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探索
2009-01-29姚娜
姚 娜
【摘要】高职院校《劳动合同法》课程的不能等同于普通高校法律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其独到之处就是教师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出掌握劳动法律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劳动合同法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2-0050-02
1 引言
在高职高专教学中,讲究人才培养需要针对四个面向:一是面向职业,塑造学生的职业品格。通过人文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将学生培养成职业人才。二是面向岗位,在教学中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三是面向技能,在人才培养的层次上突出基础知识够用,专业技能扎实,发展后劲充足的以技能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凸显高职教育特色。四是面向工作一线:把一线工作的“现场性”、“操作性”、 “特殊性”等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劳动合同法》的教学也必须遵循这一要领,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一个现实存在的企业需要为项目,以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签署的劳动合同为任务,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以服务为导向,开展课程设计和分析,通过课程教学的情境引入,实现以教促用的教学目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些教师认为,《劳动合同法》不同于工科专业的技术类专业课程,实践操作的直观性在课堂上很难体现出来,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只能采用单一传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即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使得知识与真理单向流动,即从教师流向学生,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难以提高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课堂讲授法下,教师重视的是对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阐述,学生实践感知的概率较低,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进而逐渐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与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定位是背道而驰的,因为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失去了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劳动者的初衷。
3 教学探索
针对高职院校《劳动劳动合同法》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高专教师应走出去,深入企业了解在劳动合同方面所做的工作,熟悉劳动合同起草、签署、执行的全过程,并将企业的合同文件作为教学的基本参照,运用企业签署劳动合同的场景作为教学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场景化,使法律条文分析例证化,加大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以下辅助教学手段:
3.1 案例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则是配角,整个教学过程是互动、双向的。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案例把《劳动合同法》课程中抽象的原理、概念具体化,把其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恰当地掌握这些原理、概念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案例教学法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多媒体情景教学方法
多媒体(Multi Media)是指文本、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各种媒体要素,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控制,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
由于多媒体集文本、静态与动态的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的优势于一体,是一种在功能上更为完善的信息传递体系,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的演示,通过超级链接各种相关资料和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大量的信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多媒体教学可以产生一种电影式的情景,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编排,并结合课堂问题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社会调查式教学方法
社会调查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教学法,由学生走入企业,参与员工招聘、合同签署等全过程,或者在工人中进行走访,了解合同签署执行情况,从而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
社会调查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使其对问题的认识加深并理解、巩固,而且这种方法也往往能使学生遇到一些复杂、疑难问题,从而迫使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请教老师、与同学探讨等,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另外,这种方法处理业务的仿真性强,对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业务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非常有益。
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手段,高职高专《劳动合同法》课程的教学都必须遵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改原则。在教学中,以任务目标为核心组织内容,以实现任务的过程来选用教学方法,做好课程的设计安排,才能最终达到实现课程项目目标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及时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