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模式: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2009-01-20李伟杰宋焱
李伟杰 宋 焱
[摘要]商业银行可通过代表处、办事处、分支行、代理行及附属行等不同的组织模式实现跨国经营,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分支行和附属行两大类。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可能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模式产生影响的四类因素,并应用全球最大的100家商业银行在东欧和拉美地区的业务数据,建立离散因变量模型,研究各类因素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模式选择是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组织模式;分支行;附属行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12-0073-07
一、引 言
(一)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模式
商业银行可通过不同模式实现跨国经营,可以在东道国建立遍布全国的分支行网络,也可以在其中心城市设立单独的代表处;可以设立拥有执业牌照、独立运作的全资附属行,也可以运用资本手段,并购现有银行。
商业银行进入东道国可选择以下形式:(1)代表处(Representative office),是一种较初级的海外分支形式,一般只有一名或数名工作人员,代表处机构比较简单,职责比较单一,它经营范围相当狭窄,不设信贷,不处理任何形式的现金业务,不能在东道国境内从事真正的银行业务,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银行。(2)办事处(Agency),是一种介于代表处和分行之间的分支形式。其经营范围较代表处广泛,但具有明显的专门性,主要从事国际市场上的工商业贷款和贸易融资,在负债业务上,不能出售存单,不能接受东道国居民的存款,也不能执行信托业务,但可接受来自特定对象并有特殊用途的“贷方余额”①。(3)代理行(Affiliated bank),一般是东道国银行,外资银行对其拥有少数非控制性股权,母行一般承担代理行的部分国际业务,代理行则负责处理母行在东道国的业务,联系较为松散。(4)分支行(Branch),是设在国外部门齐全的分支机构,是母银行在法律和功能上的全面延伸。从法律上讲,分支行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实体,但可在东道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所有的业务,经营范围非常广泛,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经营自主权。(5)附属行(Subsidiaries),是根据东道国的法律和规范组成的公司,有广泛的经营权利,母银行对其拥有简单多数权益。
(二)各种模式间的差异
将以上五种形式加以归纳,不难发现,商业银行进行跨国经营的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分支行模式;二是附属行模式。两类模式在发展业务类型、参与竞争、风险和经济责任、所受到的监管等方面的特点不尽相同。
1.经济责任方面
对管理层而言,经济责任是选择组织模式的重要考虑。从理论上讲,分行是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是母银行在法律和功能上的延伸。而附属行是独立的公司实体,母银行与其仅有资本联系。因此,母银行对其附属行承担的经济责任仅以其股本为限,可以显现很好的风险隔绝;而对于分支行,母银行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则要大得多。从法律上讲也当如此。但在实践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变得模糊。一方面,近年来,很多银行设立“绝缘(ring-fencing)”②条款,减少母银行对分支行的经济责任,对自身加以保护。另一方面,为避免其商誉受损,银行有时也会对其附属行提供援助。
2.参与东道国银行业竞争
一般而言,采用附属行模式的银行拥有庞大的营销体系,会对当地商业银行构成直接竞争。而采用分支行模式进入东道国的外资银行一般仅瞄准批发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东道国本土银行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业务。另外,采用附属行形式进入的银行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更深地进入东道国市场;而采用分支行模式进入的银行,其在东道国的市场深度和广度更为有限。
3.面临的东道国系统性风险
由于母银行对分支行和附属行的经济责任不同,在其面临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和经济风险时,所受到的保护也大相径庭。分支行模式下的绝缘“软”保护远不及附属行模式下有限责任的“硬”保护,因此,当东道国面临较大的宏观经济风险时,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采用附属行的模式。但很多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由于战争、叛乱或东道国政府干预等原因造成银行国外分支机构损失,可以免除其经济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分支行所受的损失就远远低于附属行,原因在于附属行与分支行相比,其资本投入更多,存款准备比例更高,在当地投入的固定资产规模更大。
