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指向分析

2009-02-16李善婧

现代语文 2009年1期
关键词:义项指向语气

李善婧

摘要:语气副词“可”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本文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对语气副词“可”的义项在句子中的语义指向进行了多维模式的考察,找出了其义项之间的一些区别和联系,从而对“可”义项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最后,我们尝试对“可”的义项进行了合并整理。

关键词:语气副词“可”语义指向义项划分

语气副词“可”的使用频率很高,尤常见于口语及文学作品的对话中,可见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翻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我们发现对语气副词“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义、语用的分析上,成果虽然显著,但几乎没有使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论著,因此本文选择了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语气副词“可”的语义研究尽些微薄之力。

一、“可”的释义及存在的问题

(一)“可”的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可”共有三个词条,其中第二个词条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语气副词“可”。释义如下(例句略):

“可”副词。

①表示转折,意思跟“可是”相同。

②表示强调。

③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的语气。.

④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的语气。

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有对语气副词“可”的释义,摘录如下(例句略):

①表示强调语气,程度由轻到重都有。多用于口语。

a用于一般陈述句:有时稍有出乎意料的意思。

可+动/可+不+形

b用于反问句。

c用于祈使句。强调必须如此,有时有恳切劝导的意思。后面一般有‘要、能、应该,句末多有语气助词。

d用于感叹句。句末用语气助词。

②表示疑问。多见于比较早期的著作,现在少用。

(二)“可”释义存在的问题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划分“可”(下文如无特殊说明,“可”均为语气副词)的义项时,我们发现表转折义的“可”和表强调义的“可”有时界限很模糊,因为转折本身也是强调语气的一种方式,如何跟“强调”相区别呢?另外,用在疑问句和反问句中加强语气的“可”和强调义的“可”有必要分开释义吗?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可”的义项划分较为简洁,仅有“表强调语气”和“表疑问”两项,一方面,准确抓住了“可”最为本质的语义特征:[+强调义],并按照句类举例释义,考虑到了“可”的语义受语境制约的因素;另一方面,没有具体区分转折义与强调义,缺少强调语气之下的细分类。而且,将“表疑问”的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可”的第三和第四义项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后者更贴近语言实际,认识到原本作为疑问词的“可”最终衍化成为强调疑问语气的语气副词这一历史趋向,而前者仍认为“可”有“表示疑问”的义项,似乎有些不妥。

本文试图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方法对“可”的义项进行逐一分析,以期对“可”的义项整理做出有益的尝试。

为条理清晰起见,本文在论述时采用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可”的释义,考虑到行文紧凑简约,将第三项和第四项合并。

二、对语气副词“可”的语义指向分析

(一)单指与多指

在一定的言语环境里,一个指向成分只跟一个被指成分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的指向模式称为语义单指(简称单指);一个指向成分可能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被指成分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的指向模式称为语义多指(简称多指)。

1当副词“可”表示转折义时,它的语义指向一般为多指(以下记为“可”)。如:

(1)你这儿说得过去,头儿那儿可,说不过去。(王朔《我是你爸爸》)

(2)别看他年龄小,志气可,不小。(《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

(3)“可是,你能走那么远吗?累着了可,不是玩的!”(老舍《四世同堂》)

在前两句里,“可”出现的句子都存在一个显性的“比较项”,通过比较确立转折的语气。例(1)中“你这儿”为“头那儿”的比较项,“说的过去”为“说不过去”的比较项,“可,”的语义指向为“你这儿”“头儿那儿”和“说的过去”“说不过去”;例(2)中“年龄”为“志气”的比较项,“小”为“不小”的比较项,它们都是“可.”的语义指向的对象。例(3)是假设复句,句中“累着了”是说话人提出的假设。隐含的语义是:“没累着当然没关系,可累着了就糟糕了。”句中“可”所表示的转折关系,是存在于假设本身和假设的预设中的。这个预设就是,如果假设的前提不出现,结果就是好的。换句话说,这两句中的比较项是隐含着的,“没累着”为“累着了”的比较项,“没关系”是“不是玩的”的比较项。因此,这里“可.”既指向没有出现的预设的前提和结果,也指向出现在句中的假设的前提和结果。

上面提到的隐含项,其实就是“可”的潜指成分,而句中明确出现的语义指向的对象,是“可,”的显指成分。因此,我们可以简洁地说,例(3)中“可”的显指成分是“累着了”和“不是玩的”,潜指成分是“没累着”“没关系”。

