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民情”
2009-02-05刘诚龙
刘诚龙
多年前好像有个“贪污文件”一说,意思是,有些惠民的文件精神,从上到下一级一级给捂了。因为,大凡许多政策若是惠了民,常常是会有损官家的。现在贪污文件,大概是很难很难的了,电视那么普及,网络那么快捷,文件尚未达到官家,民间已是家喻户晓,瞒个铁统江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啦。更何况,保持政令畅通,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的重点。
上级精神已经难以贪污,而下面民情呢?却是常常贪污了,截留了。
话说我的一位领导,前不久被选到最高行政学院去培训。这位领导应该说是贤而且能的,也算得上有责任感的。他学成归来,跟我们大发感慨:现今上传下达这一官民互动的管道,下达已是基本没问题了,上传呢,却是基本上成问题。
他说,信访是下情上传的重要渠道,然而相关政策未必切实。比如说,不管什么情况下的上访,有冤屈的,没冤屈的,有道理的,没道理的,只要谁上省上京,都需要下面来省来京接人。名为“接人”,实例是“截”而“止”之。怎么接人呢?就是在省在京免费给他住给他吃,接回来时火车硬座不坐,要硬卧,有时还要坐飞机,同时还要给他千把几千块钱把人给“买”回来,中止其上访活动。这位领导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游客,在北京玩得乐不思蜀,把钱花了个精光,没钱回家了,于是他就说:我要去当上访户。这一去,县里得派人来接。现在每个县市区,都在省城京城设有办事处,没个三五十万上百万打不住。这催生了多少“驻京办事处主任”?催生了多少“跑‘部前进”的腐败?同时也阻断了多少希望上达的民情?
民生唯艰,民怨多有,当然得想办法解决,但目前这种信访政策是否完全“正确”、是否完全实事求是,实在也是个值得研究的事情。平时我那领导不太敢说,不太敢向上反映问题,这次,到“学院”去学习,他想把这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在他看来,这样专门搞行政研究的地方,应该是政策的“智囊团”,对制定政策是很有话语权的,可以来个“曲线上达”。结果呢,那“智囊团”一口给噎了回去:这样的问题不要在这里提。“智囊团”常常要到下面来搞“调查研究”,现在这里有现成的机会干吗不调研?这里坐着的都是基层干部,都能看出问题提出问题,平时“智囊团”来下面调研,下面可能掩着捂着不好说,现在到了这学术研究的地方都是愿意“有话就讲,有屁就放的”,干吗不准说下面情况呢?
我这领导也是个领导,领导的意见都没法去说,百姓有话能够对谁说?
各种民生问题,各种负面情况,都能像顺畅下达的上级精神一样上达吗?从基层往上面报情况,是不是各级各关口都会捂一节呢?到了最顶层,情况反映还有多少真实成分?下传的精神是一级一级放大,上达的民情是一级一级缩水,上面薄薄十来页的讲话,到了下面是砖厚的一本,下面砖厚的情况,到了上面可能是一页纸都没有了。哪里去了?贪污了,截留了,压住了。
就说这个信访吧,看来各级领导对信访工作是非常重视的,可是仔细想来,到底是对信访中的民情很重视,还是对信访“骚扰了秩序”很重视?对信访人“围追堵截”,信访问题依然哪里来哪里去,上面终究还是不知“人有病”。与文件下传相比,民情上达有多少“强制力”呢?政令不畅通,是下级一大罪,民情不上达,可奈何?
政策,文件,领导讲话……这是一棵树,而且是好大一棵树,我们都在这棵树上活着。这棵树,到底上面的是根,还是下面的是根呢?换言之,上面的政策制定、文件起草、领导讲话,是根据民情来制定来起草来讲话,还是根据想当然来制定来起草来讲话的呢?□
(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市双清区科协)
责任编辑:张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