4.所受的东道国监管
“巴塞尔协议”根据银行的具体情况,把不同的银行业务机构的监督权分配给东道国和母国,三种银行机构(分支行、附属行和合资银行)的三个方面上(流动性、清偿能力和外汇头寸)的监督责任都进行了分配。但不同国家的政策实践又有不同。IMF学者Cerutti et. al(2006)对东欧和拉美的监管实践研究中就发现,很多国家对外资银行分支行的限制较多,其中,克罗地亚和匈牙利都规定了外资银行分支行不同于附属行的经济责任。
二、文献回顾
(一)组织模式问题缘何重要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是政策制定者、银行管理层必须谨慎考虑的问题,这一论断主要出自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银行的组织模式可能影响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竞争结构(competitive structure),威胁本地银行的利润水平和市场份额,并会对本地银行所提供产品的价格和品质产生影响。采用附属行模式进入的跨国银行拥有庞大的营销体系,会对当地商业银行构成直接竞争,对现有的金融商品服务品质和价格体系构成直接冲击;而采用分支行模式进入的跨国银行一般仅瞄准批发业务和投行业务等本土银行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业务,不会对其银行体系带来大的变革。
其次,不同模式对应的母银行经济责任也迥然相异。通常情况下,附属行是独立于母银行的金融机构,母银行对其责任一般仅以出资额为限。但对于分支行而言,由于其并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母银行对其负债一般应承担无限责任。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不仅对母银行意义重大,对关注本国金融稳定的东道国监管机构,和关注其存款安全的本地客户来讲,同样意义非凡。
(二)对跨国经营行为的研究
银行的作用在于将存款人的资金集中起来,投放到生产经营领域,这一“角色”在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ics)问题时尤为重要。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原因有二:一是风险的高度分散(Diamond, 1984);二是长期的银行客户关系(Petersen & Rajan, 1994)。
然而,当放款人拥有内部信息时,银行的贷款质量就更加难以评估了。③Morgan (2000)的研究表明评级机构对银行债券的评级比对非金融机构债券的评级达成一致要困难得多。而当银行从事跨国业务时,由于对国外市场缺乏了解以及文化、语言、监管体制等诸多方面的障碍,外部投资者衡量银行的价值更加困难,这也使得银行业较其他行业海外并购活动较少。母国及东道国的监管也会影响其国际化步伐。
(三)对银行跨国经营模式的研究
Goldberg & Saunders (1981)分析银行跨国经营选择各种不同模式的优劣,并指出银行进入一国可通过新设分支行和并购现有银行(设立附属行)两条途径。Brealey & Kaplanis (1996)认为,分支行模式多数出于商业银行追随母国客户海外经营活动的需要或在世界金融中心开展业务的需要。
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组织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最早见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模型,其分析了跨国公司实现国际经营的三方面优势:所有权优势(由其规模奠定);国际化优势(由于存在非完美市场)和区位优势。Gray & Williams(1981)的研究则关注了监管制度、税收制度、经济前景和政治风险等因素对跨国银行组织模式的影响。Charke et. al(2000)对影响银行跨国组织模式的因素进行了总结。Cerutti et. al(2006)分析了全球最大的100家商业银行在拉丁美洲和东欧的样本数据,归纳了对其组织模式产生影响的几类因素,并提出了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模式决定模型。
三、影响组织模式选择的因素
为便于分析,可将影响跨国公司组织机构模式的因素分为母银行特征、分支行(附属行)特征、母国的监管、东道国的监管等几类分别进行了考量,其各因素的经济含义如下:
组织模式的选择i,j,k=α0+β1•母银行特征i,j
+β2•分支行(子公司)的特征i,j,k
+β3•资本输出国的监管j
+β4•东道国的监管k+εi,j,k(公式1)
(一)母银行特征类
在母银行特征组变量中,母银行的规模、业务导向及其国际化战略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母银行规模(Parent Bank Size)指母银行的资产总额,可通过这个变量衡量该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及它们能否对东道国本地金融机构有足够的吸引力。Focarelli & Pozzolo④(2001)通过对来自29个OECD国家的2500家银行经营数据的分析,发现银行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所处国家的金融业越发大的银行越倾向于在国外设立经营机构。
母银行业务导向(Parent Bank Bussiness Orientation)是指母银行主要的业务类型。银行所经营的业务多种多样,从大类上分,可将其分为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和投行业务三大类,业务导向不同也会对其跨国分支机构的组织模式类型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建立一个虚拟变量以更方便地说明问题,如母银行专注于零售银行业务,则母银行业务导向变量的值为1;反之,若其专注于批发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则该指标值为0。Goldberg和Saunders⑤(1981b)在其研究中发现,分支行模式主要与批发业务相关,而附属行更多对应于零售业务。
