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技术理论探究

2009-02-03苏振锋

探索 2009年6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苏振锋

摘要: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分析了历史上各种技术观的演变及利弊,指出这些技术观虽然各自适应了不同发展观的需求,但割裂了技术系统与经济、自然、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都与科学发展观的目标系统有一定差距。因此,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技术理论——和谐技术观——的初步设想,并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生态农业发展为例对此新观点进行了实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技术观;和谐技术观

中图分类号:A849.1;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6—0015—06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动力。但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很多负面影响。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新审视技术的作用,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切合时代要求的技术观。

技术观是指某一时期人们对技术的总体评价,它涉及到人们对技术发展的总体看法,对技术功能的认识,技术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技术观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技术观。技术观在具体的技术实践活动中形成,同时技术观又对人们的技术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现代技术观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技术决定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部分条件论(包括生态技术论、文化主导技术观和、技术人文化和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条件总和论(包括适用技术论)。工业技术观在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给自然、社会和人的存在造成了破坏性,局部甚至是毁灭性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之进行反思、批判,重新审视技术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技术决定论的批判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技术决定论的修正,这方面大体上沿着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两条线路展开,在重新审视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生态技术观;在重新审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逐渐形成文化主导论和技术人文化等理论。另一方面是对技术决定论的完全否定,形成了适用技术论。这些技术观虽然各自适应了不同发展观的需求,但都割裂了技术系统与经济、自然、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与科学发展观的目标系统有一定差距。

二、现代技术观评析

(一)技术的三维角度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技术与经济、自然、社会四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技术是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技术系统对经济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作用是直接的、明显的和巨大的。为了清楚有效地分析现代技术观的演进,我们尝试以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为三个轴向,在x轴经济系统表示技术的形成、发展要受到经济系统的制约及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在y轴自然系统表示技术的形成、发展要受到自然系统的制约及技术应用所带来的自然效应;在z轴社会系统表示技术的形成、发展要受到社会系统的制约及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这样便形成了不同组合的八个卦限:第1卦限(x正,Y正,z正)、第Ⅱ卦限(x负,Y正,z正)、第Ⅲ卦限(x负,Y负,z正)、第Ⅳ卦限(x正,Y负,z正)、第V卦限(x正,Y正,z负)、第Ⅵ卦限(x负,Y正,z负)、第Ⅶ卦限(x负,Y负,z负)、第Ⅷ卦限(x正,

Y负,z负)。如图1所示。x正、Y正、z正分别表示技术的形成、发展要分别受到经济、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制约及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经济、自然和社会正效应;x负、Y负、z负分别表示技术的形成、发展不受经济、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制约及技术应用所产生的经济、自然和社会负效应。由于技术应用导致的效应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技术的形成、发展看法不断发生变化,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技术观。下面我们从这个角度评析现代技术观的演进。

(二)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是一种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现代工业技术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相同的社会后果,无论其社会环境如何,技术规则决定一切,任何社会一旦做出发展现代工业技术的决定,则社会后果的模式就将由技术规则所决定。技术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一种力量,技术的状况、影响和后果不会因为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而改变,相反,社会制度的性质、结构秩序和人类生活的质量等,均要单向地、唯一地决定于技术的发展、推断和控制。技术决定论是现代西方世界中影响较大的一种社会思潮,按其对技术应用的效应评价与预测上划分,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和观点: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

1、技术乐观主义

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本身是消除社会弊病、造福人类的法宝,尽管技术的发展可能出现消极后果,但这些消极后果终将再为技术所消除。技术乐观主义强调新技术革命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矛盾,消除大工业生产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技术异化等现象。从图1来看,技术乐观主义认为技术应用不管从哪一个卦限出发,最后都会回到第1卦限(x正,Y正,z正)。西蒙的“没有增长的极限”、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等,就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

2、技术悲观主义

技术悲观主义认为技术是导致社会灾祸、危害人类的根源,把一切自然、社会的问题都归罪于技术,认为技术对人类的统治是不可抗拒的,技术的发展必然造成文明的殁落。为了消除技术的消极后果,只能阻止技术本身的发展。从图1来看,技术悲观主义认为技术应用不管从哪一个卦限出发,最后都会回到第Ⅶ卦限(x负,Y负,z负)。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里夫金的熵世界观和法兰克福批判主义学派的“单向度的人”理论都是这种观点的杰出代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技术的社会效应问题,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共同缺点是:它们只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问题,把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极端地夸大为唯一的、决定的统治力量,极端地看到了技术的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

(三)部分条件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技术决定论进行反思、批判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技术决定论的批判大体上沿着自然维度和社会维度两条线路展开,在重新审视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生态技术观;在重新审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逐渐形成文化主导论、技术人文化等理论。

1、生态技术观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和技术范式提出质疑,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反思技术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一种新型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技术观,生态技术观就是这一探索的结果。从图1来看,生态技术观强调技术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经

