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析
2009-01-22王福显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开始日益受到重视,但也存在动机缺失、机制欠佳、引领不力、操作失范和功利浮躁等突出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廓清认识,准确定位农村中小学教科研;二是要长效投入,优化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环境;三是要健全机制,实现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管理科学化;四是要强化引领,推进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深入开展;五是要注重转化,带动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持续开展;六是要稳健“师源”,提升高校师范生教科研素能。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归因;对策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农村的大力推进,“科研兴校(教)”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农村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但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科研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甚至还阻碍了新课改在农村的顺利推进。基于此,本课题组以山东省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作为研究对象,历时2年综合运用调查、访谈、文献等多种方式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全市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主要表现为:
1、教育科研工作开始受到重视,教科研意识有所增强
调研发现,科研兴教思想正逐渐深入人心,“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科研兴教(校),科研先导”等观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认同,教育科研正日益成为教育部门领导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较以前重视了教科研工作,每学期都专门召开教科研工作会,对全县(区)中小学教科研工作提出要求并布置任务。有些县(区)的乡、校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各教育报刊有关文章,或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加市、县(区)论文评选。有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并强烈要求县(区)教科所的老师到学校给予指导。
2、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仍制约着教科研的突破与进展
(1)意识淡薄,动机缺失。不少农村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尽管口头上也讲“科研兴校(教)”,但内心仍持怀疑态度,认为搞教育科研只是“装门面”、赶时髦,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与中小学教师无关,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教科研实属得不偿失之举。调查显示:76.53%的农村中小学领导和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不重要”,23.47%的人认为“重要”;有8.62%的教师独立或同他人合作研究,26.73%的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62.65%的教师表示自己尚未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一些领导和教师甚至产生了心理阻抗而排斥教科研:一是对教育科研不闻不问,不予置信,消极回避;二是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被动顺应,消极进行教科研,其做法往往与教科研的目标和要求相去甚远:三是逆反心理,经常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2)资源缺失,机制欠佳。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许多中小学进行教科研所需的各种条件性资源非常短缺,如资金投入少,教科研经费短缺:教学任务重,教科研时间难以保证;图书短缺,资料收集积累困难,等等。座谈中不少教师反映教学任务重,很少有时间来读书学习,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育科研,特别是在那些要求学生作业全批全改的中小学教师更是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题研究。调查显示,有高达57.14%的教师认为目前教师在教育科研资料的搜集上存在着一定或相当大的难度。而且,在广大农村地区,教学仍是根深蒂固的一统天下的硬任务而教科研只是软任务,很多中小学又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仅如此,受应试教育“惟升学率是举”的影响,教育部门极少把教科研工作纳入考评体系来评价学校,农村中小学不健全、不完善的教科研机制又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管理,以致不少学校教科研氛围不浓,学校教科研机构和活动大多流于形式。调查表明:有17.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教育科研“机制健全,对教师激励力度大”;30.61%的教师认为“机制健全但落实不足,激励力度一般”;35.71%的教师认为“机制不健全,激励力度小”;还有16.33%的教师认为“机制不健全,没有激励力度”。
(3)引领不够,操作失范。目前,农村县、乡教科研机构人员不足,年龄偏大,对教科研工作认识肤浅,缺乏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和引领农村中小学教科研,造成教科研操作失范:一是选题偏重理论性,把教科研等同于纯理论研究,导致教学与科研“两张皮”。除此之外,选题还存在缺少论证,题目大、内容空、价值低等问题。调查显示有30%的教师的选题太大,研究时力不从心。二是教科研方法落后单一,主要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来进行研究,而很少采用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研究方法的落后使得大多数教师的研究难以有较大的突破和进展。不仅如此,研究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性太大,缺乏计划连续性和系统完整性的问题。调查显示,只有16%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能够按照计划进行,大多数教师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否按计划进行持悲观和怀疑的态度。三是研究只是停留在事实层面而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缺乏普遍借鉴意义。四是整体协作性差,成员分工不明确,缺少有效合作。
(4)功利浮躁,内涵缺失。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功利思想严重,把教科研工作看作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以及学校生存和发展中的点缀,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课题,只图表面的热闹、场面、气氛、轰动与影响,忽视研究的过程与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而一些教师则为晋职评优和获取实惠进行教科研,以论文代科研,以文字代实效,以形式代实质,结果导致学校教科研“虚伪”严重。