母银行国际化战略(Parent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衡量一家银行跨国经营时对某种组织模式有显著偏好或特殊优势,可通过分支行业务规模与母银行业务跨国银行业务总规模的比例加以衡量。
(二)附属机构(Affiliate bank)特征类
与对母银行特征的分析类似,附属机构⑥的规模、业务导向及其国际化战略也会对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附属机构规模指位于某一国分支行(附属行)的规模大小,一般选用雇员人数这一指标衡量附属机构规模大小。Miller & Parkhe(1998)⑦对这一指标进行了研究,印证了当附属机构业务规模较小时,更倾向于采用分支行模式。
与母银行业务导向指标类似,业务导向和国际化战略也会对该附属机构的组织模式产生影响。以上指标与母银行特征类指标相类似,除此以外,附属机构还有其另外两个独特指标:吸收指标和设立时间。吸收指标描述该附属机构为一般银行(greenfield)还是并购目标。一般而言,如果一所附属机构很容易成为其他银行的并购目标,母银行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其组织模式,加强对其的管理和控制。设立时间反映该附属机构在东道国的市场认可度,是确定其组织模式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母国监管类
母国监管是指银行所受到的来自其国内的对于其在海外开展业务的管制。关于这一命题,很多学者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如Goldberg & Saunders, 1980; Goldberg & Johnson, 1990等)。在两种模式中,母国对商业银行开设海外分支行进行管制较为普遍。
(四)东道国监管类
东道国监管包括了准入监管、经营监管、公司税负、市场规模、发展和风险等多重因素。从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东道国的监管是影响跨国银行海外经营行为的重要因素。⑧
1.准入监管
在东道国监管的因素中,东道国银行进入限制是个很重要的指标。按照各国对银行牌照的最低资本限制,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这种限制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规定;(2)在公司组织章程中载明;(3)最初3年的财务规划;(4)潜在大股东的财务状况;(5)未来董事长的背景/经验;(6)未来管理层的背景/经验;(7)为新银行融资的资金来源;(8)新银行与其它银行的相异之处。对于开设新银行的限制将鼓励银行通过并购建立附属行的方式实现跨国经营。
2.经营监管
各国对银行的经营范围作了不同规定,为便于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将这一指标赋予1至16的值以分辨各银行在:(a)证券承销、经纪、买卖及基金管理,(b)保险承销,(c)房产投资、发展和管理,(d)是否能够拥有非金融企业等方面的管制程度。在任何子方面,都用1至4的值标值分别表示无限制(1),允许(2),限制(3)或禁止(4)。有学者(如Goldberg & Saunders, 1981b; Miller & Parkhe, 1998)研究表明分支行的经营范围更窄,对上述限制的敏感度更低。
东道国对外资银行分支行的监管描述了东道国的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分支行监管与对其附属行监管的区别。这一变量的值来自于各东道国2002年对银行的管制资料。表3中对此有更加详细的描述。理论分析显示,这一指标与银行设立分支行的可能性成反比例的关系。
3.税收监管
东道国公司税负指东道国的最高税率。一般来说,公司税率越高,银行越倾向于选择分支行的形式,因为在该种形式下,银行可以更方便地转移利润。(Miller & Parkhe, 1998)
4.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是以东道国GDP总量来衡量的。这一变量衡量了在该国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力(详见Buch, 2000; Buch & Lipponer, 2004)。东道国单位资本GDP产出,衡量单位资本的GDP产出水平,描述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一变量同时也有助于衡量东道国商业机会的多少⑨。
5.潜在风险
国家风险对银行的组织模式选择会有重要的影响。国际国家风险指导手册(ICRG)中描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投资风险和国家风险。经济风险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强弱,通常用该国单位投入GDP产量、真实GDP增长率、年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差额等指标来描述。政治风险则关注一国政治稳定程度。投资风险可认为是政治风险的一部分,着重考虑投资该国可能出现的合同变动、盈利外逃、推迟支付等风险。国家风险是在综合层面上考量其在东道国投资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汇率变动、债务率等多个方面。国家风险越高,表明在该国投资受到损失的可能性越大。
(五)Probit模型分析
