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机制探究
2009-01-28马建军柳立言
马建军 柳立言
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国中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开展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推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有力实施,已经成为目前各界关注的焦点。
1 研究背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此后,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课改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走进广大教育研究者的视线。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学科,其评价体系更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如何有效实施评价,满足新课改的需要,更值得关注。本文就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学提供评价参考。
2 现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研究
2.1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新的课程指导纲要要求评价多样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地条件不完全相同,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评价缺失。对于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各学校重视程度不同。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只是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信息技术课上又只是简单地讲授计算机知识,根本不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网络环境的大量普及,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不能只局限在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写字、绘画、帮助他们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让学生自己能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所需要的信息,能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给别人。在这一点上,各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没有涉及到,这就造成目前信息技术课中一项评价内容的缺失。
2)评价不当。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到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教学评价等,实际上还停留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从宁夏固原地区多所中学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上看,各年级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雷同,主要有计算机发展进程等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使用等,这就导致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还仅仅局限在计算机技能的评价上。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深层次地学习到什么、学习到的知识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
3)忽略时效性评价,缺乏再评价的机制。在一些中小学中,有些教师把评价看成是学生的负担,却没有把它看成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机会。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而目前教育的主阵地还是课堂,要求学科教学的内容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者产生矛盾。如何调节这种矛盾,已经成为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必须借助互联网,只有充分考虑、应用互联网内容,才能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充分考虑其时效性。
2.2 改进评价体系,有效开展课程评价
1)评价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信息技术课的知识涵盖面很广,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知识领域的目标,也有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通过评价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评价的结果更科学、更合理,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评价。在新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中要改变这种状况,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还可以采取网上作业评议,邀请学生家长、其他教师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更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通过评价把结果及时告诉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3)侧重能力培养,笔试与机试相结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者不仅指学校教师,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教育部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变化,课程评价方面,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评价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以学生作品为主,着重考查实际操作能力。
3 结论
对于广大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而言,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任重而道远,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倾向。要改进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以及网上评价相给合,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将被动应评变为主动测评,要让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喜欢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