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和平共处”到“和谐世界”

2009-02-05张杰栋

唯实 2009年1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

张杰栋

摘 要: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切领悟、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对中华文明传统的批判和传承、对大国兴衰历史教训的深刻分析和总结。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根据每个历史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断丰富和平发展的内涵,使这一战略思想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趋于成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和平共处;和谐世界

中图分类号:D601;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1-0012-04

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并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吸收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精华,深刻分析和总结大国兴衰历史教训而作出的战略抉择。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经历了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每个历史阶段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断丰富和平发展的内涵,使这一战略思想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趋于成熟。

一、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的深切领悟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会在一个长时期内既斗争又互利,实现共同发展。他们认识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所以,“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些思想,根据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欧洲革命形势暂时退潮的国际形势,在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在国际关系中已经形成某种均势,这种均势虽然极不稳定,但终究是一种均势。”[2]320-321据此,列宁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战争会给工农带来空前的浩劫。因此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慎之又慎。我们可以作最大的让步和牺牲,只要能保住我们用高昂的代价换来的和平。”[2]325事实上,列宁已经根据历史进程的实际情况,放弃了将十月革命看成是即将开始的世界革命的序幕,将苏俄看成是世界革命大军对资本主义发动总进攻的桥头堡的想法,转而形成在苏俄将与资本主义世界长期和平共处的前提下,以培育苏俄的综合国力为中心任务,力争通过自身的迅速发展来改变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力量对比这样的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列主义关于和平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周恩来总理于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同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先声。改革开放30年来,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作为我党对外关系的基石得到了新的发展。1984年,邓小平明确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961992年,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我们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我国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立场。”[4]5282005年9月,在庆祝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构想,标志着我党的和平发展战略思想跃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切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既与马列主义一脉相承,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在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从来也没有放弃过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努力。

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时代”是中国共产党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是党提出理论、制定战略和策略的基本依据。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对每一时代的基本特征作出准确判断,是涉及党的全球战略的大事,这使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战略思想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们党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看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建国后,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比较强调大战的危险,注意力较多地放在防备侵略战争上。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纵揽世界大势,得出了“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新结论,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成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在两极格局和霸权主义对和平与发展形成明显威胁的时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途径,扩大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从而丰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各国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然而,西方一些人却把各国交往的扩大视为对外扩张的时机,或鼓吹用西方的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一统天下,或鼓吹“中国威胁论”,加紧了对中国发展的遏制。为此,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江泽民指出:“各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该受到尊重。……各国之间,各种文化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5]以后,江泽民又借用中国古人“和而不同”的思想并把它概括为新的外交理念:“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4]535这就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和平共处的思想。

进入新世纪,世界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各国相互作用和依赖进一步深化,安全问题特别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南北发展差距扩大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表明各国不仅要和平共处,而且要共同努力消除世界面临的不安全因素。为此,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胡锦涛指出,和谐世界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它具有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共存等特征或要求。各国应顺应时代要求,携手共建和谐世界。[6]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继承和丰富发展了和平共处思想,显示出对国际社会结构特征和演化脉络的深刻理解及对和平发展的更深刻认识,通过用持久和平与持久发展来取代一般的和平与发展作为目标,来提升和平发展的层次,拓展和平发展的空间。

三、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追求

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战略。邓小平认为,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3]105他敏锐地指出,时代已经变了,当今世界已经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转向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世界的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正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我们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创造性地把“和平”与“发展”结合起来,把和平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融合,推动中国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党对和平发展战略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江泽民提出,人类社会离不开不同主体通过竞争和交流而实现的共生共长,所以,“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7]。在强调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定力量的同时,江泽民提出,中国应全方位参与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反恐、人权对话、保护生态在内的各类国际机制,并更积极地参与联合国事务,从而使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系统主张,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不断发展,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了更大的空间。2004年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中国的发展 亚洲的机遇》的演讲,强调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2005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和坚定决心,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

四、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传统的批判与传承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国家的战略文化理念决定着这个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判断、战略目标的选择以及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虽然中国的传统战略文化包含着王道和霸道等不同流派,但中华文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和合文化,和平才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精华与主流。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传统,并将其精华发扬光大,融入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中,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和平发展之路。

早在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曾多次表示,愿与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毛泽东曾指出:“如果美国及英国能断绝和国民党的关系,我们可以考虑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8]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推进对外开放的实践中逐步确立起与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呼应的战略原则,即改变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与他国关系“非敌即友”的状态,无论对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如何,只要愿意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中国都与之建立友好关系。这一政策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回旋余地。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首开了以和平发展战略为指导解决国内问题的先河。

在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的新形势下,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指出,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初带有全球性和战略性的两大主题,推进和平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摆脱冷战时代的影响,也有利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建立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1991年5月,江泽民在莫斯科访问时引用墨子的名言“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了中国的和平文化,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

胡锦涛总书记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平、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和平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推向了新阶段。他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的追求目标。2006年4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自豪地谈到了中华传统文明罕见的稳定性:“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他既讲到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讲到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强调“和为贵”,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及“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主张“协和万邦”。胡锦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平、和谐思想的演绎,是对我们党“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战略的最好诠释。

五、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源于中国共产党对大国兴衰历史教训的深刻分析和总结

回顾历史,大国的崛起往往是通过战争、征服、侵略、扩张、掠夺和列强之间的争斗来实现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和非正义,最后的结果常常是“害人终害己”。从古代的亚述、马其顿、波斯、罗马,到近代的奥斯曼、大不列颠、德意志、日本,都是靠战争崛起的,但同时也造成对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并埋下各民族、各国之间关系动荡的祸根。结果,表面强大和繁荣的帝国,不久便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应验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速焉”的古话。20世纪上半叶,西方列强为瓜分世界、争夺霸权,把人类抛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深渊。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典型的称霸战争,使许多强国变成了弱国,战争的发起者也得不偿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某种意义上宣告了这种“战争崛起论”的历史性终结。在这次战争中遭受到重创的日本和德国,也没有再次走上扩充军备、发动争霸战争的发展道路,而是同其他欧美大国一道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实现了再度崛起。同样,美苏“冷战”以非常紧张的局面开始,一度剑拔弩张,甚至在铁幕的边缘地带还出现过军事危机,如亚洲的朝鲜战争、中欧的柏林墙危机、加勒比海的古巴导弹危机,但最终却都异乎寻常地以和平方式结束。这也证明,和平发展才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深刻反思大国兴衰的历史教训,把“和平发展”确立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这是史无前例的战略理论创新,既需要智慧与理性思维,也需要勇气与开拓精神。毛泽东多次表示:“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9]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3]328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全面阐述了我国“和平崛起”的思想,指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和平的崛起,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一条全新的国家发展之路。一方面,它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和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它也给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非强权道路的发展理念和模式。这既是一条依靠自身力量、挖掘自身内涵、注重全面协调之路,又是一条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之路;既是一条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国民素质、实现自我完善之路,又是一条在全人类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振兴中华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列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江泽民在会见克林顿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3-11-22(1).

[6]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09-16(1).

[7]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2-10-25(1).

[8]毛泽东.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83.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1.

责任编辑:王清明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最忆是杭州 何日更重游
聚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开辟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中国梦思想的世界意义与实现进路
大学生内化“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思考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