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2016-11-23李琳
李琳
摘 要:文章在研究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存在的四个问题,并提出了四点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TS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7-0138-02
1 概 述
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同一个领域内的相关企业和组织,相互之间通过共性和互补性的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在地理上集中、在发展上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产业发展现象,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这就是产业集聚。
对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将葡萄酒企业聚集在一起,通过彼此间的竞争与合作,延伸整个产业链,从而使聚集于该区域的葡萄酒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葡萄酒产业发展,就表现出在地理位置上高度集中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10个典型的葡萄酒产地,这些产地都是现在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分别为:东北产地、河北沙城产地、河北昌黎产地、天津蓟县产地、胶东半岛产地、黄河故道产地、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地、甘肃河西走廊产地、新疆天山北麓产地和云南干热河谷产地。其中,甘肃河西走廊产地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已经成为公认的有机优质葡萄酒优生区。
但是,面对国内外葡萄酒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想异军突起,对于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的产业集聚发展研究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产业发展现状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是我国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汉朝,河西走廊就已经开始引进和种植酿酒葡萄,酿造葡萄酒,因此,这里拥有着国内其他产地无法比拟的葡萄酒酿造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改革开放后,我省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河西走廊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和《河西走廊葡萄酒地方标准》等相关规定,希望借此促进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
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产业1983年开始起步,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就酿酒葡萄种植来看,截止2013年底,河西走廊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了24.73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武威、张掖、金昌、嘉峪关、敦煌5市的酿酒葡萄集群化主产区。其中,武威市为主导,凭借丰富的土地资源积极发展葡萄种植基地,全市已建成久石红清源基地、莫高黄羊河、皇台新地滩、石羊河大滩园林场和威龙清源基地等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基地,2014年种植基地面积达到了25.3万亩,占全国的13%、全省的80%,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并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而张掖、嘉峪关等四市也已经形成一些葡萄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就生产企业来看,河西走廊现有莫高、威龙、紫轩、38度、祁连、国风、皇台和莫高窟八个大型葡萄酒生产企业和一些中小型企业,拥有十数个系列品牌葡萄酒、上百个产品,2013年葡萄酒总产能达到了13.9万千升,比2009年增长30%。在销售方面,这些葡萄酒企业的国内销售网络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其中,威龙规模较大,基本实现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而其他企业销售网络相对较窄,莫高大概覆盖了全国20多个省市,祁连和紫轩则分别销往中西部和华南等10余个省份,而国风、皇台等品牌仅在省内和周边地市销售。在积极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莫高、紫轩、祁连等公司还积极“走出去”,向国外发展,他们生产的部分品牌葡萄酒甚至已经成功进入到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受到广泛好评。
就生产工艺而言,目前河西走廊葡萄酒的生产工艺在全国范围内都保持领先水平。省内外的科研院校包括中国农大、甘肃省农科院、西北农大和甘肃农大都为河西走廊葡萄酒的生产提供了相关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使葡萄酒的品质和产量实现了稳步提升,同时,他们还为压榨后的葡萄皮和葡萄籽的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了葡萄酒整个产业的发展。
总体来看,目前河西走廊已经初步形成了从葡萄种植、采摘到葡萄酒酿造、储存、灌装、包装、市场营销和葡萄籽、葡萄皮加工、葡萄酒庄文化旅游观光体验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延伸性产业链,葡萄酒产业基本实现了产业集聚,并成为河西走廊的特色产业。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资源和潜力,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目前的发展仍然不尽如人意,一些优势尚未发挥出来。
3.1 原材料产量不足,产能提升慢
近几年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截止2014年,河西走廊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0.24万亩,比2009年增加了156%,但是,葡萄酒产能仅比2009年增长30%。尽管葡萄的种植需要大约两三年的生长期,但是经过五年时间,产能应该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之所以产能增长缓慢,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方面,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这几年河西走廊的气候有所改化,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的增加,导致了酿酒葡萄产量的下降;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种植技术人才,种植科技化水平低,管理落后,导致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力不强,以及对气候原因造成灾害的预防能力弱,限制了葡萄的产量,进而导致产能不足。
3.2 内部竞争激烈,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目前,我国葡萄酒市场竞争激烈,集中度高,张裕、王朝、威龙、长城四大品牌占有全国50%以上的市场,在品牌、营销、融资等诸多方面都拥有巨大的优势。同时,国外葡萄酒品牌也开始迅速抢占中国市场。
在这种形势下,河西走廊的一些葡萄酒企业不但不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发展重点,反而为了扩大本地市场份额,采取促销、仿制等手段进行恶性竞争,影响了产业集聚的优势。
而事实上,整个甘肃的葡萄酒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压价不但不能大幅度扩大销售量,反而会严重损害整个产区企业的形象,导致产区内葡萄酒产业效益的整体下滑,影响了品牌的认可度,制约了产区企业的整体发展。
3.3 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
河西走廊凭借地理优势、良好的气候条件成为我国优质葡萄产地之一。由于当地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干燥,使得这里的葡萄含糖量较高,病虫害少,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绿色、无污染的原则。但是,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速度较慢,比如,莫高建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目前却依然属于国内二线品牌,在发展理念、广告宣传、人力资源等方面与张裕等品牌企业差距较大。而其他葡萄酒企业都是在本世纪才成立的,发展时间短,虽然在产业基础、技术发展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其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导致了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竞争力不强。
4 发展对策
未来,河西走廊要想能够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产区,我们就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4.1 扩大葡萄生产规模,控制原材料品质
葡萄酒产业流传着“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说法,这实际就说明了原材料的品质对于葡萄酒品质的重要性。所以,河西走廊能否出产一流品质的酿酒葡萄,关键要把控种植环节、转变栽培模式,保证生产出大量优质的绿色、有机酿酒葡萄。
一方面,就要在现有基础上,充分考虑葡萄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栽培适应性及酿酒特异性,根据酿造方向和生态条件引进和筛选合适的葡萄品种,大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根据当地条件,开发适合葡萄种植的戈壁荒地、荒山荒坡,建设大规模、标准化、连片化的种植基地,扩大酿酒葡萄的栽种面积。
4.2 抱团发展,加大宣传力度
最近几年,葡萄酒的销售主打“产地”概念,这点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他们对于葡萄酒的消费理念也从“认品牌”升级为“认产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做大做强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产业,就要引导和支持河西走廊现有的一些葡萄酒企业进行横向联合,从而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葡萄酒企业联合体,坚持抱团拓展市场,抱团打造品牌,抱团推介营销,并利用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纵向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同时,还要加大整体宣传力度,增加宣传渠道,不仅在省内以葡萄酒节作为契机进行整体推介,还要以“走出去”的姿态在国内甚至国外进行产区推广,提高河西走廊品牌的知名度。
4.3 发展有机葡萄酒,明确市场定位
目前,中国葡萄酒产地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葡萄酒生产的同质化。要想克服这一问题,凸显产区差异,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产业就要将“有机”和“高端”相结合,打造自身的品牌。
河西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种植的酿酒葡萄具有独特的感官特征和质量,从而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葡萄及葡萄美酒。随着人们对健康诉求的提高,有机葡萄酒必将成为高端葡萄酒的标志,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提高产品的质量,着力发展高端有机葡萄酒。
5 结 语
总的来说,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和品牌效益,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增强,但目前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较低。今后,凭借国内最为优越的产地优势,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企业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从而开创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杨和财.葡萄酒产业集群生成动力源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J].酿酒科 技,2014,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