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艺术资源与“鄂西生态旅游圈”构建

2009-01-20

艺术百家 2009年6期
关键词:清江原生态流域

曹 毅 田 赤

摘 要:传统原生态艺术是一个地域及其民族的“精神植被”,对外地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传统原生态艺术如何转型为旅游产品,是当前的一个热点。本文从资源生态学的视角,对清江流域的传统原生艺术进行考察分析,认为它们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审美性、群众性和影响性,不仅是清江流域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加快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促进民族区域旅游产业化运用模式的丰富资源。す丶词:生态艺术;艺术资源;旅游模式,艺术产业;清江流域;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笔者理解为原生态艺术是存在于流行文化氛围之外的一种另类文化,传统原生态艺术产生于民间,带着一个地域及当地民族深厚的铬印,是他们的“精神植被”。它多来自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来自于原始僻壤的乡野地区,它与主流商业文化形成鲜明对比,以一种清新纯朴的气质吸引着越来越热的文化旅游者们。 从而给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带来了奇特的发展商机。从国际上的雅典奥运会上,冰岛歌手比约克在演唱的主题曲Oceania,让人从传递出的自然、原始甚至加上一点野蛮的歌声中穿越时空漫步到古希腊竞技场的跑道上去;从国内杨丽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给云南丽江旅游业带来长足发展;《刘三姐映像》以桂林山水实景为歌台舞榭,使山水桂林更甲天下;连续几届的央视青歌赛,使许许多多的原生态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如世界船工号子《巴东纤夫之歌》、山野穿山号子《花咚咚的姐》、巴山祭舞土家《撒叶尔嗬》,等等,与此同时又反过去成为民俗风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少数民族区域经济,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成熟发展,鄂西生态游圈正在形成中走向纵深发展,传统原生态艺术越来越受到外域游客的青睐。本文从资源生态学的视角,对被列入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清江流域传统原生态艺术进行考察,试分析设置传统原生态艺术的旅游转型模式,以期为民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范示。

一、清江流域传统原生态艺术现状及分类

原生态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普遍使用于生物科学领域的一个术语,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目前学界对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舞蹈关注较多,对传统原生态艺术的内涵则尚无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传统原生态艺术是指由民众创造并拥有的、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着的艺术形态,原生态艺术在特色地域中传承发展,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底蕴。

清江是湖北省境内仅次于汉江的一条长江支流,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齐岳山。它流经利川、咸丰、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鹤峰、五峰、长阳、宜都等10个县市,干流全长423公里,境内土家、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35%左右。[1]这些人口又主要集中在湖北恩施地区,境内生活着土家族、苗族、汉族、侗族等27个民族。千百年来,这些少数民族在清江流域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是那些根植于民间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传统原生态艺术,倍受外来者赞赏。从20世纪80年代起,境内的一些旅游景点就着手开发传统的原生态艺术,使其为本地的旅游发展服务。如游清江之源的利川腾龙洞,可观大型土家族情景歌舞《夷水丽川》,游清江之尾的长阳武落钟离山,可在清江画廊观《清江飙歌》等等。清江流域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独特的地理区位条件,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生态环境,由此产生众多门类的原生态艺术精品。也正是由于境内山高路险,地形复杂,加之长期实行羁縻和土司制度,因此,此区域虽处于中国腹地,其文化却与中原及周边地区有别。近现代以降,这一带加大了与外界文化的交流,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但其自身的地域特性仍然十分明显,文化生态自成一格,它创造并保存了众多的文化传统和原生态艺术。

按艺术本身的特点,结合清江流域传统艺术的实际情况,可将此地原生态艺术分为文学语言艺术、舞台表演艺术、造型艺术三大类别。

1.文学语言艺术

清江流域以土家族为主兼有苗族、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区域。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全靠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代代相传。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民间语言艺术,是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土壤。清江流域的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神话可分为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射日神话、氏族起源神话[2](P.6)。民间传说有《华阳国志》中的《巴蔓子》等。民间故事又有童话故事、民间寓言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等,而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中最早产生、又一直伴随土家人由远古走向今天的民间文学形式 [2](P.36)。清江流域民间歌谣数量浩瀚,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生动感人,情感真挚,素有“歌的海洋”之称。按表现内容,大致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情歌、儿歌、习俗仪式歌等。除此还有谚语和谜语,其内容广博,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2.舞台表演艺术

清江流域丰富的民间文学给表演艺术提供了无尽的原材,主要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戏剧等。