不仅如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偏低,这就使得他们的教育科研活动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甚至根本无法进行。调查显示:有27.55%的教师认为自己可以独立进行课题研究;54.08%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但需要和别人合作进行研究并接受专家和其他优秀教师的帮助;18.37%的教师则认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低,不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内在条件。而且不少教师还存在着对专家过分依赖的现象,只有16 33%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全体教师”,12.24%的教师认为是“教育科研专业人员”,55.10%的教师认为是“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和教师组成的课题组”。专家与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无疑是最理想的形式,但在现实中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于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研究成果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调查发现:31.63%的教师表示自己从未
写过教育科研论文,23.47%的教师只是偶尔写教育科研论文。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归因
1、资源短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科研
由于政府对农村教育关注不够,投入不足,很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落后、不健全、不配套,办学条件极其简陋,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短缺,即使连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难以开展。布局调整后的许多农村中小学校舍紧张,班额大人数多,教师缺编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农村中小学教师多为民转公和代课教师,生活负担比较重。承载着社会、家庭太多希望和责任以及尚欠完善的教师聘任机制,“蜀道难”般的评职晋级等都带给农村中小学教师太多的心理压力。另外,农村学校功利思想严重,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家长观念守旧落后,生源较城市学生的综合素养差,缺少父母必要关爱和教育指导的“留守学生”越来越多等等,无疑都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恶化了其生存状态。这些诸多因素无形之中都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2、专业水平低束缚农村中小学教科研
农村中小学教师理论水平与教科研能力的低下,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的一个瓶颈,导致教科研难以有新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年龄结构失衡,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学科结构失衡,专业教师少,专业不对口、跨专业上岗的教师多,“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突出;学历结构失衡,教师第一学历普遍较低,多是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形式取得的后学历,正规师范类毕业教师少且多是民转公教师;职称结构失衡,中小学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寥寥无几而初级职称教师偏多:师资分布失衡,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而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却人满为患;农村中小学教师除学历提升培训之外几乎没参加过其他任何形式的业务培训学习,且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缺乏,培训条件和水平难以适应教师培训需要,继续教育实效性低。显然,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受到他们低水平专业的局限,教科研工作自然而然要受到影响和束缚。
3、引领指导乏力阻滞农村中小学教科研
目前全市各县(区)大都成立了教科所或教研室,有不少乡镇和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教科研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县(区)教科研部门与教学研究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范围等关系并没有理顺,也缺乏有效沟通,再加上领导重视不够及应试教育影响等原因,实际上这些教育科研部门的号召力和作用发挥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是形同虚设,对中小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引领指导自然不到位和乏力。即使有的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对农村中小学的教科研工作如何开展也作过一些指导,但指导实在是“高深”得难以理解,这也是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有些农村中小学校长也忽视了对学校教科研的引领,造成很多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条件不足、氛围不浓,甚至连校本教研都无从展开,从而致使学校教科研工作毫无起色。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策略思考
1、廓清认识,准确定位农村中小学教科研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村中小学领导充分认识以教科研为先导,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促进学校及其师生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真正树立教科研兴校(教)理念,彻底澄清和消除教科研无用论、教科研神秘论及教科研“短期效益”论等错误思想,科学定位教科研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源于实践,通过并高于实践,服务并指导实践,即教科研应以“应用研究”为主,立足活生生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着眼应用,贵在创新,提高学校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形成正确的教科研观念,把教科研当作锻造自我和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激发并提高其教科研动机和水平,加强教育科研的主动性、参与性,学会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去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进行行动研究。
2、长效投人,优化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法规和政策精神,建立经费长效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为教育科研提供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可以设立专项教科研基金,对需要经费的课题予以支持。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把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科研,增强教育科研的动力。要通过广泛宣传形成舆论,营造有利于学校教科研的良好氛围,如通过名师评选、授科研奖金和荣誉称号、支持并帮助教师著书立说等推出一批有突出成就的教科研骨干和名师,以点带面推动群众性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3、健全机制,实现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管理科学化
