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片的多机拍摄与现场编辑
2009-01-28舒晖
舒 晖
摘要 针对多机位课堂实录片的现场录制特点,联系实际,就如何实施多机拍摄与现场编辑进行论述与探讨。
关键词 课堂实录片;多机拍摄;现场编辑;切换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15-0087-03
Record Classroom Teaching Many Films and On-site Camera Edit//Shu Hui
Abstract In this paper, multi-cam live classroom recording film recording features, with practice, on how to implement multi-camera editing and on-site are discussed and explored.
Key words classroom recording film;many camera;edit site;switch
Authors address Cen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083
课堂实录片就是一节课堂教学的实况录像[1]。在评选优质课,进行教学教法的研究及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课堂实录片的制作一般采用多机拍摄、现场编辑的形式,即采用2~3台摄像机,通过切换台对几台摄像机所摄取的画面内容进行现场切换,直接录制完成。制作一部优质的课堂教学实录片,不仅需要扎实的拍摄技能,熟练的切换技巧,更要综合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发挥丰富多变的电视表现手法,从艺术角度去创作,才能达到拍摄目的,创作出高质量的教学录像。
1 课堂教学实录片的多机拍摄
1.1 拍摄前期准备工作
1)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片的主体是授课教师,然而,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转换成镜头语言,还需要摄制人员的再创作。一堂好的课堂录像课,需要授课教师和拍摄者双方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相互沟通与相互配合是创作优质课堂实录片的前提。为了正式拍摄与现场编辑时能从容运用拍摄技巧与镜头切换,摄制人员在拍摄前需要主动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习惯有一定的了解,熟悉授课教师的讲课过程、知识点、提问、与学生互动等情况。这样镜头才会更具主动性与针对性,从而真实、客观地反映表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边活动的全过程,更好地展现教师教学特点的细节,把教学过程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中的精彩场面,通过镜头画面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这是摄制好课堂实况录像片的基础。
2)准备工作。课堂实录片的主要镜头有教师上课的镜头、投影屏幕上的内容、学生听课以及回答问题的镜头等,为使拍摄画面清晰、美观、流畅,拍摄前应针对拍摄对象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师生的着装,课件字体、字号、色彩搭配与对比度的设计,回答问题学生座次的安排,拍摄光线的处理等。
1.2 拍摄器材的连接
1)机位设置与镜头分工。课堂实录片要反映授课教师如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既要拍下教师的教学风范,也要拍下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过程;摄制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尽可能通过大景别让观者了解整个教学活动情况;近景和特写则要表现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局部。因此,对多台摄像机进行机位设置与镜头分工,通过镜头的运动、景别的变化来强化教学效果,是制作高质量课堂实录片的关键。设置拍摄机位时不是千篇一律地一成不变,而是要依据拍摄条件,充分考虑拍摄环境的复杂性和拍摄对象的多样性,具体场景具体分析,进行综合设计。在录制课堂实录片时采用三机拍摄,3台摄像机依据拍摄场地和对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拍摄机位与角度,分别记录教室全景、教师中近景或特写、学生听课互动情况。
比如在拍摄《兔减压神经放电》实验教学录像时,教学实验室的学生用实验台为竖式排列,学生分坐两旁,为更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各机的机位如图1所示。其中1号机不停地将一节课的内容完整地摄录下来。2号机以记录教师的实验示范演示活动为主。另外,由于学生座次有面对面和背对背2种朝向,2号机也要兼顾拍摄一些学生回答问题的镜头。3号机摄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课、记笔记、答问题、做实验等内容,尽量把学生听课时的认真态度、回答问题时的神态及实验时的细微动作表现出来。
