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视角中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深化

2009-02-03张永光

探索 2009年6期
关键词:学科发展

张永光 常 艳

摘要:到目前为止,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深度,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从学科的视角审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史学学科及社会学学科。不同的学科出发点不同,所运用的研究方面有异,因而对关键问题的解决也不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的学科发展不平衡;二是概念使用没有统一的标准;三是在实践中混淆了重点和全面的关系;四是对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不足,因此,今后应在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二是注意对国外社会建设的研究:三是重视对区域社会建设的研究;四是从学科协作的角度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

关键词:学科视角;社会建设理论;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6-0123-05

从2005年2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中学习时,胡锦涛着重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以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学界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侧面,围绕社会建设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社会建设基本内涵、社会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以及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路径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属于综述性的,但无意详细进行分门别类地叙述,因为许多同仁和专家已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本文主要想从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学科视角看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进展,并在指出研究中的不足或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学科现状

纵观近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从学科的视角,社会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含社会主义学)、史学(包含中共党史)及社会学学科。可以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并把社会建设升格为“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体,大大拓展了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不同的学科主要是运用的方法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于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也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侧重于理论总结,党史侧重于经验总结,社会学则侧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社会建设主要表现为两个路向:一是主要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二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层面展开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发展相互关系角度,梳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以这个学科为基础展开的研究论著不少很多,成果丰富,基本形成了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征。代表性的著作如周振国,田翠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青连斌的《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社会建设篇》、李善峰等的《科学发展观:社会建设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社会建设,方法上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文献解读,侧重于一脉相承和理论上的发展。从这一学科出发研究社会建设,在理论上贡献最大的要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树发教授,梁老师目前正主持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本质、社会建设的科学内涵及如何开展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他指出社会建设和管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决定社会主义命运的关键问题。苏东社会主义垮台,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都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社会建设问题,根本说来是一个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从一个特殊的方面使我们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前进了一步。梁老师的这一认识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对学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角度深化社会建设的研究指明了出路。同时梁老师还明确地提出在研究中要理清与社会建设密切相关的各种关系和对社会建设理论的理解放入思想史、放人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理解的重要论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可以说这些论述是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的积极应对,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史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史学的角度主要分为包括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为界的中国近代史以前的历史即古代史与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两个阶段。从史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建设思想和实践,要进行资料的收集归纳,分析和研究,需要一套技术性方法,既注重理论研究又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总的原则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目的是古为今用。党史视野中的社会建设研究主要包括党在根据地局部执政时期、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时期四个时期。如高朋涛的《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研究(1937—1950)》(硕士论文,2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建设经验研究——以晋察冀为例”(07CDJ002)的阶段性成果《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与社会建设述略——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桑艳军《晋中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时期的社会建设实践所作的研究;而周振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王扬《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刘洪森,逯社教《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和启迪》、仇光淑《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硕士论文,2008)、严书翰《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王伦光《论我党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则分别从建国以来党的第一代、第二、第三代及新时期社会建设的思想和实践作了研究。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学者们对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建设事业从历史进程、成就及基本经验三方面进行了总结,有代表性如徐家良、于爱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研究》、洪大用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谢志强的《社会建设三十年:从局部突破到全面进步》、李韵《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改革开放30年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等。