(1)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科研激励、管理、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把教科研纳入到对学校及其教师的评价过程之中,使中小学教科研活动能沿着正常有序的轨道前进。同时,各中小学也要制订、完备并认真落实一整套操作性强的教科研督导、检查、评估和激励机制,尤其是在教师晋职晋级、评优选模、表彰奖励等方面,要把教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以确保学校教科研工作有章可循,富有成效。
(2)建立健全教科研管理机构。针对农村中小学实际,在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内部设立教研室外,各乡镇教委和中小学也应分别建立教科室,配备足够教科研专职人员并定其责,进而形成县(区)、乡、校三级教科研网络,统筹协调,注重过程管理,强化指导,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为教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应注意协调好教育行政管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三部门的工作关系,以管理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指导管理及教学工作,形成三位一体的齐抓共管的教育科学研究机制。
(3)全程规范农村中小学教科研。一是选题要科学,应偏重应用研究,既不贪大求全、也不赶时髦、追“热点”,课题确定后还应进行深入论证。二是方案制定要详实可操作,应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操作步骤和实施举措,同时又要有一定弹性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且方案一旦制定要坚决执行,绝不能因在研究中遇到点困难就轻易放弃。三是方法选择要切实可行,除教科研常规方法外,目前行动研究法也已成为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科研最为适用的方法。四是课题研究活动要有记录,注意积累资料并及时整理资料以形成完备档案。五是要重视及时总结和转化研究成果。
4、强化引领,推进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深入开展
(1)县(区)教科研部门要深入到农村中小学作教育理论专题讲座,要为教师推广实用的教科研学习资料,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理论素质和教科研素质,同时还应广泛开展教科研课题设计、立项管理工作,不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辅导的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
(2)建立并完善城市学校、高等院校和优质资源学校支持农村学校的联谊制度,切实加强面向农村学校的助研、助训工作。一方面可聘请专家来校进行教科研专题辅导讲学,让教师有机会与专家学者对话;另一方面,也可加强同高校教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以求在与专家学者的对话与合作中得到有力指导和帮助。此外,尽可能组织教师走出去,到教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参观学习、观摩取经,以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3)要加强教育科研培训,通过举办专门的培训、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分期分批地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科研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身需要拥有一种学习、反思和创新的教科研精神,广泛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夯实自己的理论根基。要积极而有效地推进校本研究,使中小学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坚持以行动研究为主,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走“实践一反思一实践一总结”之路,并尽量采用贴近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提升理论层次和教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协同合作,可以通过教学研讨会、课题捆绑、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教科研共同体”,实现共同提高的“双赢”之局面。
(4)学校领导要身体力行地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成为教科研带头人,以“做中学”的行为参与策略,带动和强化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5、注重转化,带动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持续开展
课题成果的转化是农村中小学教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教科研普遍存在着重成果轻推广的现象,从而削弱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影响了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事实上,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使教师深刻认识与体验教科研的价值并增强可持续性教科研的内在动力,而且成果转化应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再研究的过程,既可以丰富原有成果和理论,又可以吸引更多教师的参与,发挥成果的辐射带动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在农村中小学,课题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直接应用,即将他人的教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i二是移植,即把某~(学科)领域的教科研成果移用到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三是发展,即在推广成果的过程中,对原课题进行再研究以深化和提升;四是渗透,即把成果中内蕴的教育理念等渗透到众多教师的整体工作之中,等等。当然,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和形式,则要因校因师制宜,使成果真正活化为学校工作实践的强大力量。
6、稳健“师源”,提升高校师范生教科研素能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师范生的教科研素能,取决于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中对“科研素质”的要求水平以及在具体“达标”过程中教育任务的完成水平。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高师院校,要尽快建立“职前、职后相融通”的现代大师范教育系统,尽早建立凸显“科研素质”规格的职前培养目标体系,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课程开发、学科建设、教学训练”等具体保障体系,以最终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富有生机活力的新陈代谢与农村教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福显,赵在民.中小学教科研现存问题及匡正[J].教师之友,2005(7).
[2]卞东华.当前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育,2002(8).
责任编辑:杨雪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