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乡教育昂首走进新时代

2009-01-27吴永华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侗乡三江侗族

吴永华

高大雄伟的教学楼矗立在古朴的吊脚楼中令人赏心悦目,回荡在山寨里的琅琅书声沁人心脾。这学校,这书声,陪伴着侗乡一路艰辛走来,放飞着侗乡一个个美好的希望。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60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致力于侗乡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科教兴县”的工作思路,将教育事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2007年,三江的“普九”工作通过了国家验收,高中升学率逐年稳步提升,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37万侗乡人民用自己的热情和双手在这块古称“蛮荒之地”的土地上筑起一座座全新的民族教育大厦,奠定了三江明天的千秋基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三江的教育事业与其他行业一样,还是百废待兴,教学条件的艰苦自不必说,教师也是奇缺。据同乐乡老教师廖付仁回忆,他在同乐乡七团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就设在用木板围、茅草盖的土地庙里,老师是从当地认得几个字的农民中抽选出来的。“饿”和“冷”这两个印象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读书岁月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侗乡的教育也在一点点进步。该县成立了县教育局,采取“恢复、整顿、改革”和“向工农兵开门”的方针,确立工农干部和劳动人民在各级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扩大和吸收工农子弟入学。通过接管、裁撤、合并旧有学校和新设一些中学的方式整合、扩大教育资源,废除各校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制度。以爱祖国、爱劳动为目标,对中小学课程内容实行初步改革。

改革开放30年来,三江教育事业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三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改革开放后,随着“贫困世行贷款项目”、“贫困地区义教工程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三江的教育事业日新月异。2001年,该县“两基”攻坚打响,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啃“硬骨头”,就得打“硬仗”,举全县之力打赢“两基”攻坚战! 全县消除了D级危房,小学生均校舍面积由2.1m2提高到5.74m2,中学生均校舍面积由2.7m2提高到7.18m2。学校“普实”建设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全县15所乡镇中心校、17所初中全部装备了标准的实验室、仪器室,13所初中和16所中心校装备了计算机室。全县中小学校都实现了远程教育。经过5年的奋斗,2006年10月,三江“两基”攻坚通过了自治区级验收,2007年通过了国家级验收。 37万侗族同胞沸腾了!侗乡的民族教育从此走进了新的时代。

随着国家实施“两免一补”及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各项优惠政策后,侗乡的孩子获得了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20多年前,在三江的富禄乡岑旁村,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辍学,每天跑10多里山路轮流为孩子送饭。如今,这已成为历史。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全县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实现了真正的免费入学。寄宿制生活还有生活补助费,2008年秋开始,农村义务教育段学生实行免费午餐政策。三江的教育事业实现了新跨越。

如今,民族特色教育在侗乡校园中悄然兴起。三江的中小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让侗族大歌、农民画走进中小学课堂。梅林中学侗族大歌队频频获奖;独峒小学生的民俗画走出了国门;侗族教师杨丹亮相中央电视台并得到了教育部长的接见;侗族骄子兰世章、陆永打破了举重的世界纪录……侗乡的民族教育事业再一次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三江的高中阶段教育得到了均衡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三江现有高中2所,学生由1978年的509 人,增加到现在的3749人,高考成绩一年比一年出色。职业教育由零发展到现在有在校生1091人。三江职业技术学校还加强与发达地区联系, 采用强强联合的办学模式,将培养合格的人才送到广东等发达地区工作。

(责编雷靖)

猜你喜欢

侗乡三江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端午粽飘香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乡情缘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乡的春天
王培堃丙烯组画《科学的春风吹进侗乡》(合作)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