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实践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2009-01-29田素菊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喷泉气球日记

田素菊

大家都知道,语文主要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要靠实践,应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一、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去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笔的习惯。我认为,单凭每学期布置给学生的8篇习作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每接手一个新班,我总是让学生写日记,并且始终如一。

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根据各自的年龄特点要写到一定的字数;所写的必须是一件事;内容只要求真实,不要求尽善尽美;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保持习作热情,就得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坚持每天必看学生的日记,把批阅日记当做快乐的事,每次看到精彩之处,就如获至宝,陶醉其中。为了让学生共同进步,我总是抽空评讲习作,学生也乐于听,被评讲的学生得到我的赞美之词时,特别高兴。即便没有被评讲的学生也会以他们为荣,争取写出更好的文章。

另外,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特别注意引导他们观察周围事物。我们的身边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要随时随地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记得去年我们学校流行吹气球活动,我便乘机引导学生如何去捕捉动人的细节,他们写出的文章异彩纷呈:有细致入微的动作、神态描写,如:“刚到操场,就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秘密武器……”“瞧!那个同学拿出蓝色的气球,把嘴对着气球口,两腮变得鼓鼓的,像个红苹果,蓄足了力量,‘呼呼地往气球里吹气。”也有生动有趣的变化情节,如:“气球最小的时候像个粗面条,刚一吹,扁扁的气球的一头鼓起核桃般大小,慢慢地变成了苹果……香蕉……大黄瓜,最后和胳膊一般粗了……气球从天空中缓缓地降落时,由粗变细,由大变小,色彩也由浅变深,最后现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来是没气了。”更有丰富的想象,如:“给气球充上氢气,放飞的气球,有的像火箭一样,飞上蓝天,好像去探寻宇宙的奥妙;有的打着旋转像舞蹈家,展示它那优美的舞姿;有的像蝌蚪一样,甩着尾巴在空中游;有的像老鼠一样钻来钻去。”我们要让学生做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

生活中像这样可遇而不可即的习作资源还有很多。如“有趣的自然课”“爱在我们中间”“爱心传递”“翻窗户大行动”“快乐的愚人节”……学生把这些真实的情景都写入自己的文章中,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财富,使他们真正达到了乐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要求。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作文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学生的作文内容主要来自生活实践。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加以指导,两者同样重要。一方面要重视文本,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学以致用。学生对于写景的文章学起来枯燥,写起来更难。在实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留意在生活中找素材,比如我市的步行街开业,音乐喷泉开放,我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喷泉由四部分组成,众星拱月般的环绕中央喷泉。音乐响起来,泉水跳起来。高低不同、粗细各异,五彩缤纷的水柱随着音乐节奏的强弱而起伏,流光溢彩、神秘莫测,令人百看不厌,激动万分。忽然,‘哗的一声,大喷泉趁人不备,如同火山爆发,冲天而起,扶摇直上,周围立刻水雾弥漫,如同万斛珍珠飘洒其间,使人心醉不已。”学生能这样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地描写,是与他们投身到活动现场分不开的。只要学生认真去观察,去实践,总会有前所未有的惊喜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另外,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的重要来源。通过读书可以间接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看到的事物,学到许多未曾学到的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这些都是作文不可缺少的准备。愿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借读书之风,强习作之势。我认为,作文教学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定能使我们的学生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

总之,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要大力支持、尊重学生的自主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毛病,引导他们自己去克服,从而增强写作信心,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喷泉气球日记
找气球
为什么鲸的背上有“喷泉”
音乐喷泉
喷泉冲凉
会移动的喷泉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