济系统制约外,还要受自然系统的制约;同时技术的应用在取得经济效应的同时,应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这样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效应便分布在第1卦限(x正,Y正,z正)和第V卦限(x正,Y正,z负)。生态技术观指导下的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负效应最小的工艺和产品的总称。

生态技术观突破了技术决定论的封闭性、垄断性、排他性、征服性,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不平衡发展。生态技术观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科学地利用开发和保护资源的技术价值观。

2、文化主导论

技术决定论从人的物质需求与满足的过程出发研究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得出了现代技术统治人类社会的片面结论。而文化主导论认为技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技术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即技术文化仅仅是亚文化系统,同时技术又是整个文化环境的一种结晶,是人类在对自然客体的考察和认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文化主导论侧重于从社会文化把握现代技术的价值、意义及其发展趋势,突出了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等精神因素在现代技术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默顿(RobertI(ingMerton)在谈到新教对科学的刺激时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思想感情,属于那些永远影响着科学发展的文化变量。”从图1来看,文化主导论强调技术的形成、发展除了受经济系统制约外,还要受社会系统中文化因素的制约;技术的应用在取得经济效应的同时,文化效应应为正值,这样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效应便分布在第1卦限(x正,Y正,z正)和第Ⅳ卦限(X正,Y负,Z正)。

文化主导论否定技术的自主性,强调文化传播、观念文化在推动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先导性。现代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观念决定或提供的。文化主导论不再把技术作为出发点,去定位现实世界,不再用技术来左右人的思维准则和价值取向,而是把它限制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日本著名技术评论家森谷正规曾对日、美、欧的技术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每一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日本技术的长处就是它来自日本的环境和日本民族的特性,与本国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环境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国家的技术或制成品,全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因此不同的地域环境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地理性质决定了技术效应的差别。

3、技术的人文化

技术人文化主张技术的发展要把人置于核心地位,强调科技与人的融合,从而克服技术的无人与无视人的状态。把技术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未来发展为目的,使技术复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为人的技术。从图1来看,技术的人文化强调技术的形成、发展除了受经济系统制约外,还要受社会系统中人的制约;技术的应用在取得经济效应的同时,要以人为中心,社会效应应该为正值,这样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效应便分布在第1卦限(x正,Y正,z正)和第Ⅳ卦限(x正,Y负,Z正)。

科技史之父乔治·萨顿认为在当代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没有一种简单的办法可以解决他们,除非任何一种有效方案都必须有科学的人文主义化。“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故而,科学的人文主义化并没有消解科学、贬低科学,相反则使它更有意义、更为动人、更为亲切”。技术人文化的实质就是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主张一切合乎人性的技术才是人类最需要的技术。

在制约现代技术发展的诸种环境因素中,自然、文化、人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否则,就不可能全面地把握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生态技术观、文化主导论和技术的人文化在解决技术决定论所导致的某一方面的负面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条件论的缺陷也很明显,完全否定技术的自主性,片面强调某一类限制条件的重要性,无法使技术与自然、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

4、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是通过批判技术决定论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荷兰人比克和美国人平齐于1987年主编的《技术系统的社会建构》一书标志着社会建构论技术研究的开端。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认为技术是社会建构物,社会因素决定技术内容,技术的发展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情景,技术活动受主体的经济利益、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社会因素决定,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整合中形成技术的价值负载。技术不仅体现技术价值判断,更体现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技术主体价值。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分为强社会建构论与弱社会建构论,弱社会建构论认为科学技术只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强社会建构论认为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内容也是由社会建构的,对技术的成功和失败不能简单地根据其效用或内在结构做出功能主义的说明,而需要用社会因素来解释,这意味着技术所以是这样而非别的什么,并不是技术的内在性质,而是社会建构的。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和技术的有效性并非来自于自然,而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从图1来看,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强调技术的形成、发展除了受经济系统制约外,主要受社会系统的制约,这样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效应便分布在第1卦限(x正,Y正,z正)和第Ⅳ卦限(x正,Y负,z正)。

(四)条件总合论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只研究技术系统与经济、自然、社会系统关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是不够的,现代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各种经济、自然和社会条件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些条件的总和构成了制约技术存在、发展的技术环境,决定着技术活动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方向,因而,研究技术环境的整体性质是正确把握现代技术发展特点、趋势及其规律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从图1来看,条件总合论强调技术的形成、发展要受到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制约;技术的应用应取得经济、自然和社会综合效应,这样技术的形成、发展和效应便分布在第1卦限(x正,Y正,z正)。适用技术理论是条件总和论的代表理论。

适用技术是指能够切合于一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具体条件,自身具有合理的动态结构,取得最佳的效益以保持与人类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的技术系统。印度学者A·K·雷第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适用技术归结为三个目标。(1)环境目标。尽量节约能源,循环使用各种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以促进各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2)社会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最基本要求,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能与文化传统相互交融,促进社会和睦。(3)经济目标。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把经济引向分散经营。

