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翻译之“不等而等,不忠而忠”
2009-02-21颜李萍
颜李萍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文与原文之问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忠”或“不等”。而这种对原文的“不等”是为了更有效更好的与原文等值,其对原文的“不忠”是为了更有效更好的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翻译;对等;忠实;
“翻译,即译意。”尤金·奈达一句话揭示了意义之于翻译的重要性。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行为,就是尽可能的按照目的语的习惯,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全部意义。许钧把意义的传达当作翻译的根本任务,指出,“翻译的首要任务。便是要透过语言符号,去捕捉、理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再用另一种语言将它表现出来……意义既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的归宿”。在翻译实践中,其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情感契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内容一样重要。这时。仅仅信息上的对等和忠实显然是不够,还得兼顾语言形式本身。它还必须能把原文的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的感受。换言之,翻译不仅要充分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在功能、修辞等方面忠实于原作,与原作等值。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文与原文之间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忠或不等。通观优秀的译作。其对原文的“不等”是为了更有效更好的与原文等值,其对原文的“不忠”是为了更有效更好的忠实于原文,那就是“不等而等,不忠而忠”。
一、对等与忠实
忠实对等是翻译实践译者不懈的追求目标。忠实对等其实质是要求译文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与原文保持一致,译文同原文在形式上和精神上同时一致,也就是说及“形似”有“神似”,即“形神兼备”。当然这是翻译的最高境界,也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但在翻译实践中,多数情况下,由于语言之间语言结构和文化等的差异,这种翻译的最高标准可望而不可及。古人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唯有无限追求靠近翻译的最高标准——“形神兼备”。
二、等而不等,忠而不忠
许钧教授曾谈到:语言是翻译之敌,原因之一是不少译者眼中只盯着原文的词,句和结构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为之所奴役,结果翻译出的东西知识一种文字层次的转换,徒具形,而原文的意义和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传达。比如说,生活上有以下这样的翻译:
(1)“给你点颜色看看!”
译文:“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
(2)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译文: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3)a love letter
译文:情信(V情书)
(4)“如果你有个三长两短,我会很担心的。”
译文:“If you have three longs and two shorts l will worryyou”
以上翻译实例,只是单纯再现源发语原始信息的形式和内容,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和忠实,也就是机械的对等和愚忠,而事实上译文根本没有整整传达原文的本意。对等不是机械对等,机械对等乃大大的不等;忠实不是愚忠。愚忠乃大大的不忠。
三、不等而等
美国著名的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再造出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自然的对等信息。”而动态对等的重点则是在接受语中考虑读者的反应,不必受原文语言词句结构束缚。奈达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为动态对等,这是指在接受语中寻找意义上而非形式上的对等。在形式对等和意义对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则舍形而取意也。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必须首先符合接受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社会文化特征,同一信息,用两套不同的语言,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这就是以“不对等而求对等”动态对等原则,追求最终追求最终本质意义上与原文等值等效。
(1)以不等而求语义对等
一般而论,语义的涵义是“语言的意义”。英语的词汇意义相当复杂,它往往在特定句式和固定搭配中体现其涵义。比如,
“The roofs of this pagoda are constructed of colored glazedtiles of yellows and greens”
译文:这座宝塔的屋顶是用浓淡不同的黄色和绿色琉璃瓦盖成的。
“浓淡不同”一词的选用,准确地表达了yellow和green复数形式的内涵,译文语言读来通顺流畅。由于翻译依附于文化,在翻译中忽略文化特色,也会导致语义翻译错误。
(2)以不等而求语用对等
语用对等是指特定语言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在不同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的对等。比如“at sixes and sevens”在语用层面上与汉语中“七上八下”等值。又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长期以来人们自然形成了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的象征。所以汉语说“力大如牛”,按照英语民族的喻体,英语则说“as strongas a horse”;汉语“老黄牛”、“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说:"worklike a horse”。汉语和英语有时在形式或表层意义上不对等,但从语用角度来看,总有基于文化和习俗基础上的相似之处乃至对等之处,
(3)以不等而求文体对等
优秀的译文总是竭力从文体上与原文保持对等的风格。以文学翻译为例,钱钟书先生说:“文学翻译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学转变成另一国文学,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这就是‘化境。“化境”的实质就是“传神”。文体对等是“传神”的实质内容。文体对等包括语气对等,风格对等,语域对等等多方面文体对等。在翻译实践时,译者应恰当运用这些对等原则,进行翻译实践。比如:
“Man,thats really living!”
