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高考刍议

2009-01-27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高考新课标

雷 泽

【摘 要】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高考中的体现越来越重。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文学、文化入手,以专题活动为载体,在过程中体验、发现、探究,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从而担负起语文应该承担的历史和时代使命。

【关键词】新课标 综合性学习 高考

一、综合性学习是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新时代发展需要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促使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实践证明: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只有那些综合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在高中这个重要阶段,必须全面学习各科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高考中的体现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围绕着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设计,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拓展。设计这样的专题活动,意在引导学生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2004年开始全国已经有很多省市高考命题开始关注综合性学习,并从中命题了。自主命题省市更是从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命制出了许多套独创新颖且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好题,这些题目彰显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突出了对综合性语文素养的考查。

下面笔者就从阅读和作文两方面来加以分析和探讨:

从2007年宁夏、海南的全国新课标卷和山东、广东自主命制的新课标卷来看,试卷在整体上呈现出题量减少,客观题减少,主观题增加,选做题和探究题初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加重的现象。而2008年上述三套试卷基本与2007年一致。2008年江苏的首次新课程高考,在继承前者基础上,首创加试40分附加题,由选考历史考生解答。新课标卷的阅读更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和特点。如对论述(说明)文本、文学文本、实用文本的考查就体现了新课标文本分类的特点,三类文本试题设计既有认读理解题,又有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探究题。此外,这套试卷体现了对考点考查综合性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在文段、语境中把词句理解与修辞、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结合考查,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题最有创意,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解读和发掘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其人文精神,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性解读;试卷答案具有多元思维适度开放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充分体现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精神,有较强的选拔功能。更重要的是,这套试卷引导我们应鼓励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能力、探究意识能力、探究能力,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的命制有不少直接从语文课文中选材的。当2003年全国卷出现“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的关系型话题作文时,不少人难以接受。其实高三语文课本中有多篇此类型的课文。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数学与文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语言与文学》等。如果这些课文我们都认真学习过,又怎会如此惊讶!很多学校高三课堂教学没上这些课文才是问题的关键。2006年浙江卷“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的话题作文直接从第五册课文《人是什么》中的名言来选材,2006年福建卷从创新思维课上的三个热门话题选做,“戈多已经来了”,更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其灵感也来自第五册课文《等待戈多》。从大量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也可发现,很多素材和思想的创作灵感均来自课文。

