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当代创新文化的反思与建构

2009-02-09潘建红

关键词:创造性科学文化

潘建红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3)

2009 - 01 - 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5BX026)

潘建红(1972-),男,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

我国当代创新文化的反思与建构

潘建红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3)

创新文化建设应充分整合与优化各种文化资源以促进创新,并在一定领域内建立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圈。创新文化应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既要继承和发扬有利于创新的传统文化,同时保持创新文化的交流与开放。我国创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从弘扬人的首创精神、激发人的创造热情、营造有利于人创新的氛围等三个向度进行。

创新文化;生成论文化;建构

创新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普遍理念。这种理念进而成为了一种时代精神。创新受到文化的极大影响,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要大力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当前,建设一个以先进文化为代表的社会是时代的要求,而新时代的到来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动力的重要标志就是创新。一个社会的创新文化不仅影响着知识和成果的出现,更影响到知识的传播以及成果向现实的转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文化则是灵魂生长的土壤。创新文化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程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文化是创新社会发展的基础,弘扬创新文化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在创新文化的构建中,没有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等的创新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实践效果,不能转化为公众所认可与仿效的文化形式。当代,我国缺乏重大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难以涌现等产生的主要原因,正是缺乏创新文化的有效支撑。我国创新文化的建构应该围绕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利创造的哲学体系。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是要把引导公众确立创造性作为发展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

人类在近100年内所取得的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人们在探索这一巨大成就的内在原因的时候,往往把目标聚焦到文化的影响上。目前,对创新文化的研究大多就停留在背景意义的层面,这将会导致对创新文化在创新活动的内在哲学境遇的忽视。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是指价值观、信仰、规范。内在构成要素的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且会成为行为的无意识的规范。中世纪以来,世界的科学中心从意大利到英国接着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看像地理位置的转移,本质上却蕴涵着深刻的内在文化动因。文化对创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创新实践的发生与发展,创新文化就是文化创新的必然结果。“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要实现科技和体制上的创新,必须把建立创新文化当作一个重要的前提”[1]。创新文化是由思想、观念和行为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综合形态。创新文化是创新的可能和实现创新的一个动态的发展倾向,它涉及到科学研究领域、国家的资金投入、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拓展、技术和社会实用等等方面[2]。建设创新型国家既要靠创新的实践,又要靠创造性的思维与创造性的哲学。创新文化从来不会自然生成,它有赖大胆的实践不断提升。而作为创新性实践的创新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时代赋予它更高的价值追求,它的发展呼唤相应的创新文化支撑。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人们就把“新”评价为某种倍受推崇的东西,美国学者埃弗莱特·罗杰斯说:“创新就是一种被个人或单位当作新东西而采纳的观念、 实践或目标。它几乎不管这一观念‘客

观上’是否是新颖的,即不管它从时间上看是否是第一次应用或发现。个人主观上以为是新颖的思想决定了他或她对此的反应。如果一种观念对于个人来说是新颖的,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创新。”[3]创新过程是一个融合协同过程,这个过程把愿景、价值观、理念、系统思考等等哲学与文化因素整合在一起。创新文化就是以“创新”为核心而构成人的思想和行为得以进行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和条件。当然,创新文化还外在代表了人们的一种典型的行为模式组成中的有特色的表象。创新文化是创新活动效率和效益的源泉,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条件和环境,以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都是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4]。

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核心的软实力,世界各国无不意识到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日本强调“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韩国认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英国指出“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美国要“在创新中领导世界”。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而当前,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的成果不多,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创造基因或存在不利于创新的文化基因。在任何一个创新活跃、经济繁荣发达的时代,需要培植创新文化的创造基因,增强批判性和创造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指出:“创新如何发生?新想法源自何方?最通常的答案是:提供良好的教育体制,鼓励不同的观点,培养协作精神。”[5]为此,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迷信前人的理论和权威。同时,要引导实践,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创新等。创新文化建设就是在一定领域内建立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圈,充分利用整合、优化各种文化资源,促进创新,构造全新的特色文化。创新文化集大成者,既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具普适价值的理念——民族和人类的灵魂。

