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国际前后指示相悖:西路军失败原因之一

2009-02-17周忠瑜

探索与争鸣 2009年1期
关键词:西路军河西走廊共产国际

内容摘要 “打通共产国际路线”从口号变为实际是1935年11月张浩(林育英)回陕北之后的事。张浩向党中央传达了斯大林的指示:不反对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靠近苏联。随后中国红军的渡河和西路军的组成就是这一指示的结果。如果苏联、斯大林不更改这一指示的话,尽管通过甘、凉、肃道路艰辛,困难重重,但到达新疆、接通苏联,取得援助还是可行的。然而西路军西进之中却得到了这样的指示:“远方来电正讨论帮助你们,但坚决反对退入新疆。”可见,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之所以要组织西路军西进是因为要打通苏联,是因为有苏联、斯大林的许诺,要给接近苏联的红军以军用和其他物资的援助。西路军长时间呆在河西走廊、不进不退、不接近苏联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仍然是苏联、斯大林的指示,即坚决反对西路军退入新疆。这种出尔反尔的指示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 键 词 共产国际 苏联 斯大林 红军西路军

作者 周忠瑜,青海民族学院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西宁:810007)

我们在研究红军西路军时,经常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惑,即1935年以来为什么将“打通国际路线”看作是中国红军主要战略目标之一,而当中国红军(西路军)在走向打通国际路线的途中为什么又屡次受到来自远方(共产国际、苏联)的阻拦,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随着《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的出版以及一些新史料的发现,我们从中寻找到了一些答案。

所谓“打通国际路线”就是接通或接近苏联。斯大林曾说: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就是与苏联毗连。中国共产党打通国际路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从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的原因,二是军事物资的原因。而当时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苏联的军事物资援助。因此“打通国际路线”意味着红军必须接近靠近苏联的中国边境,同时也意味着苏联、斯大林有向中国红军予以援助的意愿。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否则,“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目的都不可能真正实现。

1935年6月16日,当红一方面军即将在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中共中央军委致电红四方面军领导人,提出了今后的战略方针:“为着把苏维埃运动之发展,放在更巩固更有利的的基础之上,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陕甘川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着重号为引者所加)[1]。这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记述红军接近苏联的文字,也可以肯定地说,此时打通苏联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并没有任何资料表明苏联、斯大林许诺给中国红军以援助。也正是这样一个原因,在随后近半年的时间中没有再见到打通苏联、打通共产国际路线等主张。

“打通共产国际路线”真正从口号变为实际是1935年11月张浩(林育英)回陕北之后的事。张浩向刚刚到达陕北的党中央传达了斯大林的指示:不反对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北方(外蒙方向)和西北(新疆方向)靠近苏联。由于红军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和红军同共产国际、联共(布)的电报联系中断,其联系只能靠派代表口头传达,所以张浩的传达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具史料价值的依据。从此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打通国际路线”不再是单纯一方的意思表示,而是同共产国际、联共(布)的指示联系在一起了。1936年6月29日,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就曾指出:“从总的战略上看,无论站在红军的观点上,站在红军与友军联合成立国防政府观点上,打通苏联解决技术条件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他指出打通苏联的道路有二:一是宁夏与绥西;一是甘、凉、肃三州。红军出动的时间也有二:一是夏秋,一是冬天[2]。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这种主张得到了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同意。季米特洛夫在其日记中这样记载:1936年9月7日,“在克里姆林宫。讨论中国问题。建议:认为可以同意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计划草案(通过向宁夏和新疆运送武器支持中国红军等)”[3]。1936年9月11日的日记中写到“确定对中国问题决定:(1)同意中国红军的行动计划,即占领宁夏的部分地区和甘肃西部,同时明确指出中国红军不得继续向新疆方向推进,否则红军便有可能脱离中国的主要地区。(2)提到决定在中国红军攻占宁夏地区后提供给1.5万一2万支步枪,8门火炮,10门迫击炮和相应数量的外国制式的弹药。武器将于1936年12月集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边境,将通过知名的乌拉圭洋行售出,为运进宁夏作准备”[4]。可以看出,毛泽东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提到的两条路线均被共产国际、联共党所接受,但在两条路线中更加看重宁夏这一条路线,而这也是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所重视的路线。然而,宁夏这一条路线随着《宁夏战役》战略计划的被迫中止而不得不放弃,于是通过甘、凉、肃到达新疆便成了打通国际路线的唯一路线。所以,为执行《宁夏战役》战略计划的渡河红军也就组成了西路军,其目标是通过甘、凉、肃打通国际路线。

从徐向前元帅《历史的回顾》的回忆以及笔者调查、研究的结果看,当时西路军如果迅速渡过河西走廊到达新疆是可行的,这是因为:

