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政府管理思想的现代理念
2009-02-09李伟民
李伟民
(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2009 - 03 - 18
广西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081045)。
李伟民(1967-),男,广西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硕士。
论邓小平政府管理思想的现代理念
李伟民
(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邓小平站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大业的高度,围绕政府管理问题进行了具有战略性、革命性的思考,其中蕴含诸多富于时代精神的现代理念。具体表现为:宏观层面,他从现代化大局和民族复兴大业出发,强调按照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构建新的政府管理体制,从目标设计和制度设计角度谋划政府管理体制的现代转型;微观层面,从系统的角度思考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环境条件,围绕政府管理的制度设计提出了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等新理念。通过归纳梳理,厘清邓小平政府管理思想的现代理念,对于深化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模式的现代转型具有现实意义。
邓小平;政府管理;现代理念
邓小平以其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理论魄力和胆识,高瞻远瞩、开拓创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他推动了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使我国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并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围绕政府管理工作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政府工作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政府管理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大胆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党和国家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要加强政府人事制度的改革,实现政府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政府;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精干高效的责任政府;要强化行政监督,促进廉政建设,建立公正透明的廉洁政府;要为政府管理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等。可以看出,邓小平对政府管理问题的思考着力点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上,并与其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水乳交融。他的思考具有宏观性和战略性,与党和政府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密切联系,将建立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目标,显示出他对政府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重要的是,邓小平关于政府管理体制的思考富于革命性变革的精神特质,表现了他对旧的政府管理体制弊端的深刻揭示与批判,对新的政府管理体制的真情呼唤与系统考虑,同时也反映出他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对新的政府管理体制的理性期待和价值诉求。本质上讲,他的思考蕴涵了许多政府管理的现代理念:宏观上看,邓小平能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出发思考与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强调按照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构建新的政府管理体制,从目标设计和制度设计角度谋划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现代转型;微观上看,他对政府管理工作具体阐述中表达了诸多现代政府管理理念,如:从系统的角度思考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制度问题,围绕政府管理的制度设计提出了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等新理念。邓小平对政府管理问题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思考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新思维。
一、 批评旧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弊端与危害,指明体制改革的创新特质
邓小平指出:旧的政府管理体制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内在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现,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造。在他看来,旧的政府管理体制弊端的主要表现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他深入分析了原有政府管理中的官僚主义现象,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规章,放在下面,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本来可以很好办,但是统统拿到党的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就很难办。谁也没有这样的神通,能够办这么繁重而生疏的事情。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1]328。“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的积极性的发挥”[2]237。只有彻底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四个现代化才有希望。这种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113,“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当然,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搞……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1]396在此,邓小平明确表达了对待旧体制的“革命性变革”态度,也显现出新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特质。
二、 以目标设计的战略思路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方向
目标规划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而目标设计是目标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目标设计的路径,明确新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表达了邓小平对现代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邓小平的这种思考主要是围绕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设计展开,同时闪现着他对现代政府管理模式思考的理性灵感。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一文中,邓小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随后,又提出了三个具体目标,他说“最近我在设想,要向着三个目标进行。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178。这些论述虽然是针对政治体制改革设定的目标,但也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一) 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必须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首要目标。一切离开社会主义原则,损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革都是要失败的。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是要我们在解放思想、正视社会主义一些具体制度存在弊端、缺陷的前提下,不照搬西方那一套民主、不搞自由化,而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加强党的领导。这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 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目标。邓小平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322。为此,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必须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理顺关系、改善环境、创造条件。
(三) 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必须是以增强活力、提高效率、调动积极性为直接目标。活力是针对领导干部年龄老化和思想僵化的问题提出的,主要是“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要增强活力”,“主要是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在邓小平看来,干部队伍年轻化是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增强活力的必然选择。提高效率,就是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搞四个现代化不讲工作效率不行。现在的世界,人类进步一日千里……所以必须解决效率问题”[2]179,邓小平认为,这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要好一些,我们的效率不高主要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党政不分,党和政府的很多机构重复,这又成为产生官僚主义的直接原因,所以,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反对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积极性主要是指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这是解决政府管理权力过分集中现象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精兵简政,真正下放权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把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160,这里邓小平实际上为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分权和精简,党组织与政府分权,调动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放权,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调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活力、效率、积极性是邓小平为政府管理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新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具体目标。
