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考附加题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2009-01-27陈亚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应对措施存在问题

【摘 要】针对江苏高考试卷中附加题失分严重的情况,笔者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应对两方面加以探讨,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关键词】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附加题

江苏新高考模式的特色之一是文理科均增设附加题。2009年是在该模式背景下考试的第二年,据初步了解,总分40分的试题,全省均分只在19分左右,也就是说得分率仅为0.47。仔细研究这道附加题,觉得其难度并不大,所考知能点也未超纲,可考试情况为何如此之糟呢?回顾、检讨我们的教学行为,觉得有很多东西值得关注和反思。

当前附加题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将之归结为几大“差距”。

一、师生思想认识上的差距

部分学校教师对语文附加题在高考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笔者认为,尽管现在考试总分为480分,但在高考中对考生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前面的440分,而是这后面的40分。因为前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多年基础的积淀,知识能力水平基本定型,高三一年的复习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语文附加题这一块,因其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独特性和新颖性(除材料归纳与分析外,其他考点均与前160分考点不重复,亦即为新增能力考查点),以及大家基本在同一起点出发等原因,很可能会出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优生差生不分先后,甚至出现“优汰劣胜”的局面。这样的现象在今年高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前440分成绩平平的考生凭着附加题的优势,轻松上线,而部分前440分得分不错的考生,却因附加题得分太差而黯然落第。因此从目前情况看,决定文科考生“生死”的也许就是语文附加题。然而因为附加题考查刚刚进行到第二年,对许多老师来说它是新鲜事物,他们对这一板块的地位、影响、难度认识严重不足,因而在课时安排、教师配备、教学研讨等诸多方面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许多学校和老师抓前160分,劲头十足,而对这后40分,则抱着有空就抓,无空则罢,听天由命的态度。

二、思想认识和具体措施间的差距

虽说从考试形式看,语文附加题“附属”于语文,其实从考试内容和要求特别是地位看,相当于新增的一门学科。自从今年将附加题分数计入总分后划“线”,部分学校和老师对其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具体措施的落实上还是慢了半拍,加之无经验可借,无模式可套,各校处于摸索探寻阶段,对其复习模式以及具体操作缺乏理性、实效的把握,因而即使想采取措施也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比如课时安排多少为宜、课堂讲什么怎么讲问题、名著阅读怎样解决阅读量大记忆理解要求高和时间紧迫的矛盾、文言阅读怎样尽快做到扩大知识面和如何积累提高文言素养等等,这一切在许多师生心中都很茫然,因而也就很难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

三、自身定位和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

就各学校之间的情况看,并非语文教学水平高的学校,附加题这一部分就必然好,教学水平低的学校这一部分就必然差。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大家都是白纸一张的前提下,谁动手早、谁抓得实,谁就占了先机;其二,最难预料的还是名著阅读,从“县中模式”的学校看(城市中学可能情况不一样),重点中学未必有优势,甚至会不如非重点中学。其原因,估计重点中学同学从小学到中学,更多精力花在死啃数理化等学科上,相对于非重点中学,看这些“闲书”的时间要少得多,老师对他们看“闲书”的干涉也多得多。因此一旦选择文科,“县中模式”重点学校同学就会显出先天性弱势,即使分科时同时起步,也会因基础、习惯、兴趣等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劣势。所以每个学校必须根据自己实际水平准确定位,在保证时间的前提下,营造出有利于文科考生能力提高的教学氛围。

四、学生基础和考试要求的差距

目前江苏省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规定的语文附加题考查内容有三块: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欣赏。如上所述,这三个板块中,除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之外,其余内容都是新增考点,在高考考什么,中学教什么的大背景之下,那几个新增考点尚未来得及纳入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范围(因为列入考纲才第二年),所以學生基础基本是空白一片。这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名著阅读。据对江苏09届考生的统计,刚进入高三,全部通读完江苏《考纲》规定阅读的十大名著的同学人数几乎为零,读过而能说出梗概者也十分寥寥,凭这样的知识起点,怎能应对知能要求那么高的高考?再看高考《考纲》要求,“要求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从近两年的试卷看,每次考试均涉及十大名著中的七篇,从情节到形象到艺术手法均有涉及,试题既有宏观的考查,比如作品的主题概括、某一章回主要内容的概括,又有微观的检测,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某一次行军路上突然想到了哪一个谋士,等等。考生必须做到对这些名著内容烂熟于心,才能勉强应对,而十大名著煌煌几百万字,通读一遍尚且不易,又何谈将内容烂熟于心!而即便学生对其内容烂熟于心有时也未必奏效,比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概括,如果不是学习相关评析鉴赏文章,即使对其内容再熟,也很难答到试题答案中的那三点内容。平心而论,这样的考查的确难为了应试教育模式下走出来的文科考生,他们的知识基础离高考考查要求的距离实在太远了!