2当副词“可”表示强调义时(以下记作“可。”),一般为单指。如:

(4)他汉语说得可,好啦!(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吕”)

(5)我们小蓓可,有正义感了。(王朔《顽主》)

例(4)中的可。指向动词补语“好”,强调汉语掌握的程度之高。例(5)句中可。指向动宾结构“有正义感”,强调拥有的程度高。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语句语义不自足的情况下,“可”也会出现歧义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般存在于书面语中,可以通过句子重音消除。[2]如:

(6)他可不高兴了。[3]

(7)昨儿夜里的风可大了。(《词典》)

例(6)中,由于具体语境不明,“可”有重读和轻读两种模式。重音如果落在“可”上,那么“可”强调的是其后的心理动词“不高兴”,为强调义“可。”,语义指向为单指,句意为“他非常不高兴”。如果“可”轻读,那么“可”为转折义“可,”,表示谓词部分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隐含的比较项为叙述者认为的“他不应该不高兴”。补足的语境可以是:你这一说,(没想到)他可不高兴了。依前文所述,此时“可,”的语义指向应为多向。因此本句又有两种重音方式:重音在“他”,表示使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是“不高兴”了的人(动词的施事方);重音在“不高兴”,表示使人感到出乎意料的是“不高兴”这个结果。

例(7)中,“可”可以强调刮风的时间(“昨儿夜里”),也可以强调风有多“大”。如果设定一个具体的语境,就可以使“可”单指其中之一。试比较:

(7)a——昨儿夜里风大不大?

——昨儿夜里风可大了。

(7)b——是今晚的风大还是昨晚的风大?

——昨晚。你不知道,昨儿夜里的风可大了。

例(7)a中重音落在“可”上,“可”在形容词前重读时,此形容词即为所要强调的焦点,亦即句子的焦点——“大”,根据焦点信息原则,焦点信息可以作为确定多指成分在实际话语中的具体指向的依据之一,因此“可”指向“大”,强调风力。

例(7)b中,“可。”轻读,义项为转折义,稍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句中重音可以落在“昨儿夜里”或“大”上,前一种的隐含比较项是“今晚的风”,后一种的隐含比较项是“过去所经历的风力”,使叙述者感到出乎意料的是风力的大。

3当副词“可”出现于疑问句和反问句中,表示加强语气时,一般为单指(以下记为“可”)。如:

(8)这件事他可,愿意?(吕)

(9)我的开销大,不能多孝顺你老人家;大哥又不肯去多抓点钱;这可怎么好?(老舍《四世同堂》)

(10)都这样说,可谁见过呢?(《词典》)

例(8)中“可”的用法属于古代汉语用法的残留,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口语中更是罕见。“可”作为副词衍生出表疑问的语气副词义项的时间大约在唐宋。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表示推测语气,用于是非问句。另一种表询问语气,用于正反问句,可译作“是否”,约起始于宋元,即例(11)句中“可”用法的来源,此处“可”明显是指向其后的心理动词“愿意”的。

例(9)粗看是疑问句,其实为反问句,这是“可+疑问副词”表示反诘义的用法,强调并传达了否定义。“可”指向疑问副词“怎么”。

例(10)是常见的反问句,“可”指向代词“谁”。

综上,语气副词“可”一般为多指;“可”“可”一般为单指。当“可”后接一些形容词或心理动词时,“可.”和“可。”均可成立,但由于“可,”和“可。”的语义指向不同,会造成歧义。这种歧义在实际交际中可以通过句子重音解决。此外,由于副词“可”单指多指与其后的成分的组合规律尚不明确,其划分的标准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二)强指与弱指

指向成分与若干被指成分中的某一个被指成分形成现实的语义指向关系,叫做强指;除了强指以外,指向成分仍与若干被指成分保持着间接的语义指向关系,叫做弱指。

我们发现在有些情况下,隐含比较项的可字句(即有潜指的可字句)会造成语义不自足的现象,如:

(11)我可知道他的脾气。

(12)他可是没说过这话。

例(11)中,“可”的显指成分是“我”和“知道他的脾气”,潜指成分为“别人”和“不知道、不了解他”;例(12)中“可”的显指成分是“他”和“没说过”,潜指成分为“其他人”和“说过”。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点是,在实际语用中,要求出现一个更为重要的语义指向的对象,即所谓的强指,以确定语义。根据强指的不同,上面两个例句存在着以下几种语义情况(用“·”来标记强指的成分):