首先,红军如无建立根据地,长期占据河西走廊的企图,而仅仅是借道通过河西走廊到达新疆的话,马步芳、马步青是不会太阻拦红军的。之所以这洋说:一是马步芳、马步青作为封建地方军阀,视地盘如生命,不要说红军,就是其他军阀,包括国民党中央军进入马家军的地盘,马家军也会拼死相争的。例如,1933年夏,蒋介石任命驻山西、绥远一带的第四十一军军长孙殿英为“青海西区屯垦督办”。当时蒋介石的用意,借此机会消灭西北地区的非嫡系部队,以统一军权。孙殿英亦深知蒋介石的用意,于是第二年逞雄西进,欲割据西北,先攻宁夏,后取甘肃、青海。于是宁夏马鸿逵、青海马步芳联合驻武威的马步青,合力在宁夏地区阻止了孙殿英的西进。蒋介石的企图因而落空。徐向前元帅也说:“坐地称王的封建军阀,历来视地盘为生命。马步芳一怕渡河红军西进,扼控河西走廊,进攻青海,端掉他的老巢:二怕蒋介石以剿共为名,派嫡系部队深入河西,吞并他的地盘”[5]。所以,红军西渡黄河后,马步芳、马步青就拼命抵抗。但同时,马步芳、马步青又视军队如生命,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动用自己军事力量的。如果红军仅仅是路过河西走廊,那么他们就可以以为红军对他们威胁不大,但反过来,红军留在河西走廊不走,那么就是对他们的直接侵犯,他们会拚死相争的。马步芳、马步青盼望红军早一点离开河西走廊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军在渡河之后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以及马步芳、马步青军队的巨大损失;二是从我方截获的敌方电报和当时参战的马步芳军官的回忆中可以看到,迅速西进是不会遇到太大阻力的。西路军二局局长宋侃夫在《祁连山的电波》中回忆说:“西北军的孙蔚如,在陕南曾送我们一本密码底本,这对我们破译马家军的电报起了很大作用,突击了五、六天,把马家军的密码基本搞出来了。……在永昌,收到马步青给马步芳的一个电报,电文大意是:如果红军不停留地走,可以不打,若停下来不走,就打”[6]。1983年笔者在调查红九军军长孙玉清被俘情况时对敌新二军二九八旅参谋长韩得庆采访时,他这样回忆说:“当时我军(马家军)较分散,二九八旅在酒泉,三百旅驻张掖,而红军较集中。马步芳来电说如果红军无占城目的的话,可以让其通过,可不打”。①这个回忆同我军破译敌人电报的内容基本一致,应该说是真实可信的。同时从徐向前元帅回忆的具体战例中也可以看出,如果红军不占河西走廊,敌人是不会太阻拦红军的:1936年11月中旬,“三十军乘虚向西疾进,先围凉州,进占城西四十里铺,并致书被困凉州的马步青,告诉他红军只是路过这里,并无攻取凉州之意,请勿派兵拦堵云云。马步青还算听话,龟缩凉州,持静观态度”[7]。显然,从马家军态度看,为了保存其实力,是可以让西路军西进的。

其次,从马步芳、马步青的最初力量而言,渡河之后红军迅速西进也是可行的。从战争初期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看,我军有三个军21800余人,有训练,有准备,而且大兵团集中行动;而当时马步芳、马步青虽然在总兵力上超过我们,马步青有正规部队16000人,马步芳有15000余人,而且有多达十万人的民团。但就局部力量而言,他们是弱者,兵力分散。当时马步青部防守范围很大:在黄河沿岸,北自宁夏中卫沙河坡头南至靖远对岸之中和堡,以至兰州之响水子一带,防线长七八百里之遥。而且一部分兵力还要防守河西走廊的金台,五佛寺、甘肃窝、古浪,大靖、一条山、索洽铺,土门子、凉州等处,兵力是相当分散的,甚至可以说是捉襟见肘。马步芳的力量更是分散,马步芳的正规部队新二军及海南警备司令部,共15000余人,既要防守青海全境,还要防守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其主力二九八旅在洒泉,三百旅在张掖。将这些分散的部队和临时编练的民团集中起来开往前线需要时日。当时任马步青骑五师参谋处主任的吴辑庠在其《河西战役中红军同马家军实力对比情况》中也说:“强渡黄河至一条山,红军占绝对优势;马军骑五师伤亡及溃散后,集结的只有五六千人”[8]。所以从对比看,战争初期不存在敌强我弱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我军抢渡黄河后,敌人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且指挥不灵。如此时,红军迅速西进,完成打通国际路线是完全有把握的;徐向前也认为:11月份天气还不太冷,“河西走廊敌人兵力空虚,一鼓作气插过去,是完全可行的。”“西路军先打到西边,取得补充,立住脚跟,再往回打,是不至于失败的”[9]。