再如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选择一个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或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为话题作文。此题一出,有人反对,有人叫好。反对是因为应试教育者面对此题不知所措。叫好者则认为这才叫语文素质教育考试,天下哪有一本书都不读的人就想学好、考好语文的道理?如果我们去查阅一下新课标就会发现,要求学生选修的“小说与戏剧”中要求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经典名著),“新聞与传记”中也要求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该题正是新课标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再将它与教材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加以研究可以发现,如果这些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我们都认真的按要求做了,又有何难呢?孔子,初高中我们学了不少与他相关的篇章,教材还在第五册专门安排了“感受儒家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苏轼,我们学过他的诗词文赋,教材还在“山水与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中对他作了研究。鲁迅,是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最多的现代作家,第五册《阿Q正传》后附有《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课标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我说鲁迅”。至于霍金,第六册选了霍金的《宇宙的未来》,教材还在综合性学习“到图书馆去”中设计了一项“拜访霍金”的专题活动,并附写了一篇霍金小传。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而且设计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的综合性学习专题,在“感受小说魅力”的综合性学习中专门设计了一项“从古今中外作品中选择几个典型妇女的形象进行研究”的活动。这道作文题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色,即语文学科应具有文学性、人文性、时代性、选择性。这道作文题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特别是与语文新课标的综合性学习做到了很好衔接,它是对语文学习的本质回归。高考就是要让爱读书、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从中脱颖而出。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处于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关于诗歌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教材分别安排在诗歌单元后的第一册“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和第三册“解意象 品诗歌”的活动。可以说,有生活处就有诗歌。而且在各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中都有诗歌的身影。如第二册的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中,就要求选一首诗来就其主题和不同见解的同学展开讨论、探究。诗歌是最能体现其人文性、综合性和最能彰显语文特色的。这也就难怪教材编写者重视,命制高考作文试题者如此青睐从诗歌和与诗歌相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发现、挖掘这座宝藏了。而且很多省市作文时文体自选,这让有诗歌写作特长的同学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不少作文题直接以诗句作为切入口或载体来命制。如2005年浙江卷以“唐诗‘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材料,要求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2007年北京卷以唐诗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诗意的多样性解读体会来作文,透露出恬淡平静的诗意境界,令人耳目一新。2008年湖南卷要求考生根据“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等等。诗歌是反映生活的艺术,诗歌中有生活的影子,生活处处有诗歌。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诗歌,在诗歌中理解生活,有利于弘扬诗歌文化,汲取诗歌所承载的真、善、美的内容和高妙的艺术精华,是当代中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精神营养。命题人将之作为高考的载体,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人类发展的高级形式的成果。我们要继承、弘扬、光大人类辉煌的文化,就必须反思、借鉴、完善、发展现有的人类文化成果。文化修养是一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每册都专门安排了一个关于文化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历年高考试卷对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专题考查都有所体现。浙江和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更是始终高举人文大旗,体现了其文化大省的特点。如2004年浙江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作文,强调了文化这个软实力。2006年浙江卷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材料话题作文,更体现了一个旅游大省的思考。从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的命题作文和2008年浙江卷“触摸城市/感受乡村”为题目的作文中看到“民居文化”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的影子。从2004年江苏卷的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话题作文和2008年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的作文中,我们发现“山水与文化”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蕴涵的精神。当然在高考其他试题中涉及到古今中外文化现象就更是举不胜举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语言组成的,我们一生都在用语言进行思考、交流、沟通。对人类来讲,语言就象空气一样重要。没有语言也就没有语文。关注母语就是关注世界。这自然会引起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重视。2004年广东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考生都有话可说。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外投资者和各地打工者齐聚的广东,说好普通话、掌握外语,才能满足改革开放的需要,更好地与世界沟通。这也许是命题者的初衷之一吧。2007年江西卷是关于语文的个人感慨:“(1)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体现了命题的选择性和立意的多样性。无论是否热爱语文,考生都有生活基础,都会对自己多年语文学习的成败做出梳理、反思和再认识,有感而发,真情表白作文。而2007年湖北卷站在时代与民族的高度,选取了关于“母语”材料的作文题,引导人们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关注母语本身,关注母语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我们去思考、探究和发现母语。而第六册教材中“缤纷多彩的语言世界”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借助调查方言报告或社会上各种语言文字不规范现象,辩论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用毛笔撰写对联等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題者旨在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的热爱。从而使学生自觉维护和发扬汉语言的优良传统。

三、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高考试题命制,大胆地从综合性学习中去选材和寻找灵感,这对我们大力开展和施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坚定了信心。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语文学习的活头源水。但作为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足鼎立的综合性学习却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展。师生都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课文分析和学习上,追求标准答案,课外时间也多用在与课本配套练习和标准化测试上。重课内,轻课外,未做好课内与课外的拓展和延伸,以致语文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笔者以为老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沟通课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水平和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还存在将外延无限扩大的误区,如将环保、经济、科技等纳入其中,使语文不能承受之重。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是主要涉及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语文”学习,其他学科尽管有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但语文因其更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而更显其地位的重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发点、着眼点和归结点都应是“语文”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目前还存在老师知识结构陈旧,观念落后,指导乏力、师生没有全程参与等问题,这些现象的教学结果可想而知。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如果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问题意识,缺乏探究发现的过程,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就只能是一句空谈。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在发现和探究过程中体验、感悟。这样才能促使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反思、探索,要转变教育观念,无条件的接纳学生、关注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困难和机遇、对手和冲突、选择和权利中,允许他们犯错、迷惘,允许他们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教师还应转变观念和评价方式,多肯定、多鼓励、多赞许,用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总之,教师应以人为本,多元成材,结合情感、态度、方法、创新等进行综合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全面评价。从而使学生乐于参加,积极探索,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和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新课标精神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它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注重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使学生对习以为常的语言、文学、文化现象有了切身的体验、研究和探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和认识,最终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雷泽,四川省金堂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综合性学习高考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