(三)社会学学科中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

社会学自创立之日起,便以重建社会为己任,以社会秩序的达成为根本追求。在这个意义上,社会

学内在地具有社会建设的精神指向,社会建设理论是社会学所具有的建设性的理论展现。社会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因而也是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包括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思想文化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而狭义的社会则就指的是社会生活子系统。社会建设的内涵与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学重点研究狭义上的社会建设,即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的社会生活子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从社会学学科定义社会建设的内涵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建设性取向,社会学理论就是社会建设理论。…那么从整个研究来看,社会学学科视野中的社会建设成果最大,社会学理论家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论自觉性,2007中国社会学长沙年会的主题就是“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2008年长春年会、2009年西安年会又都分别专门设有社会建设的分论坛,许多关键的、核心的概念应该说都是社会学理论家提出或研究得出的结论。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社会建设的内容涵盖了社会学的社会结构论、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运行机制、组织社会学、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社区建设等各个方面,代表着社会学发展的最新方向。代表性的著作如张静,关信平的《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郑杭生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陆晓文的《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郑杭生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加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卢汉龙的《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唐军,吴力子的《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建设实践》及陆学艺的《北京社会建设60年》等。社会学学科研究社会建设不仅在于理论研究更在于应用研究,陆学艺教授就从应用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社会建设”的两条非常重要的政策建议,即“第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排序中的社会建设由第四位摆到第二位,调整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第二,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每年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召开一次社会建设工作会议,或者把社会建设工作的内容纳人经济工作会议中,把会议名称改为全国经济社会工作会议。”

二、研究中呈现出的问题

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确实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成果斐然,但是整个研究还是存在许多值得思考和努力的地方。

(一)研究的学科发展不平衡

从研究现状可知,社会学学科视野中的社会建设研究成果占大多数,社会学理论家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论自觉性,而从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要稍显落后。2005年2月21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中学习时,着重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问题,即“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为今用。要注意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根据胡锦涛这一论述,至少应从三个层面上开展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第一个层面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要求和期望;而第二个层面则既可以是“我国历史上”的也可以是党史的;第三个层面从目前来看主要是社会学理论家在做这件事情。从技术的层面,我们把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社会建设的论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形成发展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发展的总结都归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但与社会学学科相比,还是相差较远,尤其是理论自觉性方面。就是就这一学科而言,研究也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尤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尤显薄弱,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力度都不够。而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中,对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国初期,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涉及不多,对于邓小平和江泽民社会建设思想即改革开放到十六大这段时期的研究力度也不够,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深入的。

(二)概念使用没有统一的标准

从研究的成果来看,在对社会建设概念的使用上呈现出这样几种情况: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如周向军的《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与发展——兼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社会建设理论》(2006一11—07,新华网重庆频道);有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如谭元敏的《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王伦光《论我党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严书翰《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柳建辉《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是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及仇光淑的硕士学位沦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2008);有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如梁树发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2005)、严书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红旗文稿,2009)、冯海波,崔伟《社会发展机制视域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兰州学刊》2008);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朱正仿,丁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核心》(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王瑞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发展轨迹、科学内涵及其路径选择》(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王秀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研究》(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周振国教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三)在实践中混淆了重点和全面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民生问题,并指出民生问题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而对于社会建设除民生工作外还包括哪些内容,十七大报告没有提及。②而民生工作从总体上讲与社会事业相近,按照我国各级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中,社会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10个方面。因此,把民生工作理解为全部社会建设工作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是不对的。从实践的层面上看,各省在开展社会建设时仅仅把社会建设理解为民生问题,北京市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仅仅从社会建设的内容方面,就非常全面,根据《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北京市设计的社会建设的基本框架包括构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

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区管理体系、构建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构建社会工作运行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职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完善的社会利益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构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主要包括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等社会领域党建工作)。”

(四)对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不足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研究层次的讲话精神,对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积极成果的介绍和研究是推进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那么,从当前的研究进展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确实不多。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理论研究主要有:梁树发教授主编的《社会与社会建设》第三编“国外学者的社会建设理论”集中介绍了当前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成果。李培林,苏国勋等从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秩序与进步的角度叙述了社会学史上的社会建设理论,即社会团结理论、社会整合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公正理论、社会福利理论、风险社会理论。唐铁汉,李军鹏从史的角度介绍了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反思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产生阶段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改良理论、发展阶段的福利国家理论和福利社会主义理论及反思阶段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和“第三条道论”理论。刘少杰,王建民从社会学与现代性的关联及社会学承担的建设与医治或建构与反思的双重任务的视角,指出社会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建设性取向,社会学理论就是社会建设理论,探讨了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从经验或实践的层面进行的研究有甘文华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的经验》和陆晓文的《社会建设:世界经验与中国道路》,他们详细介绍了西方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事业发展、民间组织和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部专门介绍国外社会建设经验的专著。因此,从总体上看,这方面的成果不多,尤其是经验介绍更少。

