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道德教育扩展——生态道德教育

2009-02-05轩玉荣

科教导刊 2009年22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

轩玉荣

摘要从伦理的视角对生态危机问题进行思考,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从树立新的生态世界观,建立新的自然价值观,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等三个方面来展开,其根本目的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就可持续发展人才。

关键词生态危机 生态世界观 自然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 生态危机迫切呼唤高校道德教育扩展

人与自然的冲突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暖,资源趋于枯竭,能源危机加剧,土地侵蚀扩大,人口急剧膨胀,粮食告急……。生态危机不仅对当代人,而且对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应当有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而生态道德的培养,是公众形成可持续发展精神理念的关键。大学生不保守、求知欲强、勇于创新,一旦接受了某种道德信念,就会对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产生终身影响。因此,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从强调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利益,从强调对人的关怀上升到对世间万物的关怀,自觉地把谋求自身价值和尊重自然价值结合起来,把人类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发展权利统一起来,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水平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这不仅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处理人与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组织等,而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的教育内容,结果导致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保护自身环境责任不明确。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环境教育就已经起步,但也基本上停留于知识的传授,而没有自觉地将其纳入到道德教育的内容中、渗透进学校的各个环节里,更谈不上塑造“理性生态人”。因此,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并将其纳入到高校道德教育中来,就显得十分紧迫。

2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建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设生态文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美国学者约翰·福布斯在论述21世纪教育需要认真对待的挑战时把“环境教育”摆在第一位,他讲的环境即生态环境,环境教育也就是生态教育。

2.1树立新的生态世界观

传统机械世界观的基本内涵是二元论和还原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把人与自然分离并对立,把自然对象化,置于人的对立面,强调以人为尺度,实现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人是自然的目的与主宰,自然则是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生态世界观认为,现实中的一切单位都是内在地联系着的,所有单位或个体都是由关系构成的。”由事物间动态的、非线性的、永无止境的相互作用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使世界呈现为一个不可机械分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一物包含着他物。整个世界就是由物质转换、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多样性运动错综缠结、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一物的存在离不开与它物的联系和对整个系统的依赖。

生态世界观就是以人与自然界关系为基本问题,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分析问题,提供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的理论框架。美国学者卡普拉指出,生态世界观始终贯穿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一切现象之间有一种基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在笛卡儿世界观中,整体的动力学来自于部分的性质;生态世界观相反,部分的性质是由整体的动力学性质决定的。第二个主题是现实和宇宙在根本上是运动的,结构不再被看成是基本的,而是一种基本过程的表现形式,而且,结构和过程两者最终也是互补关系。生态世界观与传统世界观比较,它不强调硬性的主—客二分和主要—次要之分,而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它注重网络的非线性关系和循环运动。生态世界观是我们走向21世纪的哲学世界观。让当代大学生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是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最基本要求。

2.2建立新的自然价值观

在价值观方面, 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价值主观论的观点。所谓自然的价值是指自然界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即自然界作为人的手段或工具的价值。生态伦理要求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扩展到自然或自然生命那里去,确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呼唤人类遵循自然。它认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地球生态系统,对于整个地球生命的存在是必要的、有利的,从而对人的行为,有必要在更宽泛的伦理学范围内做出“严于律己”的规范——对所有生物是尊重和爱护。总之,新的伦理观的理论要求是确立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利,其实践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这种超越了传统的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中心的伦理观,是一种新的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中心的生态伦理观(自然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把自然界的价值理解为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即‘自然界本身固有的价值” 。这种价值不必以人类作参照,是与人类需要无涉的价值,是自然所固有的,而“工具价值是指某些被用来当作实现某一目的手段的事物。”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都是客观地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在地球生物圈中,各种动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价值的转换,即各物种一方面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满足着其他物种的需要,以及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需要,表现出各种工具价值。而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这些价值就是系统内在的整体价值。经过系统的转换作用,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就来回在生命之间、物种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运动,从而保持着系统的稳定和完善,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然价值理论为生态伦理学的成立提供了一个恰当的道德根据,“没有自然价值,就没有生态伦理学”的说法一点也不过分。从这样的视角,我们认为在21世纪,自然价值的问题也许是需要大家高度关切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它的普遍关注也许会成为一种时代精神,“自然价值”概念也许会成为21世纪建设生态文化的关键词。在此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站住生态智慧的高度去思考、行动。

2.3 遵守生态道德规范

生态伦理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尊重生命包括:(1)爱护并尊重生命,不应该无故造成有感觉动物不必要的痛苦。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概念,是一种新的道德原则,因为只有爱生命,才有生活,才有未来;(2)不应当伤害生命,不应该以虚假的借口猎杀野生动物;(3)不应该破坏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4)应当保护和促进生命的发展,不应该仅仅依据人的意愿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标准。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包括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最基本的,没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不会有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从这种意义上讲,尊重生命本身包含了对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尊重。生态伦理学号召我们关注非人类存在物,关注生物圈、地球、生态共同体、动物、植物以及那些虽不具有自我意识但却拥有明显的完整性和(独立于人的主观价值的)客观价值的存在物。生态道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境界的新的试金石,人的道德水准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阶段性的渐进过程,最终逼近或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当代大学生应该反思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系统,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崭新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并赋予它全新的内涵。能否遵循生态伦理道德规范,有无生态伦理道德观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亦是衡量大学生素质高低的标志。让我们携起手来,热爱大自然、遵循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相处、全面和谐。

注释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中央编绎出版社,1995. 137.

刘英.发展伦理学的价值革命[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9~11.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53.

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的战略[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7.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
责任伦理:变革时代的伦理探索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浅探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生态危机的成因述评
当代大学生德育生态危机及重构路径探究
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