条件总和论的出现,根源于现代技术系统同经

济、自然和社会系统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一体化发展的不断加速,反映了现代技术日趋复杂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特点与趋势。条件总和论有助于全方位地考察技术系统与经济、自然、社会系统的关系,纠正技术决定论、生态技术论、文化主导论和技术人文化的片面性倾向。条件总和论重视了技术环境对技术发展的客观制约性,却忽视了技术实践主体适应和改造技术环境的能动性,不能揭示技术与技术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辩证发展过程。

三、和谐技术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的技术理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还包括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经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等诸多社会发展子系统构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系统,现代技术观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系统。

构建新的技术观,必须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评价技术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在人类历史上,真正把技术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放到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经济关系中去加以系统研究的是革命导师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了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认为技术只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但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和国家的基本性质,不能单独直接地通过技术去说明哲学、政治法律观念、宗教和艺术等的本质特点。同时,技术能否得到顺利发展,技术的成果被用于什么样的用途,均要受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制约,技术应用的消极后果的防治和治理程度,也要受到社会的控制。在批判、借鉴现代技术观的基础上构建和谐技术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和谐技术观是指以人为本,强调技术与人、经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均衡、互动中实现各子系统及整体和谐的技术价值观。

(一)和谐技术观的特征

和谐技术观通过对各种技术观的扬弃,提出多目标的价值取向,它在内涵、原则、目标上体现了与和谐社会要求一致的契合性,这就决定了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手段和有效途径。和谐技术观之所以能在与工业、生态技术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代表着文明演进的新趋向和时代发展的新潮流,这些新趋向和新潮流,又是通过和谐技术观的特点体现出来的:

1、随目标的变动性。相对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企业或部门,在不同时期、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同条件下,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在取得最佳效益的总原则下,和谐技术对于不同的目标或更注重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或更关心扩大劳动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或更强调维护生态平衡,消除环境污染;或更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等。

2、时变性。和谐技术只能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并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有一定的时效期,具有鲜明的时变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环境改变了,和谐技术也要发生变化。

3、区域性。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性及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不同,使得和谐技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4、高效性。和谐技术的高效性,不仅指高效率,而且更是指高效益。高效率是对和谐技术高效性的量的要求,高效益则是对和谐技术高效性的质的规定性。和谐技术的高效性,正是高效率与高效益,量与质的辨证统一。

5、生态性。和谐技术的生态性是指它能够服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和谐技术是一种生态技术,是一种环保技术。

6、人文性。在“人——技术——自然”大系统中,和谐技术不仅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发展,而且还能够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满足人的心理、生理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

7、协调性。和谐技术可以调节好经济、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效益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这些子系统的互补互进。

(二)和谐技术的功能

和谐技术观下的和谐技术是指适应于该国或该地区的内外部环境,能与当地的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在互动中实现最佳综合效益的技术系统。和谐技术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系统,而是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技术有以下功能:

1、促进自然系统的科学发展,即适应本地的自然资源,有利于综合利用本地的资源、能源,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2、促进经济系统的科学发展,即适应本地的投资水平,产品有市场,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

3、促进文化系统的科学发展。即能与本地的文化变迁互为补充,能与文化信仰、习俗等融为一体。

4、促进教育系统的科学发展。即能与本地的教育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5、促进技术系统的科学发展,即有利于促进整个技术体系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本地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其逐渐达到技术自立。

6、促进人口系统的科学发展,即有利于不断增加就业机会,减少人口就业压力,逐步消除社会不公。

上述六个功能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和谐技术正是为了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促使经济、自然和社会系统之间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和谐技术的功能如图2所示。

四、“恭城模式”: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技术理论的成功探索

我国很多地区运用和谐技术观指导实践,积极探索,已初见成效。如“恭城模式”。广西恭城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山光、地瘦、人穷,是广西49个贫困县之一。但是,恭城独辟蹊径,通过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大力发展沼气建设的思路。随着沼气技术的推广,恭城县找到了一条适合该县发展的和谐技术系统,走出了一条以沼气技术为纽带,带动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科学发展的道路。经过20年的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出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简称“恭城模式”),催生了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正在形成“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一加工一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恭城被农业部、科技部、环保总局等国家部(委)、局先后授予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水果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碰柑之乡”、“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称号。

恭城和谐技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沼气技术系统发展阶段(1983—1988),大量发展沼气池;二是养殖一沼气一种植技术系统发展阶段(1989—1994),“一池带四小”(即一个沼气池带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和一个小鱼塘)的庭院经济在全县迅速推广;三是养殖一沼气一种植技术系统成熟阶段(1995—2000),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即“恭城模式”,生物防治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节水技术、水果改良技术、储存保鲜技术等得到应用;四是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一加工一旅游技术系统发展阶段(2001至今)。到2005年,恭城沼气入户率达88%,并建立“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的示范点,还实施了农业科技人户示范工程项目,包括推广水果新品种、新技术、提供信息服务、做好物化技术服务等内容。

五、结论

探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技术理论与技术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理论和实践的诸多方面。本论题旨在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学人来关注这个新的命题,为技术观的不断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技术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专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