(1)民间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民歌,二是民间器乐曲。民间器乐曲又分民间吹打乐、宗教音乐等,民间吹打乐在各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广为流行,主要曲牌有《公母榫》、《急三翘》等,红喜多用七字调,欢快明朗;白喜多用八字调,低沉呜咽。曲调丰富,变化多端。其民间宗教音乐吸取了民间吹打乐之长,又保留了角吹等传统端公道师的特色。端公的神角,受时空限制,要求一口气吹出24个“啊伙喂”;道士的海角夹在锣鼓声中发出轰音,加强了低沉悲哀的气氛[3]。清江流域最流行的原生态艺术就是山歌,其种类及体裁丰富多彩,按音乐特点,可分为号子歌、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情歌、儿歌等。其主要调式为徵调式,调式主音“5”却不被强调,可谓“似商非商,似羽非羽”[3]。其代表歌有利川灯歌《龙船调》、长阳穿山号子《花咚咚的姐》、建始花鼓子戏《黄四姐》、恩施山歌《六口茶》,等等。其中独唱、对唱、合唱和对白有规律地反复,一问一答或互问互答,把演员和观众的心灵融合在一起,深受群众欢迎。

(2)民间舞蹈与民间音乐相交辉映。境内流传下来的民族歌舞,解放后调查有20余类近百个,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有摆手舞、跳丧舞、铜铃舞、耍耍、肉连湘等。摆手舞主要流行靠近湖南酉水流域的来凤、鹤峰、宣恩等地,节奏鲜明,简单易学,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烈,可替代健身操。跳丧舞又称“撒叶尔嗬”,主要流行于清江流域的巴东、长阳等土家族地区,与摆手舞的流行地域相对应,故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肉连湘又称肉连响,是鄂西利川市土家族群众流行的一种体育和舞蹈相结合的娱乐形式。因突显土家族民间舞蹈形、神、劲、韵的神采美,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3)流行清江流域境内的曲艺有丝弦小曲类的恩施扬琴、利川小曲、长阳南曲、鹤峰满堂音;有渔鼓道情类的恩施竹琴;有鼓司鼓书类的三才板、花鼓;有杂曲走唱类的莲花闹、干龙船等。清江流域的戏曲历史也较为悠久。据考证,清初容美土司田舜年就开始排演《桃花扇》等戏剧。目前在境内传承的戏剧主要有南剧、傩戏等。

3.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艺术,清江流域传统原生态造型艺术主要有民间美术、民间雕塑及建筑艺术。一是民间美术,主要见之于屋梁彩画、墙壁墨画及手工织绵西兰卡普图案。二是民间雕塑可分为石雕、木雕两类。石雕艺术精品以鱼木寨墓碑尤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区域的雕塑艺术。这些石雕包括了圆雕、透雕、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华、减地平级等各类手法,构思巧妙,技术娴熟,图案精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三是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土家人建房以适应地形之变化,依山而建所呈现出的形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美的吊脚楼群,此以宣恩县的彭家寨为典型代表。

二、传统原生态艺术的旅游功能分析

旅游资源按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4]。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不仅是走马观花,欣赏名山大川,更是在体会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因此,旅游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

中国的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文化和旅游的关联性。清代文人沈三白的名作《浮生六记》中有一篇是《浪游记快》,记载了他游华山时与朋友弹琴吹笛之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每到一地,都要详细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饮食、民间传说等,并记载在他撰写的名著《徐霞客游记》中。如他在游览广西时写下的精采诗文:“迨晚餐后,出坐当衢明月下,而清风徐来,洒然众峰间,听诸村女蛮歌谑浪,亦是群玉峰头一异境也。”[5]。徐霞客虽称村女“蛮歌谑浪”,以中原文化居高临下,但仍掩盖不住他被当地原生态民歌所吸引,从而由衷地感叹为“异境”。

改革开放后,利用文化资源吸引游客是一个重要手段,国内众多著名境区都大打“文化牌”,名人故里、历史遗迹、传统古建成为游客最受欢迎的游览之地,如长城、故宫、黄鹤楼等。“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这一论断,在旅游产业中率先得到实现。《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6]将旅游资源评价项目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合计总分值为100分,又其中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占25分,达到四分之一。

近些年来,当人们看惯发达地区的景点后,再深入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欣赏其民风民俗、原生态艺术,又成为一大趋势。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原生态艺术融入旅游开发中,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实践形式,满足了游客新的消费需求。

