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温通汤治疗痛经102例
2009-01-25丁鑫
丁 鑫
关键词:痛经;温通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79--01
笔者采用自拟温通汤治疗痛经10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02例均为2007~2008年本院妇科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2岁,最大3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所制定的标准。临床特点为:(1)青春期少女,多在初潮后6~12月发病;(2)疼痛为小腹冷痛,喜温喜按,月经色暗有血块,苔多白腻,脉沉紧;(3)疼痛多从月经来潮后或来潮前12h开始,行经第1天疼痛最剧烈,疼痛程度不一,持续2~3日;(4)有痛经病史;(5)B超或妇科检查可排除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
采用自拟温通汤治疗,处方:赤芍20g,五灵脂20g,小茴香15g,干姜5g,延胡索15g,肉桂10g,蒲黄20g,丹皮15g,败酱草20g,香附15g,当归25g,川芎15g。用自动煎药机煎药并包装,每剂药装3包,每包150mL,每次1包加热后口服,每日服2次。于月经前4天开始服用,连用7天,重复3个月经周期。
3治疗结果
102例患者中,痊愈(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46例;好转(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消失或减轻,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29例,有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18例;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9例,总有效率为91.18%
4典型病例
患者,女,18岁,于2007年12月11日初诊。每次来月经时小腹及腰骶疼痛难忍,服止痛药或肌肉注射止痛药效果不明显。症见:经前2天始觉腹胀痛,经期前2天量少,色暗,有血块,之后量稍多,始终伴腹痛,按之痛甚,得热痛稍减,畏寒便溏,舌暗红苔白,脉沉紧。每次经前4天及经期前3天予温通汤治疗。每次1包加热口服,每日服2次。平素服用金匮肾气丸,忌食寒凉。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未再发生,大便尚可,舌脉象正常。
5体会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疼痛晕厥者,称之为“痛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妇科疾病。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本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有虚和实之分,正如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但绝大多数为实证,因妇女以血为本,血贵流通,一旦凝滞不行,则成为痛经的重要致病因素。“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是痛经的重要病理机制。无论是六淫内侵,还是脏腑功能失调,只要导致气血运行失调,冲任、胞脉瘀阻则引起痛经。痛经病人盆腔血循环量减少,血管阻力增高,两侧血流量供应不等,使用活血药物治疗后具有显著改变,进一步说明瘀血是痛经的主要病理机制。瘀血一旦形成,又成为该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致使该病逐渐加重而难愈。温通汤适用于寒凝血瘀及气滞血瘀之痛经。重在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方中以赤芍、五灵脂、小茴香为君药,重在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止痛;香附、当归、川芎能理气散结,活血补血为臣药,佐以干姜、元胡、肉桂、蒲黄、丹皮、败酱草清热解毒、养阴润燥,故邪去正安,气机调和,血脉通畅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