译文:“伙计,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哩!”
“哩”在这里表现出了说话人的自信、肯定的语气。在作品的翻译中,风格对等指语言特色、形式、节奏、韵律等的对等。我们多见于诗的长短、韵律、平仄等与原作风格一致。文学翻译中常会遇到书面语体与口语体、理语与俗语、方言等的对等翻译问题,这类翻译往往要从语篇上整体把握译文的风格,形成一个统一的基调,力求达到与原作语体一致。
四、不忠而忠
许钧指出:“承认翻译局限的客观存在,根据这些局限提供给译者的活动空间,以看似不忠的手段,即对原文语言的某种‘背叛在新的文化语境和接受空间里以另一种语言使原文的意义获得再生。达到另一层次的忠实……”译者的忠实与客观并不能完全保证他对原作的忠实,而面对翻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因素,译者不能不从被动的忠实中去设想自己到底应持何种立场,应采取何种方法去处理各种矛盾。于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以不变万变,以万变求不变。
统而不死,活而不乱这是翻译辩证法的灵魂。”
(1)以不忠而求语言修辞上的忠
翻译自然要传达原作的意图,即以意图为旨归。理解是基础,传达是关键。原文意图表达某种修辞效果,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不能一板一眼得去死译,去直译,这样表面上实在忠实于原文,而事实上却与原文相差甚远。比如:
The sixth sick sheik's sixth sheep's sick,
译文:四只狮子私吃四十只涩柿子。
原文中的sixth、sick、sheik、sixth、sheep和sick押头韵,读来饶有趣味。而汉语的对应词“第六…‘生病…头目”和“绵羊”则毫无韵味可言。从译文中可以可以发现“四只”“狮子”“私吃”和“柿子”等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从行文的效果来看,译文表面上不忠实于原文却以简洁押韵而胜出。因而在这种特殊的语言背景下,看似不忠的译文反而成了“貌离神合”的贴切翻译。
(2)以不忠而求文化上的忠
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又是文化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文化反映一个社会的总体风貌,涵盖了诸如历史、地域、风俗、宗教、政治等方方面面。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再现原作的文化内涵,译者往往在“忠实性”原则上犯难。
比如,在西方,人们认为上帝具有超越一切世俗的力量,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信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而在以佛道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若要将“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这个西方谚语翻译成中文——“谋事在人,成事在上帝”,想一想,啥时候中国人都改信基督教了?中国受佛教影响较深,信“天”,西方受基督教影响深,信“上帝”。这时可能“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更能反映,更忠实于中国文化。
(3)以不忠而求语义上的忠
奈达和泰伯解释说:“忠实乃动态对等之结果。”“忠实的译文可使接受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体验基本相同的反应。”翻译的衡量标准从根本上讲,是是否传达了原作的意义或/和意图。在翻译实践中,当“鱼和熊掌”——形似和神似二者不可兼得时,舍形而取义也。比如,
The fiver has been dry for a long time,Everyone attendedtllefuneral,
译文(1):那条河干了很久了。大家都参加了葬礼。
译文(2):那条河干了很久了。大家都参加了河神的葬礼。
译文(1)从形式上忠于原文,可会让中国读者不知所云,句子前后两部分没有了关联性,前言不搭后语,让读者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译文(2)则以看似不忠的方式而恰恰忠实与原文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这种”现象”上的“不忠”是为了达到“本质”上的忠。
翻译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客观规律性,艺术的主要规律是主观创造性。科学有对错之分,元优劣之别;艺术恰相反,它无对错之分,却有优劣之别。由于翻译蕴含着客观规律性,所以它有科学的一面。另一方面,译者也有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再创造,表现为艺术性。嗡所周知。忠实与对等是翻译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属性。同时就重视的辩证性而言,忠实不是愚忠,愚忠乃为大大的不忠。在翻译实践中,通常为了整体的忠实与对等,看似要“牺牲”局部的忠实与对等,换言之,局部的不忠和不等是为了整体的忠实与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