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的传说
2009-02-16王晓琳
王晓琳
在北京城南风景宜人的陶然亭的东北角上,有一座大冢,大冢前有一方石碑,碑的正面刻有“香冢”两个大字;碑的背面刻有一首凄切哀婉的词: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据说,这座大冢就是有名的“香妃”墓。此墓是在乾隆皇帝的授意下安置在这里的,[1]以便乾隆皇帝随时随地到这里来凭吊,寄托对香妃的哀思。
香妃的故事在《清史稿》无载,但是在清末民初却有广泛的流传,说此女不仅异常美貌,而且遍体生香,故被封为“香妃”。不少戏曲说唱、小说诗歌在传播她的故事时,都绘声绘色,凄婉动人,使不少人对香妃的传闻信以为真。尤其是1914年故宫浴德堂还展出过一幅所谓的《香妃戎装像》,使传说的细节更加逼真。当时出版的一批野史和笔记之类的书籍,如《满清外史》、《满清稗史》、《清稗类钞》、《古今宫闱秘闻》、《清朝野史大观》、《今列女传》和《梵天庐丛录》等等,都对香妃的传奇事迹有所记载。
不过,香妃其人其事,在历史上还真的是一个谜。因为除了北京陶然亭外,在河北遵化、新疆喀什噶尔,还有两座“香妃”墓。这三座墓里的香妃,有三个不同的传说。
1.新疆喀什噶尔“香妃”墓里的香妃
传说香妃本是回族首领霍集占的王妃,长得国色天香,生来身上就有一股奇香。这奇香既不是粉香,也不是花香;不用香草薰,也不用香汤洗,香气袭人,沁人心脾,所以人们都管她叫“香妃”。乾隆皇帝听说此事后,不能忘怀,总想把她弄到自己身边。正巧,霍集占造反,清廷派大兵镇压,乾隆帝特意嘱咐平叛边境的兆惠一定要把香妃捉来。香妃果然被捉,乾隆帝又命令沿途官员好生护持,防止香妃自杀,并保持香妃容颜不损,安全送到北京。
到了清宫,果然名不虚传,香妃人还未到,香气先到。乾隆帝“闻见”大喜,待之非常热情,可是香妃却冷若冰霜,百问不答,一腔仇恨流露在怒目之中。乾隆帝碰了钉子仍不死心,就派宫女去好言相劝。香妃却从袖中拔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匕首,大义凛然地说:“皇上如果强逼我,那就尽快实现我的愿望好了!” [2]乾隆帝知晓后,认为她是烈性女子,不能用强,只得慢慢想办法。
乾隆帝为了讨好香妃,减轻她思念家乡之苦,命人在皇宫西侧修了宝月楼,又在宝月楼旁仿回族风格,修建了回回营,还在武英殿西按照土耳其风格修了浴德堂,供香妃沐浴。至于平素吃用玩游,均按回族习俗,一概满足。可是香妃仍不为所动。
皇太后知道此事后,曾告诫乾隆帝,要么杀掉香妃,成全她的志愿;要么放她走,让她回到新疆安度余命。可是乾隆帝不忍放弃。事情又拖了几年。皇太后想,长痛不如短痛,便趁举行祭天大典,乾隆帝斋戒沐浴的时候,派人将香妃叫来,告诉她:“既然不想做皇上的人,那么就应该去死。”香妃毫不犹豫地答应去追随故主。太后于是令人绞死了香妃。
乾隆帝听到消息,急忙赶回。这时,人去楼空,只有一股香气袅袅弥漫,似乎一缕游魂飘向远方。乾隆帝为了表示对香妃的尊重和哀悼,下令用软轿将遗体抬回新疆喀什噶尔安葬。
2.北京陶然亭“香妃”墓里的香妃
北京陶然亭“香妃”墓里所葬那位香妃的故事与新疆喀什噶尔的传说大同小异,这个故事的结尾讲,乾隆帝郊天礼毕,回到宫中,听到香妃已死,又见室迩人远,便把有关太监传来问话。太监将太后赐香妃自尽事说了一遍,并说:“香妃早已入殓,且已埋葬两日了。”埋葬地点即在南城陶然亭东北角。太监又说:“香妃虽死,面色如生,全不见有惨死形状。”乾隆帝闻言后哀伤不已,于是在香妃墓前竖一石碑,正面刻“香冢”两个大字,背面刻上前引“浩浩愁”这首词。
3.河北遵化清东陵“香妃”墓里的香妃