再次,最主要一点是西路军过河后士气高涨。渡河之初,部队在“打通国际路线,” “争取苏联援助”等口号的鼓舞下,“不顾疲劳,英勇进击”,士气相当高昂:而且渡河之初的作战中也多次取胜,尤其是一条山之战,“这一仗打得不错,消灭敌人一部分,击溃敌人一部分,敌人狼狈逃窜。这是我军西渡黄河打的第一个胜仗。当时部队情绪高昂,全体指战员把这一仗的胜利看作是给党中央、毛主席的献礼”[10]。李聚奎也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三七年元月西路军血的历史教训》一文中说:渡河之初,“部队中的战斗情绪很高”。就是在战斗最困难的时期,西路军的斗志并没有丧失,特别是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再一次鼓舞了士气,所以士气高昂是西路军迅速西进的最有利的条件。

显然,迅速西进,打通国际路线是可以成功的,中央军委主席团和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最初也认为,西路军的主要任务是迅速西进,打通远方。中央军委主席团和红军总部于11月16日指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领导人,要他们“兵力应相当集结,速打通远方为要着。”对于中央指示,徐向前说:“‘兵贵神速,我们同意西进,是要趁天候还不太冷,河西走廊敌人兵力空虚,一鼓作气插过去。”“明确了西路军的主要任务是打通新疆,我们便及时调整部署,令部队迅速西插”[11]。

然而,徐向前所希望的迅速西进没能实现,究其原因,以往的研究者包括笔者将其归咎到了中央、中央军委对河西走廊地形、民情等不了解,更重要是归咎于任务多变上。但新史料的逐步被公开使我们发现除了上述原因外,西路军不能迅速到达新疆的最主要原因是来自苏联、共产国际,来自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的阻挠。

季米特洛夫1936年9月11日的日记明确写到“同意中国红军的行动计划,即占领宁夏的部分地区和甘肃西部”,同时明确指出“中国红军不得继续向新疆方向推进,否则红军便有可能脱离中国的主要地区。”[12]从中可以看出,苏联、共产国际从一开始就不同意红军进入新疆。但西路军在西进之初,无论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还是西路军主要领导都不了解共产国际、苏联的这一意图。1936年11月8日,中央军委在决定放弃《宁夏战役》计划后,提出了《作战新计划》,其中给渡河红军的任务便是“徐陈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对于中央军委的命令,西路军军政委员会表示坚决接受,但对中央军委的命令不能完全理解,特别是对打通远方和创建根据地何为主要任务不了解,于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11月17日,西路军领导人请示中央“如打通远方为主要任务,我在现地区创造根据地不能不居次位,如遇特殊情况时,是否我们将去打通远方,请速详示”。显然,西路军领导人已经感觉到打通远方与创建根据地不能兼得,所以要求中央给予明确回答到底两个任务中何为主要任务。11月19日,林育英、朱德、张国焘、周恩来等联名致电西路军领导人“你们任务应在永昌、甘州、凉州民勤地区创立根据地,以一部向古浪、土门方向活动,在有利条件下,消灭由古浪来敌,大部对付向凉州、永昌前进之敌,同时以一部夺取甘州、肃州至安西一带地区,并可以一部在民勤活动,迷惑敌人,使敌人疑我西路军有由民勤经定远营配合陕甘主力企图。”同一天,中央也明示西路军:决不可将主力置于甘州以西,更不能有到新疆的想法。11月23曰中央再次电告西路军,“远方来电正讨论帮助你们,但坚决反对退入新疆。”可见,中央给西路军的电报是在共产国际、联共党表明态度之后发出的。尽管对于中央的这一电报西路军领导人很难理解,并且于11月21日、24日给中央的电报中充分说明了迅速西进的必要性和滞留河西走廊的危险性。然而,西路军总部得到的却是毛泽东1 1月25日和11月28日的两份电报“远方接济,三个月内不要依靠。目前全靠自已团结奋斗,打开局面”。这样,东返由于渡口被敌封锁无望,西进又由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反对而难以实现,西路军只好不进不退,呆在河西走廊,被动挨打。

