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科素质教育中的“多元化”教学

2009-02-05

科教导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多元化素质教育

陈 熊

摘要无论是新课程,还是原有课程,毫无疑问素质教育的主体都是学生,实施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中,应根据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把多元化与主体性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实践的抓手。

关键词历史学科 素质教育 “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 确定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和指挥棒,它对教学起着导向和调控作用。“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通常把知识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而且把教学目标仅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具有单一性和片面性。要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要有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内容的教学目标,还要有在教学活动中期望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发生变化的过程目标,即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多元化。其具体的操作要领为:

(1)确定历史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即根据课标(或教学大纲)要求,确定每节课的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和水平层次。这一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即所有学生都应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2)确定能力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或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的总体要求,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分别制定出识记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比较能力、处理材料能力、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种能力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应体现层次性,即根据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让学生具有可选择性的目标。

(3)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历史知识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比比皆是,确定这方面的目标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水到渠成、自然生成的原则。

(4)确定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完全一样,方法也会有较大差异,因此这方面目标的确定也应有选择性。

2 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多元教育要素

我们要在课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达到多项教学目标,必须透过教材的表层内容,深入挖掘其深层次的多元教育要素,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

(1)知识的能力要素。课堂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着力挖掘知识的能力要求,努力做到历史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能力相统一。如讲授古代史新课“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一目时,先让学生看书,归纳孔子贡献的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然后作出评价。这样既传授了历史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评价能力。

(2)知识的情感要素。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能激发学生兴趣、动机的素材,培养学生责任感、义务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3)知识的方法要素。系统归纳、整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问题中的学习策略和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等,能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使知识更有效地向能力转化。

(4)知识的哲理要素。历史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是历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中不但要注意深入挖掘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知识的社会价值要素。要将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历史走进现实,这就是历史知识的社会价值要素。挖掘历史知识的社会价值要素会对实现“多元”课堂教学目标大有裨益。

3 鼓励多元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其特征是突出和强调知识的被动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略了主动的发现和探究。在实践中违背了学生认知过程的科学规律,使学习成为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背诵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成为妨碍学生发展的阻力。新课程主张把教学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活动凸现出来,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的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应当是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以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提倡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而这一学习方式的核心活动是创设教学情境。

4 创设多元的学习情境

切实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特征。学生的能力、情感等素质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它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最终才能形成素质;而达到这一目标的便利渠道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

(1)注重历史直观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和欲望。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直观教学,如借助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媒介手段创设一定的直观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趣、新奇,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注重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活动环境。根据教学需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自然不在话下,更会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下是一个活动课的课例——历史辩论《如果没有孙中山,会有辛亥革命吗?》:作为问题情境,这一问题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活动前,老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上将中国近代史变迁的主要史实通过图片形式链节起来,再适当穿插以典型文字材料,所以在15分钟的分组讨论结束时正方与反方都能找到可以支撑己方观点的史实“论据”,甚至找到了更多、更多;15分钟的对抗辩论中和10分钟的自由辩论中,学生不但能运用教材中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运用自己课外获得其他材料,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同学引经据典,把古今中外的历史结合起来、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和名人名言进行辩论。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材的能力要素、情感要素、方法要素、哲理要素和社会价值要素都得到应有的挖掘;整个活动过程既是以学生为主体,又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多元教育要素,从而达到了历史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情感、过程与方法等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

所以,历史教学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将挖掘教材多元的教育要素与学生的主体性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多元化素质教育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专业化PK多元化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