创新文化必须符合世界发展总趋势,反映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应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要把发扬和培育中华民族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继承和发扬有利于创新的传统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动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的总和。贝尔认为,“传统在保障文化的生命力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它使记忆连贯,告诉人们先人们是如何处理同样的生存困境的。”[6]文化有一种惯性和保守性,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的突破性往往是对立的。因循守旧符合人们稳定的心理状态,创新往往被视为异端而遭受打击。牛顿、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遭到攻击,罗巴切夫斯基受到非难,康托儿受到讥讽等等。虽然,人们总是喜欢在旧的框框下行事,但创新会不可避免地要冲击到稳定的层面,发挥新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创新要强调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营养。创新需要交流,通过文化的交流、吸纳和选择,消除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因素,从异质文化中获得互补的营养成份。强化交流要采用互动的方式进行彼此的沟通,而开放是实现创新互动的必要条件。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之所以能够产生创造成就,其最根本的就在于文化的开放。我国历史上一些因果关系也源于文化的开放,如,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自由与两汉农业文明的成熟、魏晋时代的思想解放与唐宋明经济的繁荣、宋明理学和人性学说的矛盾冲撞与康乾盛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与阻碍的因素。长期的封建帝制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禁锢,历代王朝对新兴产业和科技成果的出现也往往视而不见。中国封建统治下的道德至上,重义轻利的观念是创新中的消极因素,“畏天命”、“顺天命”和“自然无为”的自然观,阻断了中国古代科学向近代科学的演进。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性,忽视通过科学实验、理性的分析来表达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墨守成规、自我封闭、不思创新的思维惯性。中庸思想与创新文化形成的严重对立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中华大地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土壤。儒家思想强调“经世致用”,追求知识的实用,会激发起人性中的“贪欲”。现代化的发动以追求富强为目标,“一切朝钱看”成为一种社会趋向。同时,由于儒家传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的倾向。在以人为核心的前提下,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而忽视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影响了对自然、对事物本身的真正探索,难以形成客观的知识,难以产生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由于以共性来铸造个性,反对自我表现,许多人带有依附性,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这反映在我国创新文化建设中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及重物轻人等现象,这大大地抑制了人们创新的热情。

创新文化应该有一个转换,从适应性文化转向生成论文化。生成论的文化应是当代中国创新文化的特色之所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世界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亦将加快,只有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当今原始性创新已成为科学持续创新核心的时代,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的时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完善和发展我国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无疑成为实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实现创新为宗旨与归宿,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创新文化观,应着力于增强人的自主创新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形成而共同努力。

创新文化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在于它比科学文化附加了更多的人文内涵与要义,从而能有效地变成一种激励人的强大人文力。因此,创新文化建设在精神理念和价值层面也应当充分尊重如何挖掘人的潜能、激励或激发人的创造性。创新文化建设也要求突出外在创新环境氛围的造就,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文化就失去了源头活水。因此,社会要营造一种适宜创新的文化氛围,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来宽容失败、支持与鼓励创新。在创新文化建设过程中,人——人力——环境形成的复合系统应是互相依存与互相促进的。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构建创新文化必须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宽容和兼容、天人合一与重视人等思想予以继承和发扬,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都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产生飞跃,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创新文化在塑造现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独特功能与作用尤其突出。实现这种促进作用必须从弘扬人的首创精神,激发人的创造热情,营造有利于人创新的氛围三个向度而进行。

第一,弘扬人的首创精神。在高科技时代,人的因素是第一性的,是最具活力并能激活科学文化资源的首要因素。人的首创精神就是人主动地提出建议、计划和发明,并加以实施。这种精神是人类活动最有力的力量。要走向创新文化,创造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这些正是创新文化建设所内在要求的。在创新活动中,创造者不仅是“手段”,他本身还是“目的”,这是创新文化之魂所必不可少的要素[7]。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创新主体不停地构思、寻求新资源、研究新方案并使之程序化的过程。创新最重要的文化功能就是告诉我们宇宙或自然界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从而形成了人的世界观和智力——“我们最有价值的资源是智力和独创性”[8]。主体是人,而人的观念、精神状态等决定了主体对创新的态度,也就决定了其能否创新。这样,要形成创新文化,就要尊重人的首创精神,重视人的自由探索活动。

