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

2009-02-04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网络

王 佐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生了种种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人文关怀”的概念,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把人文关怀写入党的大会报告,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一新提法与科学发展的核心以及社会和谐的本质一脉相乘,既彰显党中央的人本情怀,又体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和新思路。特别是在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导生活方式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人文主义”一词的英文是humanism,由德语humanismus转译而来。公元1808年,德国一位教育家在关于希腊罗马经典著作当中教育关系辩论中,根据拉丁文词根humanus杜撰了德语humanismus,成为“人文主义”一词的始祖。可见人文主义一词是早在希腊时期就已有之;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所要展示的是人性的普遍法则和关于人的“思想”,这种“思想”是普遍主义的,是以宇宙本体为教化的基本形式。希腊人文主义试图把人塑造成真正的形式,以显示人的高贵。它所关注的是人的“理想”,希腊人称之为“德行”。

中国哲学智慧历来有注重人文关怀的传统。汉语中“人文”一词的原始意义与“天文”相对应,表示与自然天象相对的人类文明或文化。“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周易•辞》中说:“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覌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与文明密切相关,它表示秩序、人间世界的条理和规范,并进而延伸出美的意思。“人”与“文”合在一起往往指真、善、美的某种状态。①简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就是指人类社会化进程中所呈现的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结晶,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周易》中的“人文化成”的目标就是人文关怀的初始内涵。

人文关怀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思考。具体地说,是对人的现实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特别是对人的精神解放、心灵解放、精神自由、心灵自由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对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②它不仅包括对人与人类生命的存在本身的关怀,还包括对人的权利的尊重、人格的完善、价值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发展问题的关注。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的一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人本文化。“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③因此,人文关怀是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的实践模式,是实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二、人文关怀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切实需要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构成日益呈现规模扩大、来源多样、组合复杂等特点。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元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碰撞以及中国自身的改革,都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个人似乎有充足的理由来为自己所持的政治观、道德观进行合理性辩护。但也存在很多矛盾和困惑,诸如,虽对理想、信念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具有高度的认同性,但在理解上还存在着偏颇性和模糊性;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上,虽积极健康,但也存在着功利性与实用性并存的趋向和价值判断上的双重标准;在思维方式方面,是注重现象过多,本质认识不够,微观思维有余而宏观思维不足,绝对化有余而辨证性不足等,甚至一些大学生出现了所谓“信仰危机”,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内在精神支撑。而人生的精神支柱、动力源泉和实践指南正是由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构成,它们是人的精神家园的重要内核。④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的哲学,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本质性的、终极性的问题”,⑤可以为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价值所在。

三、人文关怀实现的有效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的种种变化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巨大难度,当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变异的情况下,如何让大学生转变观念;在人们的善恶标准淡化模糊的情况下,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标准;在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是,如何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简言之,在深刻变革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引导,正本清源、创建和谐,我们教育者要确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

(一)坚持科学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

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也正式指出:“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激活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超值服务”。一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研。深入学生当中,重点解决学生最关心、关系最密切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帮助困难大学生解决好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增加工作的针对性。二是要投入感情。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⑥要推进师生情感互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以诚挚、关怀和热爱的感情去感染大学生,特别是对待弱势群体学生和个别“问题”学生,诚恳宽厚、真心真意帮助他们,与受教育者感情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使其思想认识得到升华。三是充分尊重并发展大学生的个性。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倡导促进人的个性充分正确发展的进取性道德,使不同层次、水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发展自己。⑦

(二)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双主体模式

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建构双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马克思历来强调:“人始终是主体”。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主体,具有主体的一切特征。思想政治工作中,受教育者总是以自己固有的价值尺度和需要评价来选择教育内容,参与教育活动。因此,只有把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才能调动受教育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才能使思想政治的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和认识等为广大受教育者所接受,从而内化为其自身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现实的行为习惯。这就涉及到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创新的问题,这种新方法必须保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主体与客体”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关系,把对话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入我们的视野。当然,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性理论也丝毫不否定、排斥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在当代社会的彰显。⑧

(三)构建人本的网络文化

人本网络文化具有导向、评价、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加强人本网络文化建设,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表明,重视高校人本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根本。因此,高校要将人本网络文化建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人本网络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人本文化的根本。构建高校人本网络文化,必须抓住这个根本,才能使全体大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凝聚力;才能使他们树立人本理念,培育人文精神,学会用人本的思想认识事物,用人本的态度对待问题,用人本的方式处理矛盾;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是注重网络文化内涵建设。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提高学生政治识别能力。要把目光投向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把思想贴近当代文化的主流阵地,加强大学生中国文化经典的学习,把握和运用代表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的内在精髓,以优秀文化成果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加强大学生优良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高雅艺术进网络和大学生社团建设,加强“三下乡”社会实践,以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推进学风建设。

总之,通过人本网络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受到正确思想的教育和优秀传统美德的熏陶,使自身知识水平提高的同时道德素质也得到升华。

注释:

①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158页.

②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③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理论前沿.2000(4).

④常素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分析.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1).

⑤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浙江学刊.2003(1).

⑥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5页.

⑦⑧刘顺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网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