而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进行的理论教学,由于拍摄场地和拍摄对象发生变化,拍摄机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对拍摄机位的设置如图2所示。其中,1号机拍摄教室全景,2号机拍摄教师的教学活动,3号机拍摄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3台摄像机的机位确定下来,分工明确,可以从容应对拍摄主体的变化及现场切换镜头的需求[2],从多个角度更好地展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2)录制器材的准备与调试。为确保拍摄过程顺利流畅,拍摄前应做好所用设备和器材的检查及调试工作,包括:①录像带的准备,将录像带倒好停留在预录位置,若使用新的空白带要前后进带、退带一次,防止录制时出现卡带故障;②电源的准备,准备好交流供电器和充好电的电池;③摄像机的调试,拍摄前调整好摄像机的白平衡、光圈和焦距,尽量把几台摄像机的色彩还原与亮度调整至相对统一;④话筒的调试,调试话筒的音量,确保声音效果清晰真实;⑤切换台和录像机的调试,检查各路输入与输出信号是否正常,以使镜头能够顺利切换和录制。
1.3 对摄像师的要求为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直接交流的特点,镜头设计十分重要,要求画面既突出主体,又能强化重点、难点。这就需要摄像师熟练运用拍摄技巧,对景别的运用、镜头的运动、画面构图等方面进行整体构思与艺术处理。
1)摄像操作的基本要求——平、稳、准、匀[3]。平:所拍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图形应该横平竖直;以寻像器的边框为准来衡量,画面中的水平线与寻像器的横边平行,垂直线与寻像器的竖边平行。如果线条歪斜,将会使观众产生某些错觉。稳:拍摄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画面内容表达,破坏观众的欣赏情绪,使眼睛疲劳,因此拍摄的画面要求稳定。准:一般指落幅要准。当某个技巧性镜头(推、拉、摇等)结束时,落幅画面中镜头的焦点、构图应该是恰到好处的。拍摄中,准还有其他的一些意思,如:正确地重现色彩,白平衡调整要正确,光圈调整要准确,聚焦要准确,等等。匀:指运动镜头的速率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无论是推拉摇移还是其他技巧,都应当匀速进行。镜头的起、落幅应该缓慢,不能太快,中间必须是匀速的[3]。
2)注意跟踪拍摄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画面要系统、完整地反映教师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无疑是拍摄的主体。为更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风貌,体现教师教学特点的细节,特别是示范操作与板书等,一般用一台摄像机专门拍摄教师的教学活动,景别多用近景和特写。由于授课教师的教学习惯与教学风格不同,其动作幅度与活动范围也会有很大差异,摄像师除了事先要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做到心中有数外,拍摄时也要时刻注意跟踪拍摄主体,适时调整景别或拍摄方式,以免拍摄主体出画影响画面构图,破坏实录片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3)恰当运用拍摄技巧。课堂实录片的拍摄技巧主要为景别的运用和镜头的运动。首先,恰当地交替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能增强实录片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更好地展现课堂氛围与教学情景。一般而言,全景用于介绍课堂环境、师生互动、教师教态与学生活动等,在课堂实录片的开头、结尾及中间环节都会用到;中景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景别,它既能展现人物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活动的空间,又不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脱节,因此在师生互动环节及拍摄学生起立回答问题时常常被采用;近景则利于表现人物面部表情的动作和变化,可给观者以交流感,是课堂实录片中最常用的一种景别;特写能给予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常用于捕捉拍摄实验现象、师生面部表情和神态细节变化等。其次,课堂实录片一般采用固定机位。常用的镜头运动方式有推、拉、摇3种,跟镜头在拍摄教师巡视课堂时才使用。考虑到画面的稳定性,课堂实录中通常不使用移镜头。摄像师必须客观、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每个镜头,才能生动地体现教师教学特点的细节,达到好的拍摄效果。
2 录制画面的现场编辑
2.1 对切换导播的要求多机位课堂实录片的现场编辑,实质上是切换导播通过切换台对多路输入画面进行选择、切换,直接录制输出画面。因此,现场编辑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录制画面的现场切换。如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一个个饱含课堂教学信息的镜头进行切换组合,用丰富的镜头语言真实地展示教学活动过程,就对切换导播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切换导播必须事先与授课教师和摄像师做好沟通工作,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习惯,清楚教学过程的流程和一些特别安排,构思和确定镜头切换的整体方案;另一方面,要具有全面的业务素质和敏捷的反应能力,熟练操作切换台,能够遵循课堂教学规律与人们的认知心理特点,依据镜头组接原则,对画面的选择与组合、镜头的切换时机、机位的调度、特技的应用等方面做到适时、适度、准确与合理。