三、 以政府管理现代化的理念提出新体制的具体制度设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适应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传统政府管理向现代政府管理的转型,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全新转变。政府管理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政府管理更要按照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进行全方位的制度设计和体制转型,这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邓小平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思考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在他看来,按照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我国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职能交叉、权力集中,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浮于事。结果是,官僚主义、拖拉作风、效率低下和种种特权现象等。要解决旧的政府管理体制下的这些问题,必须按照科学、民主、法制的现代理念进行新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制度设计,为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现代转型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一) 按照科学管理的要求,建立职责明晰,分工合理,机构人员精简,组织运转高效的新的政府管理体制,推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为政府管理的科学变革开辟道路。(1)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理顺党委和政府的关系,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建立独立行使行政职权的政府工作系统。邓小平很早就批评了把党的领导视为“党权高于一切”的错误观点,强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不能过多干预政府工作[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继续强调:党要善于领导,党政就一定要分开。“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1]98。实行党政分开,“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央的统一领导,有利于建立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管好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工作。”[1]321。他认为,各级党的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应着重做好三项工作:掌握方针政策、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做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实现党政分开,是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建立独立行使行政职权的政府工作系统的重要条件。(2) 下放权力,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建立适度分权,权责明确的责任政府。下放权力,一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解决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工问题,把加强中央的权威、搞好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与向地方下放权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结合起来;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解决好政府和企业的权责关系。权力不下放,企业没有自主权,也就没有责任,这样既不能搞好企业工作,也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政府不能集中精力做自己职权范围内该做的事情。要在下放权力的同时,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关键是建立责任制,特别是在政府管理制度上,要加强责任制,扩大管理人员的权限,善于选用人员,量才授权,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我们的党政机构长期缺乏严格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机关和个人职责权限的严格规定,这种不良现象必须从制度上根本改变。(3) 精简机构与人员,改革不合理的人事制度,建立符合科学管理要求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党政分开、政企分开之后,政府机构和人员才能真正精简下来。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关键。邓小平指出,官僚主义能否有效克服,政府能否精简,政府管理是否高效,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能不能保持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选贤任能也是一场革命”[1]401,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和使用人才,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政府机关系统。要解放思想,从观念和机制上实现单纯的管理干部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他说:“目前的问题是,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1]326邓小平将政府人事制度的改革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关键在人,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人事制度的科学化、制度化是政府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二) 按照民主化的要求,建立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服务政府。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同群众打成一片,坚决当人民的勤务员,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小生产的产物,是脱离群众的必然结果。他指出,官僚主义是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大问题,并列举了官僚主义的种种危害和表现,“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这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事务中,还是在国际交往中,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1]327搞四个现代化,非克服官僚主义这个祸害不可。我们目前的政府管理工作,机构臃肿,手续繁琐,效率低下,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这只会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要从制度、作风、方法上克服官僚主义,必须从高级干部做起,建立健全党和政府的各项民主制度,贯彻群众路线,注重工作方法,反对一切形式主义的假话、大话、空话,提倡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我们的政府才能取信于群众,扎根于群众,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真正成为执政为民的服务政府。
(三) 按照法制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政府管理制度,处理好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推动政府依法管理,建立法治政府;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反对特权腐败现象,建立公正透明的廉洁政府。(1) 加强政府法制建设,推动政府依法管理,为建立法治政府创造条件。邓小平指出,加强法制,就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问题。”[2]177讲法制,就要重视法律的作用,“对于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1]332,要积极进行政府立法,“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1]328。政府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要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要坚决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讲法制,就要积极维护法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犯了法也不能逍遥法外。在邓小平看来,政府管理工作的各方面都要重视法制的作用,要改变人治的管理思想,树立法治的管理理念。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培养行政执法意识,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维护政府的形象。他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廉政建设作为大事来抓,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各种特权现象、特殊化作风关键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重视法制,重视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前提和基础。(2) 加强对政府工作进行经常的广泛的监督,就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把各种监督工作制度化,设立专门的机构,使监督工作具有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邓小平指出: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腐败是党内的危险因素,是党内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严重表现,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平现象都是历史上剥削制度不可克服的顽症,社会主义国家有条件,也有能力消除。人民群众对贪污、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非常反感,对此,我们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查办部门,不管涉及到谁,都要按照党纪、国法查处,要真正抓紧实干,不能手软。惩治腐败态度要坚决,透明度要高,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持续进行。
