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变化意义分析
2009-02-16马素霞
马素霞
[摘要]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各导联ST 段改变的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均于胸痛发作时记录心电图。结果:56例患者中,共52例、1 127次一过性心肌缺血,56例患者中,心率变异<50 ms 41例,心率变异>100 ms 18例,心电图出现T波的异常(≥2个导联) 51例,其中仅有T波的异常者29例。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能够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a)-135-01
本文旨在研究心电图各导联ST段改变的特征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变血管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收入我院的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了心电图、血液生化、超声心动图检查。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根据美国Braunwald主编的《心脏病学》定义[1],即除了没有诊断心肌梗死的明确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外,符合以下3个病史特征之一:①在相对稳定的劳累相关性心绞痛基础上出现逐渐增强的心绞痛(心绞痛更重、持续时间更长或更频繁);②新出现的心绞痛( 通常在1个月内),由很轻度的劳力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③在静息和很轻度劳累时出现的心绞痛。
1.2方法
心电图使用中国上海光电医用电子仪器公司生产的6511 型心电图机, 采样率1 000 /s, 分辨率为5 μV,走纸速度25 mm/s,定标电压10 mm/mV, ST段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为TP 段, 测量点选在QRS综合波J点后60 ms,连续测量5个波形,取其平均值作为ST段的改变值。12 导联中任一导联的ST段压低≥0.5 mV认为有意义。
2 结果
2.1一过性心肌缺血
发生率:56例患者中,共52例、1 127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其中1 048次无明显症状。持续时间:持续<30 min/d 32例,其中2例发生心脏病事件,包括严重心律失常1例,短暂阿斯综合征1例。其中34例发生心脏病事件,包括严重心律失常25例、急性左心衰4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原性猝死2例、短暂阿斯综合征1例。
2.2 HRV结果
56例患者中,心率变异<50 ms 41例, 心率变异>100 ms 15例, 所有发生心脏病事件的心率变异均<50 ms。
2.3 S-T改变结果
心电图出现T波的异常(≥2个导联) 者51例,其中,仅有T波的异常者29例;出现ST段压低者20例,20例中显著压低者14例,轻度压低者6例;单纯ST段压低者3例,ST段压低同时伴T波异常者24例。
3讨论
心绞痛发作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临床表现,然而,不同患者之间的疼痛阈值相差甚远,许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往往不典型,单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是相当困难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不仅能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客观依据,而且有助于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可协助判断患者的预后[2]。
心电图表现:心绞痛发作时,除极少数患者心电图表现为一过性Q波、一过性心律失常外,多表现ST 改变及T 波改变。ST段改变:常见而重要,表现抬高或压低。其形态多样,动态变化大,高度提示急性心肌缺血。一过性ST 段抬高,多见冠状动脉痉挛;一过性ST 段压低,多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新近出现、显著、持续ST段抬高,多提示急性心肌梗死。T波改变:UAP发作时T波可出现倒置T波≥2.0 mm,形态可呈对称性,通常在2个导联以上,提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限或多发性病变。少数患者症状发作时,多导联T 波对称性直立、振幅增高或动态性改变,属左前降支、左主干远端病变。病理性Q波:冠心病病史,多伴ST段和(或)T波改变。一过性U波倒置以前降支病变多见,少数呈现正常心电图或非特异性改变,可能为:①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部位局限,心电图不易表现缺血改变; ②病变部位相互对应,产生的缺血型ST-T 向量相互抵消;③血管狭窄进展缓慢或有良好侧支循环,可代偿血管狭窄支区域的血供;④记录时间不适当或记录的导联数目太少;⑤ST-T 伪性改善。胸痛发作时,抬高的ST 段和高耸直立的T 波中和了原有的异常ST-T[3];是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的表现,预后较差,多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因此,应提高对UAP 发作时异常心电图假性正常化的认识,以免误诊、误治。临床上应视为严重心绞痛发作,积极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4] 。
[参考文献]
[1]Gorgels AP, Engelen DJ, Wellens HJJ. Lead aVR, a mostly ignored but very valuable lead in clinical electrocardiography[J].J Am Coll Cardiol, 2001, 38(5): 1355- 1356
[2]Haase J, Escaned J, Van Swijndregt EM, et al.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geometric and densitometric coronary measurements on the new generation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alysis System(CAASII)[J].Catheter Cardiovasc Diagn, 1993, 30: 104- 114.
[3]Menown IBA, Adgey AAJ. Improving the ECG classification of inferior and late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inversion of lead aVR[J].Heart, 2000, 83( 6) : 657- 660.
[4]Holmvang L, Clemmensen R.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admission electrocardiogram identifies patients with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ho beneft the most from early invasive treatment[J].J Am Coll Cardiol, 2003, 41(6):905- 915.
(收稿日期:200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