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评价
2009-01-27刘玉芳
刘玉芳
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和同事一道对教学目标分类体系的课题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把教学目标分为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1956年,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Taxonomy ofEducational Objectives for Cognitive Domain)。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复杂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可以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清楚、可鉴别、可测量,从而便于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一、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简介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目标。
(二)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vjetives for emotional domain)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布卢姆等人对情感领域目标的分类,是以价值内化的程度为依据的。该领域共分五类:接受/注意(receivingattenging)、反应(reaction)、价值评价(value evaluation)、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characterization of value or value system) 。
(三)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motor skills domain to taxonomy)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觉(perception)、准备(set)、有指导的反应(guided response)、机械动作(mechanism)、复杂的外显反应(complex overt Response)、适应(adaptation)、创作 (origination)。
二、 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评价
(一)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积极意义
1.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提出是教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在此之前,教学领域以认知目标作为一维目标,或者过于偏重认知目标。因此,以这样的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只注重人的理性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的情感的发展。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兼顾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的完整性,承认人不但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同时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体,以这样的教学目标引导的教育活动会更加多彩。同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理论研究的深度,使教学目标的建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比较具体、细化。他把教学目标分割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而且认知领域目标又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不同等级的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又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又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以及创作七个层次的目标。此外,布卢姆及其合作者还就每个层次目标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相对于以往比较模糊的教学目标分类而言,这样清晰的划分能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布卢姆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面使用了可操作性的言语,这为实践操作提供了可参照的标准,便于教师理解、把握。
(二)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局限性
1. 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割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每个领域又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规定,这样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被分割成了几个毫不相干的、毫无联系的部分,这就无法体现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以及目标体系的和谐性。
2. 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不难发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思想。他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人为地分割为几个连续的组成部分。整个过程只是学生根据教师所确定的目标,逐个地去完成教师所发出的指令,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不管是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还是在动作技能领域,都没有体现学生如何主动地、积极地,特别是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教学在忽视学生能动性的同时,教学过程变成了没有血肉情感的机械运转。例如,在认知领域中的第二层次——“解释”,对其中的“推理”只是要求学生做到了解事实与原理,解释文字资料,解释图表,转译文字资料为另一种资料形式,验证方法与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述,举例说明学过的问题等。
3.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差异性和培养个性。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有不同的层次,一些层次中还有不同的水平。这么多的领域与层次使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上课时都无暇顾及学生间的差异,更不用说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且,在布卢姆的整个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也没有体现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种教育所培养出的“标准化产品”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4. 没有渗透合作交流意识。由于受行为主义思想的影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没能体现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有的仅仅是人机式的程序流程。教师是机器的管理者,学生是机器的操作者,目标是最后的生产产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命令者和控制者,学生只是学习的参与者和教师教学的配合者,而不是教学的合作者。该理论中虽然也有情感领域的目标,但是这种目标仅针对教学内容,而没有把教师与学生的真实情感联系起来,师生间的交流也就难以发生。
5. 在使用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过程中,教师容易产生定势思维。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但并不是每一课内容或每节课内容都能体现这三个领域。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这三大领域,有些教师就难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这样反而降低教学效果。而且,一些内隐的学习体验并不一定能通过外化的行为或情感体现出来,正如俗话所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6. 布卢姆关于各个领域内不同层次的分类有不科学之处。例如,布卢姆把认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相应的逻辑关系。比如,评价就不一定高于综合。另外,对某一层次的解释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例如,布卢姆关于“综合”的解释是“把各个元素或部分组成新的整体”,这种综合仅仅只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综合,更多的是知识上的拼凑。又比如,布卢姆关于“分析”的解释是“能将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组成原理”,难道对知识的分析仅仅需要“找出相互关系”和“原理”吗?分析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就不是分析吗?这种不科学性不仅存在于认知领域中,情感领域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在此不一一列举说明。
毋庸讳言,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种目标分类法更凸显它的局限性。新课改在强调目标的“预设性”的同时,更突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强调师生为达成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弱化教师的权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这些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我们需要用新的理论重新建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以适应我们本土化的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