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流程处理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模型及分析

2009-02-11黄清娟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

摘 要:本文基于虚拟企业知识流程处理的过程,提出虚拟企业知识共享模型的四个阶段,由于虚拟企业知识共享四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一步对每一个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有助于对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把握。

关键词: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知识流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12-13-02

一、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

虚拟企业知识的流动既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存在于组织与组织之间,并且以后者为获取和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成员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核心能力的要求,分别提出对知识的需求,并经过一系列中间处理过程,形成最终的转化结果。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流程处理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模型,并把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知识需求阶段、知识提供阶段、共享知识处理阶段和知识吸收内化阶段。

1、知识需求阶段

虚拟企业组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并共享合作伙伴的知识。因此,如何在整个虚拟企业内部最大化的挖掘企业成员所需的知识,从而提高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虚拟企业的首要任务。虚拟企业的各成员都有其自身的核心优势,各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从而形成整条知识链上的共同优势,因此在执行任务时,企业必将存在一定的知识缺口,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寻找这些知识。企业对知识的需求首先通过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或者是寻找企业自由的知识库等途径在企业内部进行寻求。当内部企业无法提供所需知识时,企业成员就会向虚拟企业的知识库寻求帮助,虚拟企业的知识库存放的大多是比较容易表示和规范化的显性知识,如果企业找到了匹配的知识,则向虚拟企业知识库提出请求要求反馈回所需知识,如果没有找到所需的知识,则需要转向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向其它的企业成员求助。

2、知识提供阶段

知识提供阶段是知识发送方对知识需求方的响应阶段。当知识需求方提出对知识的需求时,发送方对其进行响应。一般来讲,对知识的提供分为两类:显性知识的提供和隐性知识的提供。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字、图形、编码等方式存放在企业或者虚拟企业的共享知识库中,因此其共享比较容易进行,且比较容易获取;而隐性知识存在于成员企业员工的头脑中,是个人经验和技能的综合体,一般比较隐晦,难以进行标准化将其物化到知识库中。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更侧重于隐性知识的交流,需要虚拟企业构建好一个可以供组织成员进行知识交流和会话的网络平台,从而为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基础平台,有利于知识需求方找到自身所需的知识。

3、共享知识处理阶段

共享知识的处理过程实质就是知识的转移过程,知识需求方通过网络平台与知识发送方进行知识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主动识别出自身所需的知识。但知识需求方并不是将这些知识原封不动地存入本企业的知识库进行应用。由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和知识基础不同,对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处理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隐性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性以及缄默性等特点,当所处的环境不同时,其存在的状态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知识发送方在将知识传递给需求方的过程中会产生偏差。在需求方接收到知识之后,就会在组织内部对其进行再组织,开始了又一次的企业内部之间的知识交流。

4、知识吸收内化阶段

再组织后的知识并非就是需求方内部成员的个人知识,第三个阶段的完成只代表知识转移过程的结束,而知识的共享过程还没有真正结束,只有当这些知识被企业内部员工理解并消化吸收,并将有价值的部分存入企业内部知识库或者是员工头脑中,知识共享的一次循环才真正结束。知识吸收过程就是知识需求方将获得的知识与企业环境进行相互碰撞,从而为个体所掌握和拥有,用来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环节的问题,这些知识才真正转化为企业内部知识,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内化为企业独有的知识,提高企业知识积累的基础,为下一次更好地吸收企业外部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使企业的知识共享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二、虚拟企业知识共享过程分析

虚拟企业知识共享各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对每一个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有助于对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的把握,从而提高共享效率,达到最终组织的目标。

1、知识需求阶段分析

知识需求是知识共享的起点。一个组织,从组建的一开始,就面临着对知识的需求。例如,虚拟企业的各个成员,在完成自己在虚拟组织中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知识,只有不断地更新自身知识,才能保持在虚拟组织中的优势地位,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自身的知识需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要克服对知识的刚性认识,即要发现新的知识需求,适时的对知识进行更新,不能一味的因为某些旧知识在企业中曾经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故意强化其作用,而弱化新知识的作用。总体说来,一个企业对知识的需求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的始终,但很少有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专门花时间去关注对知识的需求,也很少会做出对哪些知识的需求才是重点的判断,因此,往往在组织的知识库中保存了陈旧的、过时的知识,而没有及时补充创新的、与组织发展相匹配的知识,造成了知识保存和检索的高成本。

2、知识提供阶段分析

当知识需求方在虚拟组织内部提出知识需求时,知识提供方就会根据网络化组织的一些运作协议,通过信息网络和知识共享平台,为知识需求方提供共享知识。但是,虚拟企业运作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组织。在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程度越大,知识运用能力就越强,对整个组织的贡献也就越大;但是在虚拟企业的运作中,知识共享发生在组织与组织之间,如果知识发送方对核心知识保护的意识不强烈,很容易泄露企业的核心机密,造成自身竞争力的减弱,所以知识提供方要注意对核心能力的保护。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对知识的描述技术尚未成熟,网络信息的爆炸、企业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用户对信息需求描述的多样性,从而降低了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使知识的提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与用户的需求不匹配,需要进行反复的索取,知识发送方才能提供给需求方真正所需的知识。

3、共享知识处理阶段

知识需求方并非能轻而易举地将发送方提供的知识组织入库,需要对知识的形态、结构、性质等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加工,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溶解,使其融入企业的知识库,内化为企业内部的知识。野中郁次郎和管内广孝提出的SECI模型,合理的解释了知识转化的实质,该模型清晰地描述了知识处理和转化的四个阶段,即知识的社会化、表出化、内在化、融合化。

4、知识吸收内化阶段

一般来讲,企业的吸收内化能力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即知识的转换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由于企业本身有一定的知识存量,知识的转化能力可以表现出企业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整合能力,通过优化和更新企业的知识,结合企业的组织文化以及特有的理解知识的方式,对两种知识赋予一种新的解释,从而产生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发现外界机遇,进而可以使企业具备以主导者的身份组建虚拟企业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是企业吸收内化知识的主要目的,即在知识进行吸收后,可以为企业所用,以实现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之目的。这种应用能力通常有一定的组织惯例,即与企业现有的知识存量、以往进行知识吸收的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需要长期的保持吸收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使知识的创造过程并不是一种偶尔进行的活动,而变为企业持续不断的、系统的对知识的一种应用过程。一般来讲,越是以高新技术、知识型生产为主要核心能力的企业,其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就越强,在合作过程中主动吸收能力的表现也就越强。

参考文献:

[1]侯人华.虚拟研发组织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吉林大学,2008.

[2]程赟.基于知识链的网络化组织知识共享研究[J].东南大学,2006.

[3]袁静.基于融知发酵模型的组织知识需求、获取与管理研究.天津大学,2005.

[4]范晓春.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

[5]徐凯峰.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演化模式及提升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6]马文峰,杜小勇. 知识检索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157-160.

[7]曹龙.虚拟团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问题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

作者简介:

黄清娟,福建福州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国立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与知识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
基于关键词分析的国外LIS领域信任研究进展
价值网络关系结构跃迁中知识共享模式演变
西部独立学院教师知识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知识共享”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角色新定位
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及社会资本影响因素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