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文星陨汉皋

2009-02-16杨正苞

文史杂志 2009年1期
关键词:哲学史哲学

杨正苞

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萧萐父教授于2008年9月17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4岁。《长江日报》社评称“萧萐父先生是一个特殊的哲学史家……是在人类进步和社会革新的尺度上发现中国思想史失踪的部分……他以坚定的启蒙立场,探寻中国现代的内在思想根芽,开掘一个古老文明拥抱世界价值的源头活水。武汉为先生所居之地,先生之贡献亦是武汉为思想界之贡献,武汉应为拥有这样的思想家而自豪。”《楚天都市报》认为“萧萐父先生开珞珈山中国哲学一派……他既是一位正直不阿、儒道释兼容的哲人,又是一位敢恨敢爱富于激情的诗人。”

萧萐父祖籍四川井研,生长于成都,幼年深得家庭教育的熏陶。其父萧中仑是著名的文学家、道学家、书法家、诗人,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其母杨励昭是著名的蜀中才女,娴于书画诗词。萧萐父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一直到12岁。他在读了两年小学后,考入成都县中,有幸得到熟谙中国优良传统的罗孟祯等诸良师的教诲,文史知识及为人之道更趋成熟。

1943年,萧萐父考取了内迁乐山的武汉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除学习有关专业的中外经典著作外,仍然没有放松对中外文学名作的精读;同时积极投身学运,曾担任武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宣传部长,撰写了多篇反对国民党腐败专制的诗文。抗战胜利后萧萐父随校迁返珞珈山,不但对中国古典文史哲学有了较深造诣,而且英文功底也很扎实,所写论文《康德之道德形上学》的参考文献全是英文原著。1947年7月,他为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潜离汉皋回到成都,暂时在华阳中学任国文教员。1949年,他在成都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团结要求进步的学生组织“读书会”,传播时代新风及进步读物。这一时期,萧萐父亦受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之邀,为“尊经国学专科学校”讲授欧洲哲学史,并主编《西方日报》的副刊《稷下》,发表了许多文笔犀利的学术政论文章,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四川思想界发挥了良好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萧萐父参加接管华阳中学并任副校长,稍后又受党组织派遣参与接管华西大学,为华大军管会成员,后任该校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主讲《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等课程。他自己也从而再次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增加和巩固了对马克思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解。1956年,萧萐父在中央党校高级理论班进修。同年,武大校长、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决定恢复哲学系的建制,邀请萧萐父返母校参与重建。萧萐父欣然从命,离开中央党校,前往北京大学进修中外哲学史,以作准备。时北大经院系调整,大师云集,这一良好机遇使萧萐父得以亲聆多位前辈宏论,遂使学识再获提高。此期,他先后发表《关于继承祖国哲学遗产的目的和方法问题》和《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性》等论文,阐释其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理解。他认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目的,在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根据和思想土壤。这就从论、史两方面形成了他早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成果。美籍学者陈荣捷编译、普林斯顿大学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汇编中对此观点专门加以摘介。萧萐父在北大进修期间,正值全国开展反“右派”运动。作为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党支部副书记,因保护同志仗义执言,被定为思想“严重右倾”,受到“留党察看”的处分。

1957年秋,萧萐父正式调入武大哲学系任教。自此,他在这里从事哲学领域耕耘六十年再未离开。他的学术活动主要是建构具备武大特色的中国哲学史课程体系和深入探讨哲学史方法论并致力于王船山哲学研究。为此,他编写了近百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和一套《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作为辅导教材,使武大哲学系课程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理论体系。萧萐父深受侯外庐关于中国近世思想启蒙之说的影响,十分看重“周秦之际”和“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他因此对标志着传统理学终结和近代思想活动开端的王船山学进行钻研,同时深研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形成双管齐下,撰写出多篇有关论文。

“文革”一开始,武大造反派就发动对莫须有的李达“珞珈山三家村”的批判,株连无辜达数百人。萧萐父亦在其中,被批斗、抄家、下放襄阳广德寺农场劳动改造,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文革”后期,他被囚居野寺,缅怀明清之际的哲学先贤不畏锋镝,虽牢囚而坚持弦歌的刚毅风范,仅一冬即写成《船山年谱稿》二十余万言及《船山哲学》十余万言。

