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转变”走出家访工作新路子
2009-01-27黄勇
黄 勇
2009年秋,新学年到来之际,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高一年级全体班主任分头到88位新生家里访问,这一举动使不少新生和家长感到很意外。家住南宁市长湖路岭南家园的黄先生说:“孩子还没正式到学校报名注册,老师就来家访,真是没想到。”
家访是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之一,在新的形势下,南宁市积极应对,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富有创意又切合实际的家访新路子,像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在开学前集体家访,在南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南宁市教育局夏建军局长介绍,从2003年开始,南宁市持续开展“走千家访万户”的万名教师进家访活动。6年来,家访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改善了师生关系,拉近了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距离,解决了学生和家庭的实际困难,构建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也推动了南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那么,南宁市家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秘诀是什么呢?这主要得益于“五个转变”。
从“班主任单线管理”向“领导带头全员参与”转变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家访是班主任的分内事,与其他人员无关。这一理念,严重束缚了家访工作的开展。2003年,南宁市教育局在实施全员育人制的基础上出台《南宁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推动全员家访,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班主任、科任教师、教辅人员及工勤人员,每学期都要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家访活动。市长、局长、书记、校长及县区政府领导纷纷以身作则,带头家访。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的徐元生校长上任伊始便带头家访。当他了解到一位学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育缺乏耐心,经常打骂惩罚孩子,造成孩子性格粗暴的情况后,便带领年级组长、班主任一同来到学生家中,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家长深受感动。
南宁市教育局夏建军局长经常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家访,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们很受鼓舞。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只知道班主任家访,从来没有听说过校长家访,更不用说教育局局长家访了!”一番话说出了家长们多年来的企盼,也道出了许多家长心中道不尽的感激。
由“指责说教的批评教育”向“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转变
以往的家访活动中,教师们向家长发泄怨气的多、对学生指责批评的多、把问题原因归咎于学生的多、把责任推给家长的多。如今,南宁市的家访活动中,教师们向家长反映学生优点的多、反映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的多、与家长沟通合作的多、对学困生正面鼓励帮助的多,使家访真正成为了沟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和纽带。
严妹灵是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在家访前,她总是先收集学生入校以来的闪光点。每次家访,严老师都主动汇报学生在文明礼貌、纪律卫生、人际交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点滴进步,使家长真正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细心和关心,也使学生由此生发对老师的信任与合作意愿。
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在我的记忆中,老师的家访就等于告状,没有学生不怕老师家访的。今天,我心里揣了一只兔子回到家里,等待老师的亲临。我心情紧张地在门口迎接老师,老师面带笑容向我问好,爸爸妈妈很热情地接待了老师。老师听我弹琴,看我玩茶道,和我拉家常,还教给我很多学习方法。我心里的石头落下来了,感觉轻松多了。其实,家访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不但不可怕还很快乐……”
在南宁,由于家访方式的改变,肯定学生好的表现,对存在问题不责怪、不告状,而是提希望、提建议、教方法,从而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
由“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向“加强沟通,主动联系”转变
以前,只有学生出了问题,班主任才会登门家访,家访成了“亡羊补牢”的被动措施。而南宁市强调家访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育工作者主动上门家访。在家访活动中,他们既访学生、家长,又访社区,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社会交往、理想信念、性情心态、个性特长、行为习惯、健康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建立起了完整的学生档案。此外,南宁市还把普遍家访与重点家访结合起来,把经常家访与定期家访结合起来,及时掌握学生及其家庭变化新情况,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南宁市兴宁区虎邱小学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层层包干制度,把帮扶工作落实到年级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与学生谈话和家访的形式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确保家庭贫困学生按时回校,顺利完成学业。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该校共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家访192次,并对16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费用的措施,使学生入学率达100%。这种替家长分忧、为学生解难的家访,正是教育工作者热爱学生的崇高师德的最好诠释。
由“电话联系单一形式”向“网上点击双向交流”转变
过去,教师主要通过电话联系家长或约家长到学校进行沟通,形式比较单一。为了拓宽家访的渠道,南宁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探索家校联系的新途径。近年来,南宁市教育局购置了4547台计算机,装备了市区中小学80多间网络教室,并在20所学校安装了“校校通”软件平台,提供网上教育、学生上网学习和家长网上教育信息咨询等服务。
南宁市第二十六中学在校园网上开设“馨香工作室”,让心理老师通过互联网与学生、家长对话,交流思想。学生、家长可以在家里通过互联网访问学校,了解各种信息,还可以诉说交友的困惑、家庭教育的烦恼,请求心理援助。该校教育科研处主任谢园园老师介绍:“我校创建‘馨香工作室的实践已有5年,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人性化的引导和帮助,实现了传统家访形式的最大互补,使家校沟通、师生沟通变得更加真实、更加便捷,也更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
由“无计划的随机走访”向“制度化的定期访问”转变
家访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更是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履行服务承诺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这已经成为南宁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不少学校建立健全家访工作制度,把家访工作纳入对教职工的考核范畴,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合力。
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就明确了“关爱伴随成长、激励走向成功”的工作思路,全校教职员工上下一心,达成共识,把家访列入常规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之中。学校制定了家访方案,要求班主任在三年中对全班学生普遍家访一次,还确定每年4月和10月在全校开展 “百分百”家访月活动,即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百分之百参加家访。在家访中,老师们注重多报喜、巧报忧,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达成家校共识,点燃了学生的希望和理想之火,使家访成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对话”的平台。
南宁市第十四中学还将家访的范围扩展到社区,从2003年起,坚持每年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走访地段内社区单位,对特困企业职工子女进行集体家访,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据该校的中杨捷校长介绍,学校十分重视集体家访工作,并把它作为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来抓。集体家访活动的开展,不仅保留了个别家访的针对性、互动性,而且促进了单位和社区教育氛围的形成,进而对家庭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实践带来新收获。2006年,南宁市《家访工作的“五个转向”》荣获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三等奖;2008,年南宁市教育局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责编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