五、教师素质和高考要求的差距

语文附加题的考查对任教文科的语文老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厚实的文言功底,具有广博的文史哲知识面,必须精熟掌握十大名著的内容和特色,必须具备较强的材料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目前许多老师离这些要求相距甚远。据了解,不少文科语文老师对十大名著的了解也只是多年前读大学时的那点积累,或是影视剧中获得的一些零碎的片段,都还没来得及或不曾有意识去通读原著,更谈不上对情节的精熟和有深度的研究,因此讲课时只是从参考书上现贩现卖。俗话说,给学生一滴水,教者必须准备一桶水,教师在自身知能积累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上阵,难免手忙脚乱或力不从心,这样教与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以上所述为江苏附加题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强化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无论师生都必须充分认识语文附加题提升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破除无足轻重的麻痹思想和期望一蹴而就的投机思想,充分做好反复抓、抓反复,持之以恒,稳步前进的思想准备;学校必须开足课时,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尤其是针对实际涉及知识点面广量大的特点,我觉得每周至少应开设2课时,并给足课外阅读记忆和练习消化的时间。从实际操作看,每一名著,学生除通读外,用于精读消化的时间应不少于5课时,篇幅较长的不少于10课时。同时学校必须着力营造有利于文科考生能力提高的文化氛围,在开设阅览课、举办讲座、举办读书竞赛等方面做足文章。

二、加强教学安排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高中阶段尤其是进入高三,必须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并且独立于前160分之外的教学计划。必须定时间,定内容,保落实,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挤占。具体安排上,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文本阅读因其关键在于能力的提升,所以应作为长线工程,常抓不懈,以练习为主,知识讲解为辅,逐周进行;名著阅读应体现阶段性,可采用通读全文、写故事梗概—重点阅读、写读书笔记—试题操练、消化记忆形式,这样的步骤安排,可和前160分的复习轮次同步。进入高三第一学期为通读全文阶段(这里还应包括高一高二阶段的阅读),第二学期一模前为重点阅读阶段,一模后为练习消化阶段。

严格按《考纲》要求教学,把要求逐一落到实处。这里涉及考纲和考卷的关系。我们认为,必须研究高考已考试题,但不能紧跟其后亦步亦趋,对高考题必须是若即若离,而对《考纲》则应不离不弃,紧盯不放。我们研究高考试题,不仅要明确已考题型,更要善于推断将考哪些题型,未雨绸缪,才能从容应对高考内容和形式不断的“变脸”。

三、根据不同知识点知能要求和复习难点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语文附加题三部分内容中,名著阅读由于其面广量大,记忆内容多而杂,从而成为复习重点和难点。在此情况下,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考什么和怎么考。

要研究名著命题的拟题角度和形式,了解这种题型的规律和特点。分析考纲样题和近两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文学名著题多从考查考生对具体名著的形象、情节、特色、阅读感受等角度设题。每份试卷涉及的名著均为7部,其中客观题涉及考查5部,主观题涉及2部。主要考查对名著的熟悉程度,涉及面比较广,可宏观也可微观,除了对基本事实的准确了解外,还有一些常识或已有定论的判断也在考查之列,比如,哈姆雷特的名言,圣地亚哥的名言。试题不出现文本,意味着考查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或者说要求我们必须对文本相当熟悉,这里面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偏多,所以必须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包括一些经典情节和细节。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初见”、“诉肺腑”、“赠帕”、“葬花”、“焚诗稿”、“刘姥姥进大观园”、“抄检大观园”、“晴雯补裘”等等。

其次必须特别注意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这里必须强调几点:

1.必须注意分清主次、深浅适度。名著复习面广量大,近年考题既有细节又有整个章回内容的考查,使得不少学生甚至老師感到名著复习无从着手,而不得不采取大海捞针式复习方式,其实,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耗时多,见效慢,在时间紧迫的情势下很难奏效。我们必须通过对考纲和试题的认真分析理出考查的重点,从而确定复习的主攻方向。从《考试大纲》以及近两年高考题看,考查重点以情节、人物、主题的概括为主,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为辅(09高考选择题五个选择肢分别涉及人物形象、情节和人物、戏剧冲突类型、人物动作和性格、小说题材主题和特点),因此平时复习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积累:(1)名著中最能体现重要人物性格的主要情节;(2)名著中最能体现作品思想意义的情节;(3)名著中最能体现艺术特色的章节;(4)名著中对全书思想内容的展开最具意义的章节。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深浅适度问题。这里涉及细节的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章回内容的概括三个问题。细节要重视,但必须是典型的,不能什么都抓,太偏太怪的、无关紧要的,应坚决摒弃,比如,08江苏高考名著选择题C选项“《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作为错项,问题出在曹操所哭的谋士不是荀彧而是郭嘉,这里考得很细,但有其道理,一来曹操败走华容道是《三国演义》中重要情节,二来这里的“大哭”与前文的“大笑”均是体现曹操性格的重要细节,因此这里考的是典型细节,命题涉及很正常,像这一类细节正是我们复习的着力点,而诸如《红楼梦》中何人居何处、贾宝玉小厮和惜春的大丫头叫什么、两次诗社的社长是谁等等,则缺乏典型性,也因数量太多,可以不抓。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能忽视,但也要注意钻研的“度”,不能搞大而空的写法分析。《考试说明》样题告诉我们,高考试题命制既要控制题目难度,也应有利于评卷,因此命题应该会有明确的答题指向,一般设题角度较小,不需要详细分析阐述,重在基本内容的列举,因此平时复习不必钻得太深,对作品思想艺术的分析点到即止,不必深究。有复习资料有这样的命题:“《红楼梦》和《水浒传》对女性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红楼梦》的反传统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既超出考纲范围,又大而无当,我们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做这样的无用功上。2009年考到对《红楼梦》第二回内容的概括,该题考倒众多考生,也令老师们无所适从,这样的考法是否意味着学生们对名著各个章回的内容都要能概括?我们认为不必,它也不可能。研究原著不难发现,该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把贾府的重要人物都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是一个总括式的章节,属于《红楼梦》序幕的一部分,实际上概括了曹雪芹在全书八十回篇幅中关于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可见,这一回有全书总纲的性质,在全书中地位重要,因此命题者才将其纳入考查范围。因此我们复习中对内容的概括,只要抓住重点章节就行,不必面面俱到,贪多求足。

