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地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2009-01-27刘振中刘俊浩

天津农业科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新疆

刘振中 刘俊浩

摘要:基于新疆经济的发展与该地区制度变迁密不可分这一假设,设计并实现对制度变迁的量化,定量估算了新疆地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验证了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比较,指出西向开放的大背景下新疆地区要促进经济发展所要进行的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新疆;制度变迁;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5.014

Impact Study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on Economic Growth in Xinjiang Region

LIU Zhen-zhong,LIU Jun-hao

(Economics and Trade Institut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region are inseparable, the quantification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wer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and the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Xinjiang region was estimated quantitative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as also verified. Finally,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focus and the difficult of system reforming which 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of Xinjiang in the background of opening to the west were point out.

Key words:Xinjiang; institutional changes; economic growth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位于中国西部边陲的新疆由闭塞落后的省区已发展成为中国向西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的地区,与中西南亚及俄罗斯各国的经贸往来频繁而活跃。近年来,新疆在着力推进“内引外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向西开放战略,鼓励全国企业依托新疆地缘优势,发展面向周边国家的外向型产业,新疆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显然,制度的创新和变迁是其取得成就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笔者就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新疆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情况、影响程度及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1新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

在经济史学上,西方一般把产业革命的兴起主要归结于技术的发明创造。无疑,没有技术突破,就不会有产业革命。但诺斯认为,社会突变中罕见的产业革命是过去一些事件累积的结果。他指出,正是16世纪私有产权制度在英国确立为交换的顺利进行准备了制度条件,才会促进了市场效率的提高,进而扩大了市场规模,导致了更高的专业化与劳动分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是生产力的张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的人运用社会革命的手段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替,构建了具有马克思主义正统分析性质的制度变迁理论的一般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可以认识到,生产力的张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导致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生产关系也因能得到充分的调整而促进生产力的飞跃。现状表明,新疆地区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制度的创新与变迁。

1.1新疆地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表现

近年来,在寻求向西开放的进程中,新疆正逐渐依靠众多的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在这期间,新疆外贸额从10亿美元增至50亿美元用了10年;从50亿美元增至100亿美元用了3年。伴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0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503元,比上年增长4.9%,比1978年增长22.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245元,比上年增长3.1%,比1978年增长17.8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980年的5.42 m2和7.8 m2提高到2004年的18.82 m2和19.1 m2。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3 494亿元,比1978年增长16倍;全口径财政收入64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1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0 300多元,农牧民纯收入3 180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1倍和26倍。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16 860元,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 200多美元。新疆地区经济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与制度的创新和变迁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投资环境明显改善。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 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社会投资累计达到7 854.9亿元,年均增长19.7%。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如塔里木农业灌溉和环保一期工程、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北疆铁路、南疆铁路及其西延工程、兰新铁路复线、沙漠公路、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南北疆光缆等。目前,新疆铁路营业里程已达2 998.5 km,铁路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公路通车里程8.65万km(含兵团),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7条国道为主骨架,东联甘肃、青海,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南通西藏,并与境内68条省道相连接,境内地市相通、县乡相连的公路交通运输网。全疆现有民用机场12个,航线92条,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连接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11个国外城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已达11.18万km。到2004年底,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6.6%,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5.3%,互联网用户78.1万人。

(2)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目前,已有国家批准的开放市、县70个,开放一类口岸17个,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加工贸易区和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56.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比1978年增长了244倍,年均增长24.6%,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为哈萨克斯坦、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自1978年起,外商直接投资累计5.8亿美元。自1992年起已成功举办13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

(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2004年新疆私营企业发展到4.3万户,从业人员57.25万人,注册资金643.2亿元;个体工商户46.7万户,从业人员74.2万人,注册资金86.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生产总值约占全区的21.8%,对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1.2假设的提出:制度变迁对新疆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贡献

通过上述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不断变更,经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辉煌。但是新疆地区地域偏远,开发时间比较晚,跟内地相比,经济体制相对落后,加之制度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笔者提出假设,制度变迁对新疆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贡献,但制度未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全部贡献,换言之,制度对经济的增长存在的潜在作用较大。

2制度变迁对新疆地区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2.1影响经济增长的制度指标化

参考金玉国(2001)的研究成果引入4个制度变量分别对制度变迁的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非国有化率(FGYH),反映经济成分多元化的程度。转型时期产权制度多元化在宏观层面上主要表现为经济成分的非国有化。由于经济成分的非国有化改革集中体现在工业领域,因此非国有化率可以用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的产总值代表。公式如下:FGYH=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总产值。

(2)市场化程度(SCH),用来反映资源配置经济决策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我国衡量市场化程度的方法有十余种,笔者借用金玉国所使用的“市场化程度”指标公式。因为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及其变化特征可以从生产要素(资金、劳动力、技术水平等)配置的市场化和经济参数(价格、汇率、利率等)决定的市场化反映出来,所以市场化指数是上述两个方面按其重要性不同加权合成的一个指数,即SCH=生产要素市场化指数×0.6+经济参数市场化指数×0.4。式中“生产要素市场化指数”用投资的市场化代表,它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其他投资”3项指标的比重,因为这3项投资的规模基本是由市场决定、投资者自主决策的,其比重大小大致可以反映投资领域的市场化程度,“经济参照市场化指数”用价格的市场化代表,它是所有商品价格中不是由国家定价的比重。

(3)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CZSR),即CZSR=国家财政收入/当年GDP。这一指标主要反映经济利益分配中国家分配份额的大小。其中国家财政收入不包括债务收入。