“文革”结束,知识分子迎来了学术的春天。这一时期萧萐父的主要学术活动一是主编受教育部委托的大学教材《中国哲学史》;二是在《光明日报》上连续发表《真理与民主》等多篇文章参与真理问题的讨论;三是对哲学史方法论进行思考,完善武大哲学科学的教育体系,并与陈修斋教授共同编写了《哲学史方法论》一书。萧萐父在教学中提出“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二十字的学术方向与学风特色;又经多年探索,终于使武大中国哲学史学科点发展成一个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的哲学史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虽然萧萐父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就以王船山学名世,但在进入80年代后,他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中国哲学启蒙的坎坷道路》、《对外开放的历史反思》等论文,主编《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并受托为罗马尼亚LucjanBoia教授主编的《国际史学家辞典》撰写《王夫之》条目。萧萐父认为:“清初的历史回流使明清之际的思想火花未能形成烛照黑暗的光焰,其散播的火种反而成为清王朝禁毁的对象。‘五四以来的思想文化启蒙同样坎坷曲折,中国历史上新的突破旧的、死的拖住活的这种带规律性的状况为中国近代革命难产的原因,给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局限与困难。”

从20世纪90年代始,萧萐父对佛、道、儒家哲学及现代新儒学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钻研,认为“人类文化是多元发生,多元并存,多元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相依而分驰……儒法由相乖而合流……儒道由相黜而互补”;论定“中国文化为含括儒释道乃至百家诸子之学的多元集合,多维互动,应该基于主体的自觉对历史形成的传统进行评判筛选,探索新旧文化代谢发展的机制,找到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历史接合点”。

萧萐父在教学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他的学生说:“萧先生在教学中总是和颜悦色的,当他要求学生务必做到一个正正派派、有益于社会的人时,态度就严肃起来,好像他自己都有一种敬畏感。”萧萐父从事教学五十年,可称桃李满天下,而且其中不乏足以薪火相传的高足。学生郭齐勇现任武大哲学系教授,他说:“萧先生对我们的身教与言教,令我们最为感动的,一是他的人格美,二是他的‘博通”。萧萐父的同道、好友饶宗颐先生在他《寿萧萐父教授八十》的《满江红》词中,称萧萐父“喜提挈,船山师友,文澜壮阔。……参洙泗,异端息。……商量绝学肱三折。”

萧萐父认为,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必须从中国历史的研究起步,因此,他写有多篇史论,如在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有关论文、《欲从今古究长河——缅怀吕振羽同志》等。他不但是一位学问严谨深邃的学者,还是一位富于激情、辞藻华丽的诗人,其多首诗词广为人传诵。其老伴卢文筠教授爱梅擅画,亦喜吟咏。其子女萧远、萧萌收集父母及祖父母遗作,学生文川设计,线装精印为《缀玉集》及《松萱遗墨》各一册,套为一函分赠亲友。见之者咸许为现代书林之珍,竞相收藏。下面选录萧萐父八十自省《金缕曲》词一阕,略窥其抱负、心愿与文采于一斑。

髦耋休言寿,恨平生韶光半掷,愧酬师友。

蓬岛迷茫泥路滑,自择何须搔首,幸葆此童心无垢。

桃李芬芳腾巨浪,更峰嵘,笔剑冲牛斗。

少年游,诗情茂。星穹德律荣怀久。

解连环,螺旋结构,乐章合奏。

平等智观儒佛道,偏赏蕾新秀。

伫桥头,承前启后。

历史洄流多激漩,弄潮儿争作擒龙手。

丹柯炬,燃心授。

萧萐父是武汉大学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武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道联学术委员、国际儒联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等,著作等身。

萧萐父生长于成都,在四川奠定了其为人为学的基础。笔者作为这位川籍著名学者的亲故,兹为他的远行而深感痛惜,谨撰此短稿以志悼念。

参考资料:

1.萧萐父:《吹沙集》。

2.萧萐父:《吹沙二集》。

3.萧萐父:《萧氏文心》。

4.郭齐勇、吴根友主编《萧萐父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

5.2008年9月23日《长江日报·社评》。

6.2008年9月24日《楚天都市报·特别报道》。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猜你喜欢

哲学史哲学
《企鹅哲学史》
菱的哲学
读懂哲学书是件很酷的事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哲学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2012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进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