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简单”的语文课堂

2009-01-29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简单语文教学

摘 要:一些简单、朴实的语文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这种“简”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具有:简朴的教学手段,简洁的教学流程,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语文教学;简朴的教学手段;简洁的教学流程;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化的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2-0019-02

把语文教学变“简单”,就是不简单。“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简朴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包括使用的教学设备,各种教学方法等。在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设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得心应手,而且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理念多,新尝试多,新的教学手段更多,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手段,甚至是网络走进课堂。课堂有趣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表演,小组合作学习……使现代语文课堂不再寂寞,变得热闹非凡。但过多过杂的手段使用不当,会严重地冲击着语文课堂,无法让课堂实现精神与语言和谐共生。

在学校的汇课活动中听了一节《黄山奇松》,教师采用了录音、录像等手段展现了黄山奇松奇特美丽的声音和画面,还将全文内容做成字幕配在画面上。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读着屏幕上的文字。一节课下来,学生竟没有捧着书“吟咏”一次。看录像时的投入掩盖不了对语言文字的淡漠,一遍又一遍看似热闹的诵读也代替不了学生内心独特的感受。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凭借文本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交流、碰撞的过程,学生只有潜心阅读,真正与文本对话,才能有个性化的理解,才能有丰富多彩的体验。而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更多地带有制作者的个人体验,与学生心目中的意象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别。过多的直观的演示,学生想象的空间被堵塞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被削弱了,思维和创造的品质被抑制了。

因此,应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学案预设等情况,选择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手段,力求让教学手段简朴而实用,不能因追求表面的热闹,导致“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其实,语文课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应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把握文本言语的内在精神。语文课应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读,潜心体会、吟咏、感悟。语文教学就是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简洁的教学流程

纵观一些教学流程,环节繁琐,教师滴水不漏地展示自己编写缜密的教案,设置一些奇思妙想的思维障碍物,最后,课堂成了一幕幕猜谜闹剧。语文课堂应改变这种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对话、合作交流、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堂教学是应该考虑教学效益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讲究各项内容、各个环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遵循教学规律,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的课堂结构应当删繁就简,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整合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整体优化学生语文素养,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扎扎实实地聚集、放大、凸显所“为”的地方。以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情节发展、人物行为、文章结构为主线,整合问题与思路,设计成板块,选好切入点,体现出教与学的层次性。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一位特级教师就是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的。一条主线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板块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再借助探讨深究、细读推论、听中感悟、感情朗读、想象写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父子的伟大之爱。这样设计,就把教材的线性梳理变成了立体式的整体架构。

简单的课堂才是有生成力的课堂。在教学环节简洁的课堂里,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接触文本的机会,让他们静心读书,静静思考,为他们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简明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规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应体现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点滴渗透的过程,切不可奢望毕其功于一“课”。然而有些老师盲目地追求“流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到底要学习什么、做什么,缺乏明确的设计。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听、说、读、写,最重要的是要抓住负载信息内容的语言文字去品读、细思。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精华点、矛盾冲突的交汇点、情感勃发的动情点以及思维多向的分歧点,抓住课文的重点段、关键词以及意蕴丰富的句子。引导学生从炼字、品词、析句的角度去自主读书,揣摩品味,感悟内化,并使文本语言与学生生活巧妙联系,自然融合。引领学生潜心感受语言运用之精妙,领略文章意境之美,感受作者情感世界之真。让静态的文字符号化为灵动的、感性的、富有活力的事物形象,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从生活的语言中走个来回,丰富语言积累,习得语言运用的技能,并且情动于中,在多姿多彩的语言世界进行一次文字和情感的潜游和领略。至于其他方面的目标则应因“课”制宜,适当、合理地设定,因为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不可能在一堂课全面兼顾。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精简目标,突出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四、简化的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近年来,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了课内外学习的联系,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成了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但现在有的语文课堂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理不好,容易走向极端,课堂几乎被资料展示所吞噬,动不动就让学生读一读资料,好像资料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请看下面教学片段(《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司马迁受了酷刑,为什么还能坚持把《史记》写下去?

生:他牢记了父亲的嘱托。

师:好。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司马迁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所以他坚持活下来写《史记》。

师:很好!你们说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

生:文天祥的死重于泰山。他热爱祖国,不受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拒不投降,在狱中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生:岳飞的死重于泰山。他顽强抗金,保家卫国,最后却被奸臣所陷害。

师;你知道岳飞是被谁陷害的吗?

生:是秦桧,他被外国收买陷害岳飞的……

生还说出了李白、杜甫、爱迪生、阿炳等。

应该说这个教学设计理念是新的,其积极意义也是应该肯定的,尤其是教师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但是教师却把开发教育资源狭隘地理解为“面向课外”,把学习的重点引向对课外信息的搜集、交流上,甚至削弱了课文的学习,枯竭了阅读课的情感之源,流失了文本价值。因此,如何恰当地引用课程资源就成了摆在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一是在数量上,不能无限制不加选择地引用,把本属于文本诵读、语文积累、深化感悟的时间给压缩挤占了,造成主题涣散,中心游离;二是要把握时机,材料性的资源,可扩充文本容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情感性的资源可激发情感,烘托主题。不管运用哪一种资源都要掌握时机,增强使用的目的性,所有语文活动的展开都必须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用足用好文本是简化课程资源的前提和底线。语文的东西应该多一些,关于语文之外的应该少一些,能少则少,能简则简,把必须且有用的资源引入课堂,服务于文本,与文本教学结合成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课堂结构,即使跨学科、跨门类的资源也能各得其所,各显其长。

简化了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潜心会文、静思默想,意味着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交锋互辩、表现自我,意味着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引发精彩。“简”意味着丰富、深刻、智慧、博大、蕴藉,甚至还有宁静和幸福,思想会在此漫步,生命会在此拔节抽穗。

【责任编辑 王开贵】

猜你喜欢

简单语文教学
敲开幸福的语文课堂
追求“简单”的绝对回报
让数学课堂“瘦身”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让语文课堂绽放生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