(4)对外开放程度(DWKF),人们习惯上用出口依赖度(出口额/ GDP)来反映经济外向型的程度。很明显,出口并不是对外开放的惟一内容,所以笔者采用包括国际贸易、利用外资两方面内容的对外开放指数(即这3方面指标占GDP比重的加权平均数)来代表对外开放的程度。公式如下:

DWKF =进出口总值/ GDP×0.55+利用外资总额/ GDP×0.45

一般情况下,对外开放指数还应包括对外负债、对外投资两方面内容(即这两方面指标占GDP比重的加权平均数)才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对外开放的程度。但依据新疆地区的现实状况,笔者忽略此方面内容。新疆地区1978—2007年以上各指标的情况如表1所示。

2.2数据选取及模型设计

利用SPSS软件对制度变迁进行量化测度和主成分分析,并据此得到各制度变量加权处理公式:

I=0.52 FGYH+0.28 SCH+0.15 CZSR+0.05 DWKF(1)

计算结果如表2。从而,我们可以得到1978—2007年制度因素的数据。从表1可以查出1978—2007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GDP,令Y=GDP,劳动要素存量L,资本存量K。本研究采用道各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回归模型,对道各拉斯生产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LnY=LnA+aLnK+bLnL+cLnI+ε(2)

这就是我们首先要估计的基本方程。但是用最小二乘法对该式进行估计后,我们发现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另外还存在自相关问题),这样建立起来的回归模型稳定性较差。因此,我们采用产出和资本的密集形式(即y=Y/L,k=K/L)重新构造生产函数:

lny=lnA+alnk+blnI+ε(3)

用eviews5.0对(3)式进行估计(采用了一阶滞后法消除自相关的影响),各项统计指标和数据都很好(表3),说明此回归对生产函数拟合的较好。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lny=1.08+0.14lnI+0.87lnk+0.76AR

3新疆地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力分析

3.1新疆地区与上海地区及全国地区的比较

从软件显示结果来看,各项统计指标都非常良好,说明此回归对生产函数拟合得非常好。傅晓霞(2002)用相似方法做出制度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是lny=-3.78+0.49lnk+0.96lnI+0.77AR,而林超(2007)同样也用此方法做出上海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是:lny=-20.87+0.57lnk+4.03lnI+0.36AR。从研究结果来看,上海地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新疆地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结果与现实状况是一致的,因为上海地区一直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新的改革策略和方针政策都是由上海地区率先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新的政策措施为上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上海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制度变迁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相比较而言,新疆地区深处内陆,各项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贫乏,开发时间比较晚,尽管实证分析的结果告诉我们,新疆地区制度变迁确实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但一方面由于东部地区改革成果的推广进度比较缓慢,制度本身也存在滞后性;另一方面,新疆地区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并没有到达能使生产关系处于比较宽松活跃的状态的程度。但在某种程度上讲,新疆地区的制度变迁对促进经济发展将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并且此结论正好与前面的假设条件相吻合。

3.2新疆地区制度变迁指标的重点难点及制度变迁的方向分析

金玮(2007)对西部6省制度变量与GDP增长的边际影响率作了比较清晰的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化、产权多元化、对外开放和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对中国西北部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前三者对经济的增长存在正向相关,而在利益分配格局中财政收入的比重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依照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分析新疆地区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力,如表4,通过对各项制度变量与GDP的一元一次回归,即通过制度变量变化1%引起经济增长量的百分比。我们发现,新疆地区各项制度变量对经济发展的边际影响力大体与整个西北地区的基本情况吻合,但仍有较多值得关注的结论,具体表现在:

(1)新疆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之西北5省的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影响力明显高于其他变量,以此看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就制度变量而言,新疆地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给经济的增长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制度变迁上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一项制度变量将是该地区以后发展中制度变迁权衡中考虑的重点。因此,取消地方关卡,健全市场化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各种有效机制将会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2)就对外开放而言,在整个西北地区都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交通信息相对落后,但随着新疆在着力推进“内引外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向西开放战略,鼓励全国企业依托新疆地缘优势,发展面向周边国家的外向型产业的带动下,新疆地区逐渐走在了我国西向开放的最前沿。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制度变量中不可或缺的对外开放因素将会极大地推进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该地区对外开放基础薄弱,西向开放困难重重,故而这也将是制度变迁中的难点。

(3)非国有化程度是一个地区产权明晰和产权多元化的象征,从新疆统计年鉴可以查出,1987—2007年之间,非国有工业产值的比重急剧上升,甚至赶上了国有工业产值。其中,国有工业产值虽然成稳健上涨趋势,集体工业产值总体有所降低,但是,其他工业产值的急剧增加使得非国有化程度显著提高,这将成为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持续进行的关键环节。

(4)该地区的财政收入变量(即财政收入所占GDP比重)同整个西北地区一样,都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但可以发现,公共财政的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空间也是相当大的。

参考文献:

[1] Vladimir Benacek, Jan A Visek. Determining factors of trade specialization and growth of a small economy in transition: Impacts of the EU opening-up on czech exports and imports[R]. Laxenburg, Austri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Schlossplatz,2003.

[2]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2):24-28.

[3] 傅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2( 4):70-75.

[4] 林超.制度变迁对上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7(2):44-46.

[5] 刘文革,刘婷婷.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评析[J].学术交流,2007(3):63-67.

[6] 金玮.西北部地区宏观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4):16-21.

[7] 吴志峰.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33-37.

[8] 张福军.关于国内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的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05-108.

[9]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0] 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3(12):49.

猜你喜欢

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新疆
我国土地储备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重构研究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