在此,我们应用全球最大的100家商业银行在拉丁美洲和东欧地区的跨国经营数据,构建Probit模型进行定量分析,考量各类影响因素的作用。⑩
1.指标设定
应用离散因变量分析方法,我们将银行设立海外分支行的概率作为定性因变量11,分析如下几类因素对银行海外机构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见表1)
2.模型构造
本文应用离散因变量的分析方法,将上述自变量指标经虚拟量化处理后,检验各项指标对银行设立分支行概率的影响程度及其显著性。模型构造如下:
Prob{y=1}=f(x1,x2,…,xn)(公式2)
3.数据来源
应用Bankscope、Bankalumnac及各国中央银行公布的相关资料,对全球商业银行100强在拉丁美洲和东欧的经营数据进行了总结、分析。表2总结了进入我们研究样本的各国母银行数,从中可以看出,各国有多少家银行列入全球100强,它们的资产情况,以及它们在拉美和东欧有多少家分行等信息,也着重分析了这些银行在拉美和东欧进行经营活动的组织模式选择。12
从跨国分支行的组织模式来分析,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的银行采用分支行和采用附属行的大约各占一半,来自其他国家的银行更喜欢选择附属行的形式。母银行所在国的金融监管政策会影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母国对于银行合并行为的管制往往会对银行的组织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关于这一问题的模拟结果列在表的最后一列,该项指标为1的国家对于商业银行在海外开设分支行有着更多的限制。14
表3描述了外国银行在拉美和东欧地区的参与程度。全球商业银行100强的银行在拉美和东欧地区的业务规模占该地区国际银行业务总额的50%以上。从机构数量上看,各类外资银行在这两个地区共控制了387个机构,其中由全球商业银行100强控制的有247个,占65%;从资产规模上看,全球商业银行100强在这两个地区的资产总额占所有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80%。15只有匈牙利、秘鲁和玻利维亚三个国家例外,因为在这三个国家,业务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都来自其邻国,而不是全球100强的银行。
从组织模式进行分析,附属行的形式比分支行更为普遍。在拉丁美洲,外资银行采用附属行形式开展业务占外资银行开展业务总规模的65%;在东欧,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2%(见表3)。
数据来源:Parent Countries Banking Sector Regulations, National Central Banks, Bankers Almanac, & Bankscope.
4.估计结果及说明
应用Probit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定量分析,估计结果如下表。为描述政治、经济风险对商业银行海外经营组织模式的影响,我们引用了6个代理变量。考虑到我们模型中可能存在的选择偏差,我们对所有的估计量都进行了严格的检验。模型估计结果中的多数参数是显著的,影响方向也与预期一致。
模型结果可被总结如下。
第一,监管对银行海外经营的组织模式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一般来说,对分支行的限制越多,银行采用此种模式实现海外扩张的可能性越小。东道国的银行准入限制也会降低商业银行采用分支行形式跨国经营的可能性,但其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商业银行通过设置本地附属行的形式规避开设分支行的种种限制。循着这一思路,我们也发现,并购指标反方向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第二,税率对商业银行组织模式的选择影响显著。在所用参数中,东道国最高公司税率是显著性最强的。采用分支行形式时,跨国转移利润更加便利,因此,在公司税负较重的国家更为常见。Miller & Parkhe(1998)在对美国跨国银行的研究中也曾得出过相似的结论(见表4)。
第三,母银行在东道国的市场参与程度也会对其组织模式产生影响。当其业务规模较小时,分支行形式更为普遍。如果零售业务是该银行在东道国市场的主导业务,则其市场参与程度越高,设立分支行的可能性便越小。
相关研究还显示,东道国的人均资本产出水平越高,采用分支行形式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也反映出,通过并购设立附属行的形式可能会影响到东道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在穷国出现的可能性较大。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跨国银行在较富的新兴市场国家更多地采用了附属行的形式。原因可能是,虽然这些国家的人均GDP已经足够高了,但跨国银行还是认为该市场容量很大,前景诱人,且本地银行的资本金较少、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模式的启示