三、今后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那么,从学科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理论工作者应该提高理论自觉性,把研究、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作为一中自觉的行动。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研究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要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它提升为理论。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应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即从思想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考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来龙去脉,找出其在各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的存在形态、其内在联系和发展线索,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的逻辑必然性,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念、理论形成的基础,即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发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形成的“基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体系中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注意对国外社会建设的研究

纵观西方社会建设理论产生、发展的三个大的阶段,其社会背景在当前中国发展进程中都有所体现,又因西方社会在社会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在社会建设与管理理论、技术方面我们应该虚心、大胆、有选择地引进西方的相关理论、介绍西方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对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原则是批判地吸收和借鉴,重点是现代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和介绍。国外社会建设研究有两个思路,一是理论方面,要研究和介绍其理论成果,为我们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思路;另一方面是实践的方面,主要是侧重于经验的介绍和引进。从语义学的角度,西方可能没有社会建设这一概念,但是社会建设的思想却体现在各国各地区政府的施政理念中,因而社会建设的经验比我们中国要丰富的多。社会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可能因各国的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状况和条件的不同各异,但他们在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事业发展、民间组织发展等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国家社会建设提供直接的重要借鉴。

(三)重视对区域社会建设的研究

由于中央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各种政策部署只具有一般的意义,都是宏观层次、指导性的建议,具体如何推进,如何评估,评判标准,谁是主体等一系列微观层面的政策措施是需要以实际的建设为载体的。因此,以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或个案,探索该区域社会建设的经验,揭示社会建设的一般规律,对于推动本区域及全国社会建设进程意义重大。同时中央对开展区域社会建设也早提出了要求。早在2005年2月21日下午,胡锦涛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中学习时,就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情况和工作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和把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趋势,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区域社会建设理论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指导下,从不同地区的特殊实际出发而形成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操作层面的社会建设与管理理论。这里的“区域”主要是按照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来设定,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市县、乡镇或社区,社区建设是区域社会建设的最小单位,加强区域社会建设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历史和现实两条线索。以社会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体为界,一是从建设史的角度总结各区域社会建设的经验,如《北京社会建设60年》就是这样一种思路;二是对中央作出社会建设部署后某区域社会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模式的探索。从学科的归属上讲,当然离不开社会学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

(四)从学科协作的角度在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工作。目前,关于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某些关键问题还没有得以解决。一是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研究中概念的运用问题。当前社会建设概念的运用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四种。其实从研究内容上看,基本上是遵循从经典作家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或第一代、二代、三代和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或实践,因而本质上无区别。因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思想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共产党的思想和实践,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路,也离不开社会主义的实践,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因此应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二是关于社会建设的一般内容和社会建设的重点。将民生等同于社会建设主要是在社会建设实践中呈现出来的问题,民生工作只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不能将重点理解成是一般社会建设的全部内容,因而在实际工作做只做民生工作而忽视了社会建设的其他方面。三是关于社会建设的评估问题。社会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不管是从哪个学科、哪个视角、运用哪种方法,国外理论介绍还是国内经验总结所开展的理论研究,目的都是为推进社会建设提供指导。那么社会建设进展到什么程度算是成功的或达到了目标或阶段性目标,这是应该预先就进行研究的,因此,对诸如政府战略重心的转移、政府绩效评估向社会建设领域倾斜、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责任承担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和其他一些配套措施应加紧研究。

猜你喜欢

学科发展
浅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建筑学建造教学探讨
提高学科发展质量下高校项目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中外公共政策学科发展情况对比研究
世纪之交20年湖北省语言学科发展巡礼
重大基础建设对美国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推动作用
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科发展的途径研究
论学科建设的内涵及特点
迈向人类学的中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