(11)a(你也许不了解他,)我可,知道他的脾气。

(11)h我可知道他的脾气。(他不可能答应这件事的。)

(12)a(别人也许说过这话,)他可,是没说过这话。

(12)b(虽然他可能心理有些想法,)他可,是没说过这话。

强指与弱指只存在于有多指模式的语义结构体中,因此在可字句中,只有“可,”句型中存在着强指与弱指。

(三)前指与后指

前指就是在一个语义指向结构体中,指向成分前指被指成分构成的语义指向模式,后指则是指向成分后指被指成分构成的语义指向模式。

1在“可字句”中,“可”和“可”均为单指,并且为后指。如前所举:

(4)他汉语说得可,好啦!(吕)

(8)这件事他可,愿意?(同上)

例(4)中“可”指向“好”,例(8)中“可”指向“愿意”。语义指向的关系比较明晰简单。

由于可单指的“可”“可”均不可前指,所以可字句中不存在单一前指的情况。

2而“可”因为是多指,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可”不存在单一前指或后指的情况,一般均为前后双指(简称双指)。如:

(1)你这儿说的过去,头儿那儿可,说不过去。(王)

“可”同时前指“你这儿”“说的过去”“头儿那儿”和后指“说不过去”。

再如:

(13)这问题可,不简单,得好好研究一下。(吕)

依照前面的结论,例(13)中“可”前指显指成分“这问题”和潜指成分“其他问题”,后指显指成分“不简单”和潜指成分“简单”。这个例子是“可”典型的双指。

(四)邻指与隔指

“邻指就是指向成分与被指成分直接构成语义指向结构体,其间不插入别的与该语义指向结构无关的成分;隔指则是指向成分和被指成分之间插进了别的成分,致使指向成分间接地指向被指成分。”

1邻指

如前所述,可以看出,不管是单指还是多指、显指还是潜指,强指还是弱指、后指还是双指,“可字句”中邻指的数量更多。如前所举:

(2)别看他年龄小,志气可不小。(《现代汉语词典》)

(5)我们小蓓可,有正义感了。(王朔《顽主》)

(9)昨儿夜里的风可大了。(《现代汉语词典》)

(10)都这样说,可,谁见过呢?(《现代汉语词典》)

(12)他可,是没说过这话。

(13)这问题可,不简单,得好好研究一下。(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以上例句中“可”的语义指向均满足邻指的定义。此处不再赘述。

2隔指

关于“可字句”的隔指现象,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加以分析:

(14)我可不像你们这么没出息!(王朔(《我是你爸爸》)

这个句子按语义可以拆分为两个小句:

(14)a我可,不像你们。

b我可,不这么没出息。

显然,例(14)a中“可,”前指“我”,比较项在后面出现,即“你们”;例(14)b中“可,”除前指“我”,还后指“这么没出息”,前一个潜指成分是“我跟你们不一样”,后一个潜指成分是“我有出息”。原句中“不……没……”这个双重否定已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依据效率优先原则,“可”在这里不再主要强调肯定的语气,而着重表示转折义。因此在例(14)中,“可,”的显指成分有:“我”“你们”“这么没出息”,潜指成分为“我有出息”。其中,“我”是前指、邻指,“你们”是后指、邻指,“这么没出息”是后指、隔指。

三、对于语气副词“可”释义的建议

根据上文对“可”进行的多维模式的语义指向分析,可以发现可,的语义指向较为复杂,而可,可,较为单一。从释义角度看,可。对于疑问句、反问句语气的加强也是一种强调,考虑到语义指向方面的一致性,我们认为不妨将可和可合并。虽然从表面语义和语法结构上看,可和可的相似之处不少,甚至某些情况下还会出现歧义句,但在实际语义指向上,可仍表现出了独立于可的一些特征。如可同时具备显指和潜指、强指和弱指、邻指和隔指,可。则不具备。这些特征在实际语用中都会表现为重音、焦点的不同,因此都可作为区分可,和可的依据至于本文中未能解决的可和可中间的“灰色地带”,则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

猜你喜欢

义项指向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语气不对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