(一)跨国经营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到了开始海外投资的时候。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加强,国民财富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GDP从1980年的272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562美元;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增加到2007年的38万亿,人均存款达3万元。按照邓宁的发展水平理论,我国目前已处于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16。我国对外贸易额、GDP、对外投资和劳务承包额快速增长,促使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更为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2.17万亿美元,贸易发展所带来的金融服务也快速增长。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征信、担保等业务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和收入来源。截至2007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累计达1,179.1亿美元,2007年新增265.1亿美元,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已开始加速。中国公司在海外劳务市场、工程承包已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公司在海外的活动急需中国的商业银行提供海外金融支持。
截至2007年,我国金融企业对外投资存量为167.2亿美元。从跨国经营发展的思路看,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跨国经营时,尚未对经营模式进行通盘考虑。通常的情况时,在不得不进行并购重组时,被动地选择附属行的形式,在没有合适的并购对象时,过多地依赖分支行的形式,甚至有的商业银行在某一发达国家苦等银行执照达十年之久。
发达国家在跨国经营目标选择上更加注重实效,追求回报最大化,以全球最大的100家商业银行在拉美和东欧地区的经营为例,其控制很多国家的金融资本达80%以上,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以上地区的影响力甚微。
(二)组织模式选择
就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对组织模式选择忽视。以中国银行为例,中国银行是我国海外业务发展规模最大的银行,截至2007年末,其在海外共有689家分支机构,包括分支行、附属行和代表处。从其组织模式上看,存在着明显的“轻”附属行,“重”分支行的倾向,仅在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匈牙利、赞比亚等为数不多的国家或地区采用了附属行形式,而在其他的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仍采用分支行形式。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跨国经营的时候,不仅应该认真选择目标市场,也应该根据银行自身的特点以及东道国目标市场形态、金融业监管、政治经济环境等等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银行经营模式,并切实发挥该模式对银行经营发展的作用(见表5)。
数据来源:根据各相关银行公布年报及公开资料整理。
五、结论
1.商业银行的跨国机构的组织模式可能影响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竞争结构(competitive structure),威胁东道国本地银行的利润水平和市场份额,并会对东道国银行所提供产品的价格和品质产生影响。不同的组织模式所对应的母银行的经济责任也迥然相异。因此,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组织模式是政策制定者、银行管理层必须谨慎考虑的问题。
2.影响银行组织模型选择的因素众多,按类别可分为母银行特征、分支行(附属行)特征、母国的监管、东道国的监管等几类因素。
3.从Probit模型估计结果来分析,监管、税率、银行在东道国的参与程度等因素对跨国银行组织模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4.就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对组织模式选择忽视。通常的情况时,在不得不进行并购重组时,被动地选择附属行的形式,在没有合适的并购对象时,过多地依赖分支行的形式。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跨国经营的时候,应该根据银行自身的特点以及东道国目标市场形态、金融业监管、政治经济环境等等情况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银行经营模式,并切实发挥该模式对银行经营发展的作用。
[注 释]
①“贷方余额”的期限和数量都受到限制,它必须在给定的时间内取出并用于指定的用途,数量必须与有关账户的规模和特性相吻合。
②如规定当由于极端条件(如战争、内战)或由于东道国政策性风险(如外汇管制、国家征用等)造成其外资分支行流动性不足时,母银行无义务对其提供经济援助。
③这也是银行财务体系脆弱(Diamond and Rajan, 2000)及长期经营持续性差(Diamond and Dybvig, 1983)的原因所在。
④Focarelli, D., Pozzolo, A., 2001. The patterns of cross-border bankmergers and shareholdings in OECD countries. Journal of Bankingand Finance,25(2), 2305-2337.
⑤Goldberg, L., Saunders, A., 1981b. The growth of organizationalforms of foreign banks in the U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3(3), 365-374.