2.要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对名著内容的把握。名著复习的基本原则是网要织大点,网眼要织密点,撒网范围要广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强调看原著,自己获取的食物总被别人消化好喂给自己的要营养丰富。若时间较紧,则教师应多动脑筋,以最佳方式“授人以鱼”,篇幅较长的通过搞讲座、编讲义、看电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主要内容,同时带领学生赏读其中精彩段落。针对部分同学对原著印象模糊、记忆效果差等实际情况,要强化归纳和记忆,要求每读完一个章节就用自己语言自行概括梗概,并适时回顾复习,通过滚绣球方式加深记忆;另外背诵已做试题也不失为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读讲义,练题目,记答案,配套结合。

3.提高名著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名著复习课要讲练记结合,不能以练代讲,光练不讲;考虑到目前课时紧张的实际情况,课堂可着重评讲试题,分析解题套路和规范,课外着重记忆试题内容和作品梗概。关于答题思路的指导一定要到位,许多同学掌握了相关内容却得不到应有的分数,症结就在于答题的不规范。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例如,若是形象分析,则应涉及人物的身份定位、个性特征、思想状态、典型意义等;若是情节概括则应涉及起因、开端、发展、结局等;若是章节内容概括,则应注意多角度分条作答等等。

4.提高复习的计划性。提高名著阅读题的分数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一个过程,复习要有计划有步骤,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基础年级抓起,必须强调长时间的阅读积累,临阵抱佛脚肯定不能奏效。

在附加题三大板块中,另一得分难点是文言文阅读。附加题文言文阅读重点是断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断句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有部分学生以为断句就是句中停顿,因此不少学生将主语后加上斜线,显然,他们将断句和句中停顿搞混了。其实,断句就是标点,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至于胡乱停顿了。另外,断句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因此,复习中固然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的点断方法,比如辨虚词,抓结构,明句式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引导学生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根据上下文进行点断,最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应乱断,可暂时搁置,继续研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一错再错。平时训练应要求学生多读多感悟,不断增强语感。同时将断句与对文句的理解和翻译训练相结合,一举三得。另外要补充足量的文化文学常识,以应对问答题中相关考查。

四、提高文科语文老师的基本素质

名著阅读的考查对教授文科的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熟知内容,还要对作品思想艺术等方面有深入钻研。学校选用文科老师要重视其文学素质,而且一旦确定,人员要基本固定,不要随意更换;学校要注意培养和引导,通过培训和考核等形式,加强教师基本功过关;对规定的十大名著,教师必须通读乃至精读,在熟悉情节的基础上,对作品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求深入的把握,以适应教学需要。

五、注意教材版本和复习资料的选择

09附加题名著阅读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题中关于《雷雨》的戏剧冲突的中心问题,一是简答题中《红楼梦》第二回中心内容概括问题。第一个问题虽说目前仍有争议,但命题沿用了江苏某高考阅卷专家主编的资料说法,即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为中心,而许多考生采用别的资料说法(有资料认为冲突中心是周朴园和鲁大海或者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这也是原先包括人教版教材在内通行的说法)因而失分;第二个问题关于《红楼梦》第二回主要内容,高考答案归纳为三点,遍查网上相关分析,都很难见到这样的概括,但在苏教版选修教材《红楼梦选读》中相关课文的教参上却赫然可见,上列三点内容和高考题答案分毫不差!由此可见,教材以及复习资料的选用大有讲究。在目前高考附加题这一新生事物刚刚出现,尚无成熟的权威教材的情势之下,选用那些有江苏特色的相对权威的人物和机构编写的教材,是明智之举。

作者简介:陈亚飞,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备课组长。

猜你喜欢

应对措施存在问题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输变电设备运行及安全防范措施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浅析“营改增”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变化及应对措施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