在河北遵化县清东陵裕妃园寝中也有一座香妃墓。由于长年风雨侵蚀和被盗贼破坏,已经残破不堪。1979年10月,墓前塌陷,于是进行发掘,发现地宫由两个券堂组成,均为拱券石结构。在金券的宝床上,停放着一具红漆棺木,棺帮上被盗贼砍了3个长方形大洞,棺中已空无一物。在棺头正中有数行回文文字,译成汉文为“以真主的名义……”这是伊斯兰教《可兰经》的开头语。在棺木的西侧发现一具头骨,在西北角又发现一条长85厘米的花白发辫和青缎衬帽、包头的青纱,还有各式龙袍的残片和几件织物。织物头上织有“江南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另外还有如意、荷包、珍珠、宝石、猫眼石、钻石等等。这些实物为考证死者的身份、年龄、信仰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棺头上的文字证明死者是一位伊斯兰教信徒;龙袍和猫眼石等证明死者是一位妃子;花白发辫可以证明死者的年龄为老年;织物的文字旁证了死者所处的时代:“成善”、“四德”都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织造官,死者去世时间应距此不远……
专家们经过考证,确认了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香妃”实际上是容妃。[3]她是乾隆四十多个嫔妃中惟一的回族女子。
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和《清皇室四谱·后妃传》等有关资料和清宫档案记载,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是新疆伊斯兰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姓和卓,故称为和卓氏。容妃其父为回部二十九世和卓,世居叶尔羌(今新疆沙车县)。当霍集占兄弟发动反清叛乱时,容妃的大哥图尔都反对割据,不屈服于霍集占兄弟,因而全家被逼由叶尔羌迁到伊犁。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军入新疆讨伐霍集占叛乱时,容妃的大哥图尔都和堂兄玛木特参加了容妃五叔额色尹的队伍,协助清军作战,平息了霍集占兄弟的叛乱。
战争结束后,额色尹、图尔都、玛木特等人因有战功,都被召入京城,分别加封为公爵与台吉,赐居京师。容妃也随同家人一同到了京城,后来被选入宫中,并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她被封为“和贵人”;两年后册封为“容嫔”;六年后又被册封为“容妃”。乌拉纳喇皇后死后,乾隆帝不再立后,容妃在宫中的地位逐年提高,在乾隆四十多个嫔妃中,她的名位列第三。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同行的六位嫔妃中就有容妃。后来,容妃随乾隆帝游览盛京(今辽宁沈阳),又东游泰山。
从乾隆五十年(1785年)起,容妃因有病很少在宫中露面。宫里有为她去御药房取药的记载。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病逝,年55岁;同年葬于清东陵裕妃园寝中。
专家们根据容妃的资料,初步断定容妃即是民间传说中的香妃;而新疆喀什噶尔的那座“香妃”墓,实际上是容妃的曾祖父阿吉·穆罕默德·优素福·霍加的墓地。
问题似乎是解决了。可是,从所有出土的文物和有关容妃身世的记载里,都未找到她身上曾带有香味以及有关“香妃”传说的痕迹。而且,野史传说香妃为太后赐死,但是太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容妃却死于乾隆五十三年,比太后晚死十一年。香妃怎么可能会是容妃呢!还有,容妃也并非被掳入京,清宫中确曾有过的宝月楼也修建于她进京之前。说容妃就是香妃,确实还有许多难以解释之处。香妃的故事,难道是文人们根据容妃的身世杜撰出来的?
即使说香妃的故事全是文人们的杜撰,可是,既然河北遵化清东陵那座“香妃”墓里的是容妃,新疆喀什噶尔那座“香妃”墓里的是容妃的曾祖父(也有人说是“香妃”的衣冠墓),那么,北京陶然亭边的“香冢”里埋的又是谁呢?那首“浩浩愁”词又作何解释呢?看来,香妃其人、其事和香妃之死、之墓,还是一个未能真正解决的谜。
注释:
[1]《满清稗史》,新中国图书局1913年版。
[2]《喀什“香妃墓”辨误》,《新疆日报》1980年8月2日。
[3]《考证香妃事迹实物的新发现》,《光明日报》1980年2月6日。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都江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