⑥泛指跨国银行的附属机构,可能为分支行,也可能为附属行,下同。
⑦Miller, S., Parkhe, A., 1998. Patterns in the expansion of USbanks foreign operations.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29 (2), 359-390.
⑧例如,Miller and Parkhe(1998)研究了税收的影响;Buch(2000), Claessens et al. (2000), Focarelli and Pozzolo(2005), Goldberg and Johnson(1990)研究了单位资本回报的影响;Buch (2000), Buch and Lipponer(2004), Focarelli and Pozzolo (2005), Moshirian(2001)研究了当地市场规模的影响;Buch(2000), Buch and Lipponer(2004), Focarelli and Pozzolo(2005), Galindo et al.(2003), Goldberg and Johnson(1990),Goldberg and Saunders(1981a,b), Miller and Parkhe(1998)研究了东道国监管的影响;Buch(2000)以及Buch and Lipponer(2004)研究了东道国的风险因素。
⑨详见Buch, 2000; Claessens, et al., 2000; Focarelli & Pozzolo, 2005;Goldberg & Johnson, 1990.
⑩Eugenio Cerutti, Giovanni DellAriccia, 2007, How banks goabroad: Branches or subsidiarie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1即将银行设立分支行的值定为1,将银行设置子公司的概率值定为0。回归模型的概率值越大,说明该银行更倾向于采用分支行的形式。
12在这里,我们的附属行是指由母银行绝对控股(股权超过50%)且在当地注册的银行;分支行是指由外资母银行全资设立的分支机构。
13如果母国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法规管制与附属行完全相同,该模拟结果为0;如果资本输出国对商业银行开设分支行的法规管制较开设附属行更为严格,该模拟结果等于1。对于该统计指标为1的国家详细说明附后。在2002年,所有欧盟的成员国都不存在这个问题。
14例如,如果没有本国监管者的允许,加拿大和印度的商业银行不得在国外开设分支行。又如,西班牙的银行监管机构也对商业银行开设海外分支机构设置了重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倾向于选择附属行的组织模式。
15由于哥伦比亚政府不允许外资银行在其国内开展业务,因此,将该国排除我们的研究范围。
16根据邓宁的发展理论,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在其中的第三个阶段,本国对外投资规模快速增加,并逐渐超过引入外资的规模。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4750美元间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作者注。
[参考文献]
[1]All Banks Statistic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U.S.A[Z].
[2]Bank of Engl&, Consolidated worldwide external claims ofUK-owned banks[Z].
[3]Buch, C. Information or regulation: What drives th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of commercial banks? [Z].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2003.
[4]Eugenio Cerutti, Giovanni DellAriccia.How banks go abroad: Branches or subsidiaries? [Z].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7.
[5]Geoffrey Jones.Banks as Multinational[Z].Billing & Sons Ltd, Worcester.
[6]Federal Reserve Bank of U.S.A, Country Exposure Lending Survey [Z].
[7]J. H. Dunn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 Growth of Services: Some Conceptual & Theoretical Issues[A]. United Natlions Library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C].1992:53-69.
[8]陈杏生.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国家风险[J].经济视角,2006,(7):61-62.
[9]高宇辉,余小林.关于银行业国际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南方金融,2006,(4):15-17.
[10]J. H.邓宁.在变化的世界环境中的多国企业:需要新的理论解释吗?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开放政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3-19.
[11]刘 荻.跨国银行与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12]毛泽盛.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3]李伟杰.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战略分析[J].海南金融,(12):17-21.
Organizational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ank: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actical Analysis
Li Weijie1,Song Yan2
(1.Graduate School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083,China; 2. The Press of Financial News,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When they operate abroad, commercial banks can organize through different models, for example, offices, agencies, affiliate banks, branches, subsidiaries, and so 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all organizational models into two classes--branches and subsidiaries. And it analyzes four types of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s the commercial banks selected when they operate abroad. Using an original database on the operations in Latin America and Eastern Europe of the worlds top 100 banks, we create the Probit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very class of factors quantitatively.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can offer more lessons and inspiration to our commercial banks multinational operation.
Key words: multinational operation; organizational model; branch; subsidiary
(责任编辑:张丹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