第二,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在创新活动中,能够做到最合理地激励人的创造性,将人的潜能激发出来,才更加接近创新文化的实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需要的满足与激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往往具有不同强度的多种需求、愿望或期望,只有通过激励机制,按业绩、按劳动量、按创造性等方面来进行合理分配,才能使人才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生产出实际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人的心灵。”[9]影响创新主体的心灵,使他们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促使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为此,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科学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激发科学工作者的创造热情,调动“人”这个最为宝贵、最为积极和活跃的因素。做到最大限度地激励人和激发人,让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发挥到极致。

第三,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欧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组织(GREMI)首次提出了“创新环境”概念,强调创新存在于某种无形的氛围air之中[10]。环境往往确定了一个特殊的外部形象和特殊的内部表现以及归属的意识。罗杰(Carl Rogers,1954)强调了创造性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有一个能使心理获得安全和自由的环境。泰罗(raylor,1977)曾归纳了有利于创造的环境因素,分别是:(1) 气氛友善和谐。(2) 尽量减少不愉快的刺激与竞争的因素。(3) 杂务减少到最低程度。(4) 鼓励求异思维,力求与众不同。(5) 着重于难度适当的问题。(6) 激发冒险尝试新的作为,或解决新的问题。(7) 机构开放,便利自由交流。(8) 给予独立思想、自行设计和研究的机会。(9) 必要时集体讨论,交换经验。(10) 所有的需要供应齐全。[11]创造性的精神生产,外在地要求并鼓励变革、宽容宽松、交流协作等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环境在创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是一个潜在的、深层次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创新在从需要到行动的过程中,必须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需要向创新行为转化、驱动的环境。现代认知心理学表明,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既不是客体的单纯刺激,也不是主体的简单反映。在此过程中,文化环境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科学发展而言,科学的进步永不停竭,科学发展有起伏,但从来没有中断过,而科学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只有在良好的活跃的创新氛围中,科学才能发展和进步。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是源源不断地输出有竞争力的人才和创新成果的温床。一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就越应该关注如何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成果的出现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的出现要有适合其成长的环境。这样,既要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激励和激发人投身于科学创新活动。江泽民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努力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确实,在当今原始性创新已成为科学持续创新的核心的时代,在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的时代,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无疑成为一个国家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实现创新为宗旨与归宿,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的创新文化观,应着力于增强人的自主创新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而共同努力。

[1] 徐冠华.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J].中国软科学,2001(3).

[2] Peter C Doherty. Basic Science and the Culture of Innovation. Canber-ra:Address to the National Press Club,1997.

[3] Everest Roger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 The Free Press,1983:11

[4] 金吾伦.创新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N].光明日报,2004-03-16

[5] [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创新的空气[N].余智骁,译.经济观察报,2004-03-08.

[6]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24.

[7] 孟建伟.科技领域需大力弘扬激励人的创新文化[N].光明日报,2005-08-10

[8] Seaborg, G.T. A Scientific Speaks Out, A Personal Perspectiveon Science, Societyand Change[M].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1996:390.

[9]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9-180.

[10] RattiR, BranantiA,GoidonR The ynamics Of innovative region the GREM I approach[M]. 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Ccmpany,1997.

[11] 郭贞娴.创造性是什么?[J].教师博览,2006(12):27.

ReflectionandConstructionofInnovativeCultureinContemporaryChina

PAN Jian-h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3,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ulturae should fully integrate and optimize various cul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certain areas it should establish a cultural circle which take innovation as the core. Innovative culture should be unific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which must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what is conducive to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imultaneously maintains the exchange and opening of the innovative culture. The innovativ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must be carried 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to bring honor to one’s pioneering spirit, to stimulate aperson’s creative enthusiasm and to create a conducive atmosphere for one’s creative and so on.

innovative culture; generation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G120

A

1009-105X(2009)02-0042-04

猜你喜欢

创造性科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科学大爆炸
谁远谁近?
科学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科学拔牙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