共产国际、苏联为什么不同意西路军进入新疆,从季米特洛夫日记中我们得到的理由是,红军进入新疆“便有可能脱离中国的主要地区”。但笔者以为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共产国际、苏联不想得罪国民党、蒋介石。随着德国希特勒的执政和东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使苏联政府面临着欧洲和远东两个战争策源地。所以为了自身安全,苏联、斯大林积极转变对外政策,在远东,从支持中共推翻蒋介石政权转变为安抚、联合蒋介石以牵制日本的政策。为此,从1933年起,苏联就同南京秘密接触,1934年10月,蒋介石派特派代表访苏,双方关系进一步密切。尤其是1935年10月9日,蒋介石委托孔祥熙以抗日需要武器为名,向苏联驻华大使鲍戈莫洛夫提出:希望能从苏联获得军事装备。11月9日,苏联政府通知鲍戈莫洛夫“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华民国出售军事装备,请将此事迅速告知中国政府。”[13]1935年底,国民党政府代表陈果夫前往莫斯科,再次寻求苏联援助。第二年陈果夫回国后,与鲍戈莫洛夫秘密谈判,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于1937年正式公布)。在这些交往中,蒋介石一方面寻求军事援助,另一方面也希望苏联政府帮助说服中共改变对中央政府的态度,要求中共服从中央领导。对此苏联政府给予了支持,他们先于中国共产党之前提出了联蒋抗日的主张。1935年底,共产国际和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苏联政府的意见,提出了“联蒋抗日”的方针,并在此后断然停止了“反蒋宣传”,并强烈要求中共放弃“反蒋”,实行“联蒋”的方针。此后,为了搞好同国民党、蒋介石的关系,苏联政府反对一切中国境内的反蒋斗争,如1936年5—6月间,拥有30万军队的陈济棠、李宗仁等通电全国,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中央政府请缨抗战,史称“两广事变”。“两广事变”名曰请政府出面领导抗日,实则反对蒋介石。中共中央对“两广事变”采取支持态度。然而苏联政府则称:事变是日本人试图煽动中国内战以便于掩盖对华北的新的进攻。说事变打起抗日的口号,仅仅是控制国民政府的假面具。对于西安事变,苏联、斯大林更是一片反对声,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策动的阴谋,1936年12月14日的《真理报》发表社论“中国事变”,把西安事变谴责为日本帝国主义分子所支持的煽动阴谋的汪精卫分子搞的,而张学良是一个心甘情愿的同谋。从所有这些中我们不难发现,苏联、斯大林对蒋介石的态度转变之快、之大。在这样的时期,苏联、斯大林不可能积极地、迅速地给西路军以物资援助。所以,毛泽东说,两三个月内不要指望远方援助。同时,为了防止同国民党蒋介石的磨擦,苏联政府也坚决反对西路军退入新疆。

第二,苏联政府不想得罪新疆军阀盛世才。盛世才(1895——1970),早年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又于1924年赴日本陆军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北伐军,1930年去新疆任边防督办公署参谋处长,1933年4月逼走新疆军阀金树仁,掌握新疆军政大权。盛世才曾一度伪装进步,采取联苏政策。但他又与苏联有商定,即苏联保证中共在新疆不成立支部,不发展党员,不搞群众运动和群众斗争。而苏联政府之所以同盛世才有如此约定,是因为如果新疆建立共产主义组织,帝国主义就会以苏联“赤化”新疆为借口,来挑拔新疆少数民族仇恨苏联,日本帝国主义也有可能以此为借口,进行军事行动。可想而知,如果整个西路军进入新疆,那么比起建立组织、发展党员、发动群众运动更为严重,这样的行动更有可能引起帝国主义的不满,引起蒋介石对苏联的不满,引起盛世才对苏联的不满。

苏联、斯大林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给中共中央施加压力,坚决反对西路军退入新疆。

可见,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之所以要组织西路军西进是因为要打通苏联,是因为有苏联、斯大林的许诺,要给接近苏联的红军以军用和其他物资的援助。西路军长时间呆在河西走廊,不进不退,不接近苏联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仍然是苏联、斯大林的指示,即坚决反对西路军退入新疆。毫无疑问,这种出尔反尔的指示是导致西路军失败的原因之一。

[本文为教育部2007年规划项目的中期成果之一。]

注释:

①1983年作者对原马家军将领韩得庆的采访。

参考文献:

[1][2]郝成铭、朱永光.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文献卷(上).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杜,2004:6、127.

[3][4][12]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43、46.

[5][7][9][11]徐向前.历史的回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516、523、522-523、523.

[6]艰苦的历程(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4-246.

[8]兰州西路军研究会.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上). 兰州:甘出准002字总231(2006)19号:616.

[10]李新国.回忆红九军在河西走廊的艰苦历程.青海民族学院政治系.红西路军有关情况调查材料汇编(第4辑).1980:534.

[13]马宝华.共产国际苏联与蒋介石. 苏联问题研究,1985(5).

编辑 秦维宪

猜你喜欢

西路军河西走廊共产国际
继续向北
弘扬红军精神 讲好西路军故事
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西路军精神的讲话座谈会在京召开
西路军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纪念与传承
真诚面对历史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学术敦煌”的定位是丝绸之路文博会保持永久魅力的重要基石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