的挑战。接着许多学者就语言的各方面象似性做了进一步研究。语言相似性研究与C.S.Peiree的符号三分法(trichotomy)的理论密切相关。相比而言,Haiman对语言符号象似性所做的研究最为系统、详尽,他把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分成两大类:成分相似与关系相似。Giv6n (1984,1989,1990,1994)多次论述过语言的象似性问题。他(1989)明确指出:“人类语言有一定程度的非任意性,即象似性。”(朱永生。2002)

索绪尔的观点也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关注。有些语言学者对任意性原则是坚信不移或大体接受的。如索振羽(1995)、王德春(2001)等。与此同时,也有人持不同见解,如许国璋(1988)、王寅(1999)等。近年,随着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其中主要来自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等相关领域的学者。语言符号具有高度象似性的观点似乎占据了明显的优势(顾嘉祖,2001)。笔者在纵观近年来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学术著作文章之后认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远远大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即,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高度映照性的象似。在借鉴前人在众多方面对语言符号的相似性进行取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尝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象似性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社会环境和各种关系、现象都会在语言中得到体现,同时也对语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一语言”之间的象似性。各种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种族性别、价值观念等在语言词语中都有其对应的表达方式,但也有很多对应具有理据性、规律性的映照现象,这些可视为象似现象(王寅,1998)。

2.1观念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在中国文化中的典型社会关系是:先上后下、先尊后卑的次序,如汉语中一般都说:上下,大小,高低,天地,前后,先后,老少。长幼,尊卑,左右。这种观念及说法还反映在其它很多的表达之中,诸如:大大小小;前前后后;一先一后;高不成,低不就;左顾右盼;天时,地利,人和;大中型企业;中小学等等。另外,在中国旧社会历来有“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这种思想在汉语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语言表达上一般都是男在前,女在后,都说:男男女女;不男不女;男女老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平等;父母;兄妹;哥哥姐姐等等。(王寅,1990)

在讲英语的社团中,文化中并没有“先上后下,先尊后卑”的主调,而往往体现的是一种“自我”的精神。虽说在西方社会中有“女士优先”的习俗,但这种社会习俗并没有完全映射到语言表达顺序中来,除了“Ladies and gendemen"外,英语中更多的是类似这样的说法:man and woman boys and girls,husband and wife,prince and princess等。而西方文化中的“自我”精神却在语言表达顺序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先从自己说起,先近后远,逐步展开。在表达多个空间单位时。总是由近及远,从小到大。如:No.12 Bell Road,Washington,TheUnited State,汉语则应从大到小,说成:美国,华盛顿,铃铛路40号。在时间顺序上也是由近及远、从小到大,逐步延伸出去。如:The traffic accident happened at 9 o'c10ck on the morning ofMay 2.2001,汉语中的时间顺序也是遵循从大到小的原则,该句说为:车祸发生在2001年5月2日上午9点。可见英语中这种“由近及远,从小到大”的观念决定了在时间和空间上先小后大的语序排列顺序。因此我们可以称为是观念与语言符号之间的象似性。

2.2亲疏关系与语言词语化(Lexicalization)的象似

关系紧密的亲属就用具体的单词来表达。关系疏远的、不重要的就用词组来表达。如英语中的son、daughter、father、mother等表示紧密关系,而关系相对远一点的就用词组来表不,如:son-in-law、daughter-in-law、the wife of my husband'swife(妯娌)。在中国文化中,妯娌们是可能居住在一起的,关系当然算得上比较紧密,就有相应的词语一妯娌:而在西方文化中,孩子结婚后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也就不会出现像中国文化中同住在一起的“妯娌”这样亲密的关系,当然也就没有表示这种关系的单词了。又如汉语中有“亲家公,亲家母”这类词语,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算亲密关系,他们之间是经常交往的,而在西方社会中它却算比较疏远的人际关系,平时没什么交往,在语言中也就没有与其相对应的单词,如实在要表达,只能用较长的短语来表达:the fathers of husband and wife、the mothers of husband and wile。(ibd.)