(四)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环境条件,为政府管理模式的转换提供了环境分析视角。邓小平对政府管理问题的思考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实际,在作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决策的基础上,没有忘记政府管理体制革命性变革的环境条件。他强调指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创造稳定的国内环境,是政府管理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中国是一支和平的力量,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为了使中国发展起来,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不仅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还需要在国内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他说,中国政府对外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一心一意搞建设;对内要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建设。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安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2]284,这个稳定不仅是指国内政治环境的稳定,也包括党和政府政策的持续和稳定。邓小平对政府管理工作的环境分析,具有系统思维的特点,这为我们运用系统方法推进政府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启发。
四、 邓小平政府管理思想对于推动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成员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政府管理问题的战略思考具有革命性的特质。肩负着推进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重任,邓小平把中国历史推进到改革开放背景下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历史阶段。他站在现代化大局和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高度,抓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中国必须改革开放走现代化强国富民之路,他对政府管理问题包含时代精神的战略性思考,为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现代转型开辟了道路。围绕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围绕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对我国的政府管理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他强调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就必须进行革命性变革,表达了他对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价值诉求。邓小平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规划,全方位的制度设计都体现了科学、民主、法制、系统的现代理念。在具体政府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上也包含丰富的现代政府管理理念,如:建立精干、高效、权责分明的责任政府;体现执政为民宗旨的服务政府;建立公正透明的廉洁政府;推进依法管理的法治政府等。这些思想及其科学理念是我们不断推进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现代转型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领会、继续探索发展。通过梳理邓小平政府管理思想蕴含的现代理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有正确的政治前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是我们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推进改革进程的政治保证。没有这个政治前提,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注定会走上歧路,走向无序、走向失败。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28。这是对作为政治体制改革核心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定位,也是对邓小平政府管理思想中最根本的政治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离开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任何改革都注定会失败。
(二) 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职责明晰、分权合理、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政府工作系统。这样的政府工作系统是符合科学化要求的现代政府管理系统,也是对传统政府管理弊端的科学性改造。它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这样的政府组织系统,这是政府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社会经济的组织前提。
(三) 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加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继续完善政府人事管理制度。邓小平将政府人事管理放在政府管理的重要位置,指出: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现代化事业展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人,制度问题更重要。这里的人和制度,主要指的是政府的人事管理制度要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他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抱着甘做人民的勤务员和公仆的施政理念,心里装着群众,工作想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这是得到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关键,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阐述。新一届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施政方针,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15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标志着我国政府管理越来越趋向民主化、现代化。
(四) 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按照民主、公正、廉洁的原则积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切实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邓小平关于加强行政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建立廉洁政府的思想,关于人治与法治的思想,关于政府管理要靠法律的思想,对于我国推进政府法制建设,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执法意识和执法水平,建立公正廉洁的法治政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七大提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深入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这是对政府管理的更新更高要求,也提出了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任务。
(五) 按照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是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十七大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这就要求我们把解放思想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政府是一个关键角色,政府的自身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决定了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与实现的程度。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对新时期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要求的新表述。服务型政府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对政府管理模式转换的新诉求,也是对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服务政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研究邓小平政府管理思想,仔细领会其中的现代政府管理理念,是提高政府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现代转型的重要保证。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DengXiaoping’sModernThoughtsofGovernmentManagement
LI Wei-min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Deng Xiaoping made strategic and revolutionary reflection concerning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ng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rejuvenating the nation. His reflections are modern and full of spirits of the times. He emphasiz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ystems of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in a scientific, democratic and legal way. He planned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the governement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goal designing and system designing. He reflected on the reform goal and environment conditions of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stems. He put forward the new concepts of a responsible government, a serving government, a government ruled by law and an honest government in designing the system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 review and summary of Deng Xiaoping’s modern concepts of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epening of the system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model.
Deng Xiaopi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modern thoughts
A496.4
A
1009-105X(2009)02-0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