2.2 镜头现场切换的原则与技巧
1)遵循教学规律与镜头语言的规律。课堂录像是用画面语言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画面的选择上既要符合教学的需要,也要服从电视画面编辑的内在规律。切换导播要从传授知识、接受知识以及接受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画面组接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视觉逻辑,这样切出的画面才是遵循教学规律,服从于教学内容的表现,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画面。另外,镜头之间的组织、衔接与转换应遵循镜头语言的规律,注意景别与角度的和谐,整部实录片不仅要系统完整,而且应平滑流畅,节奏合理。
2)注重镜头组接的方法。课堂实录片属于教学片,侧重于表现课堂内容,画面组接应简洁朴实,不宜采用花哨的特技,否则会画面零乱、中心不突出,影响观众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一般适宜用硬切、淡入(出)或划入(出)的方式。为强调现场气氛,保持课堂内容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在现场切换时,片头采用淡入,片尾采用淡出,其余镜头用硬切的方式,取得较好的观后效果。
3)依据声音进行镜头切换。教师讲授新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时,语言会有承前启后或强调作用,这时可把握时机适时切换镜头,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课件、板书、演示实验的细节上来。显示文字画面时,长短以观者能读完文字为宜。
4)依据动作进行镜头切换。2个镜头的连接,总有一定的动作连贯因素,主体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动作开始或停止的瞬间都可作为切换的剪接点。比如人的起坐、讲话中头的摆动或手势的起落等都可以作为镜头切换的契机。为保证画面动作衔接的连贯流畅,画面的组接应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原则,准确地把握最佳剪接点,用动作的顺畅掩盖画面元素变化造成的视觉不协调,组接才能顺畅自然。比如,回答问题的学生由坐到站,可在动作和转折处确定剪切点,即从站起的开端切入,到站直后切出,这样衔接动作流畅,画面无跳跃感。
5)依据情绪进行镜头切换。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是授课教师的独角戏,因此好的课堂实录片既要反映教师的教学风貌,又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以画面的情绪为依据选择剪切点,把教师授课与学生听课的画面组接起来,形成相互呼应的关系。这样进行现场镜头切换让观众有交流感,有利于画面情绪、气氛的渲染与夸张。依据情绪进行镜头切换时应注意景别与角度的和谐及把握最佳切换时机。比如,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常常会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集体回答,可在教师提出问题停顿的间隙切换镜头。这样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强调现场气氛,但切换时要注意上下画面的景别相差不能太大。
6)依据节奏进行镜头切换。镜头的长度是影响画面表现力与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画面的连贯性也有很大影响。镜头过长,让观众感到疲倦和厌烦,削弱画面的吸引力及教学信息的表述;镜头过短,让人来不及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义,又会产生意义和视觉的跳跃感。现场切换导播要依据人的视听心理特征,考虑观众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充分发挥每个镜头的作用,依据节奏适时地进行镜头切换,从而保证每一个画面的长度和景别的变化都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其中的信息。切忌画面单调冗长,显得沉闷呆板,同时也要避免画面停顿过短或镜头切换过于频繁致使画面零乱,削弱原有的课堂教学效果。
3 小结
总而言之,课堂实录片的多机拍摄与现场编辑,不仅需要从技术层面上去把握,更需要从艺术角度去创作,这样才能使单一的教学形式得到丰富的表现,制作出优质的教学录像。
参考文献
[1]潘克明.中小学电教教师岗位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04
[2]舒晖.谈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制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5):406-409
[3]刘毓敏.电视摄像与编辑[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