英语中一个“ootlsin”相当于汉语中12个对应的亲属关系:堂兄弟姐妹,姨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这完全是由于在西方国家中他们没有必要区分是父方,还是母方的关系。就连aunt.uncle也是这样,也不分父方,还是母方的亲属。这些区分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是无足轻重的,因而也就没在词汇层体现出来(not lexicalized)。而这些关系在汉民族的交际中却是十分重要的,有必要区分是父方还是母方,是长还是幼。因而也就有相应的词语。“大姐、二弟、三嫂、四婶、五妈、六爷、七姑、八姨”等称呼,长幼分明,次第清楚,等级森严,可以说,这些称谓正是社会关系在语言中的象似反映。

2.3地域差距与方言差异程度的象似

对地区方言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学家们早已注意到方言差异与地域距离上的差异存在着正

比象似性:地域距离相差越大,语言的差异也就越大。如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的差异要远远小于东北方言和广东方言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东北人和北京人能交谈自如,但如果和广东人用方言交谈就困难了。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充分享受着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的优越条件,居住在郊区的人次之,居住在偏僻地区的人更次之,因此他们的平均文化(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程度顺序为:住在大城市的人>市郊的人>偏僻地区的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标准程度一般也是以此序列递降的,因此居住在大城市里的人与居住在偏僻地区的人所使用的语言间的差异要大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与市郊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反过来,从方言差异上我们也能辨别一个人的地域距离。英语中有句名言:Amallis known bythe company he keeps,有点相当于汉语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说成:A man is known bv the dialect he speaks,(王寅,1998)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从一个人所说的方言,就能判定他的地域距离,离自己近还是远,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中国是这样,在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从一个人所使用的方言,就可辨别他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即使同是北方人,还能分清是隔得不远的北京人或天津人。这些都充分说明地域距离的大小与方言差异程度之间存在着成正比的象似性。正如王德春教授(2001)所说:语言的地域差异也显示出地理距离。

2.4阶层差异于语言差异的象似

社会阶层差异增大,其语言(包括发音,词语,句法等)差异也相应地增大,这种差异往往反映在文白差异和标准度的差异上。社会阶层地位的高低会在言语交谈或写作中不可避免地留下痕迹。地位高的人往往比地位低的人讲出的语言更文气,更标准。Trudgill(1982:34)说:The intemal differentiation ofhuman societies is reflected in their languages,在英国,从上层人讲的RP到下层人士所用的地方口音,存在着一个连续的变体。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Bernstein)通过研究不同阶层人士所使用的语言,区分出两套语码:复杂语码(ElaboratedCode)和限制语码(Restricted Code)。前者较后者句子结构更加复杂,形容词也运用得较多。据称中产阶级的孩子会使用这两种语码。而劳动阶级的孩子仅会使用后者。王德春教授f1987:3931指出:社会地位上的差异越大,其语言差别也就越大。地位高的人往往受到的教育越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用语言也就更加标准,更加文气。他们在接受新词语,特别是外来语时,音译词要大大优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如:现代都市人在用汉语交际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说上“bye-bye,0K”,而在郊区就不大听得到,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就更少可能用这样的词语了。反过来,语言的文白差异也往往显示出人们的阶层距离,从一个人的正常言谈(装腔作势除外),也可自然地看出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大致辨别所从事的职业及所处阶层。我们常说“这讲的是行话”,“三句不离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关于阶层差异与语言差异的象似性比比皆是,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些词语只能为帝王所用,普通百姓是绝对不能乱用的,否则有掉脑袋的危险。(王寅,1992)

3、结语

以上只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的观念、亲疏关系、地域差异、阶层差异四个方面与语言符号使用的象似性做了初步探讨。这些社会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也远远不止这些,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语言态度差异等方面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还有待进行大量的取证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另外从语义学、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探讨语言符号的象似性也是近年来该领域的新课题。但无论如何,语言象似性研究已经结束了语言任意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语言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而且。通过这项研究,人类将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认知、文化、历史之间的关系有新的认识,就会重新寻找语言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性,这对语言学研究和语言习得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任意性社会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浅谈如何开展“平安社会”建设
分析力学中单摆模型广义坐标选取的任意性分析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
关于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争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