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2009-02-05李河
李 河
学生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有效学习、开发智力的基础,并与学生的体质发展交互作用,具有高度的适应变化能力和显著的个性特征,这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因此,探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笔者就小学品德常用的几种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作些探索。
1 示范法
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法,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如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这一课时,不要光从课本中讲述,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绪从课堂走向社会,唤起学生对每一位劳动岗位上的人的尊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教学的基础上,应因势利导,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健康水平。
2 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不能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如在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先让学生预习该课,然后让他们应用网络、书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材料,学生的收获远比教师想象的要多。在课堂上播放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和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从而让学生了解国旗和国家的关系以及五星红旗对我们中国的意义。
3 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如在“明礼”教育中,《曾子杀猪》片断播放后,让学生讨论“诚信”方面的话题,这样,学生对“讲信用”一课中对做人要“一诺千金”和“言必信,行必正”等有较深的理解,也明白不讲诚信会有怎样的后果。
可见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4 锻炼法
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锻炼法,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结合每年春游、秋游,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并且要求他们不带零食,只带开水。这样做既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当前的品德,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小学生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如教学“不上当受骗”一课时,小丽是“该开门”还是“不该开门”呢?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作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该开门”还是“不该开门”的问题。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开门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同学对抗辩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样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对抗辩论中,学生知道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学会保护自己,通过学习学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锻炼。
5 陶冶法
和谐、愉悦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陶冶法就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如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优良的校风、设置成功教育的情境,等等,使学生的身心于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为了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情,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思想品德中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如教师在上课时,先组织学生看一个小品,内容是某同学因一点小事而生气,然后让大家讨论:生气好不好?为什么?使大家认识到生气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没有好处,经常生气不但容易得病,而且还会影响与别人的关系,教师、家长、同学都不喜欢好生气的人。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积极进行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经常组织“班级之最”的评选。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对小学生情感的一种积极的陶冶。
总之,小学品德课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就会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