清江流域旅游资源独特,其旅游发韧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早期粗放式的经营,目前旅游产业已经逐渐规范、壮大,成为清江流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如恩施大峡谷气势磅礴,中外罕见;世界特级溶洞腾龙洞,宏伟壮丽;巴东神农溪、长阳兰溪谷、清江漂流海外扬名;土家第一寨鱼木寨,土家人发源地长阳钟离山,奇崛迷人……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共分为8大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清江流域仅恩施州具有8大类旅游资源,占主类的100%;有29个亚类,占31个亚类的94%。同时清江流域气候宜人,空气清新,与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了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金三角”。但是,清江流域旅游产业也受到许多制约因素,具体来说,一是交通相对滞后。境外无高速公路和铁路连接,境内有的景点甚至不通公路;二是由于投入不足,景点硬件条件落后。大部分景区的游步道、停车场都不规范,一些优美的溶洞,灯光达不到要求等等;三是知名度不够。四是配套设施不完善,景区及周边城市缺乏一条龙的购物、吃住、娱乐场所服务,本地旅游开发商品尚处于原始阶段。

要克服以上困难,就必须另辟蹊径,打生态牌、文化牌。事实上,清江流域旅游发展之初,精明的景点经营者就已经发现原生态艺术对外地游客的巨大吸引力,丰富多彩的土苗民歌率先出现在部分景点,成为这些景点的“杀手锏”:如在鄂西利川市的腾龙洞景区,演唱《龙船调》是导游的必修课;在长阳游清江画廊,看山看水观戏听曲也是一绝。到鄂西而没有感受到当地传统原生态艺术的魅力,真可谓一种遗憾,因为没有旅游的文化是看书,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走路。

三、传统原生态艺术在构建鄂西生态旅游げ业中的运用模式

经过20年的探索、发展,目前清江流域各州县(市)都确立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目标,当初的许多人文规划也变为现实,原生态文化正式成为这一区域资源的最要组成部分,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古建筑、陵墓、园林、宗教文化、城镇、社会风情、文学艺术等8个小项[5],在这些小项里,不乏传统原生态文化因子所组成的民俗风情旅游。其特征为民族地方性、丰富多样性、大众传播性和时代稳定性。在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具体开发实践中,各地景点也是殚精竭虑,尽量运用好传统原生态艺术,为地方经济搭建平台,从而成为策划生态旅游景区项目的重要内容,综合有以下典型成功模式。

1.被移置的岁时节气——定位类运用模式

旅游景区节庆活动是人为策划的旅游节庆活动,它既可是以传统节日为基础,也可利用法定节日来开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原生态民俗节庆走进了城市,在为城市旅游经济服务中存在着一个定位的问题。比如以区域命节的,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节,以景区冠名的,张家界国际森林旅游节,以旅游项目命名的清江闯滩节;以民俗岁时划分的更多:土家摆手节、苗族牛王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等,均是各少数民族最隆重的节气。还有些需要定位运用的,如土家“女儿会”,本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女儿们去赶乡场找意中人的聚会,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自1995年,恩施市政府首次将女儿会移至城市,举办了“95中国湖北民俗风情游暨恩施土家族女儿会活动”,开始与恩施的旅游业相结合,之后它脱离了原生地,而被选择了在景区景点举办,以至今天已成为一个融节庆、文化、经贸、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盛会,是恩施民俗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于是有人说“女儿会”是“东方情人节”。笔者以为这样的定位未免有些夸大,而称之为“土家情人节”还尤以为可。因为女儿会源自偏僻的土家山寨,是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其定位只有保持原素、不失本色,对旅游者才更具吸引力。

2.民歌与民俗的结合——实景类运用模式

实景再现,在于打造游客的兴奋点,在长阳清江画舫上听南曲、对山歌、喝土家四道茶、观民间艺术大师跳土家撒叶尔嗬等,不能不说是对土家人生活习俗的一场场实景体验。2009年4月举办的湖北巴东“中国纤夫文化旅游节”上,有一场奇特的情景再现:国家4A级景区神龙溪河流上,两岸层峦叠嶂,青山夹峙,游人可乘坐一种形似“蜿豆角”的人力驳船由上往下行驶,不仅可观两岸绮丽的山光水色,领略“一里三湾,湾湾见滩”的神奇漂流,还可见船行至急流险滩时,纤夫脚蹬石头手扒沙,在负重前行喊出“哟——嗬——嗬,哟——嗬——嗬”号子的生动情景。这些号子最初因有声无词被称为无字歌,逐渐由拉纤喊号的各个步骤形成有字歌,再到纤夫节俗。近几年,随着神农溪漂流旅游项目的开发,纤夫们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自发地对《号子歌》进行改编加工,以适应时代要求,歌唱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合,如:

三尺白布,嗨哟!に牧铰檠,嗬嗨!そ诺攀头,嗬嗨,な执瓷逞,嗨着,す庾派碜,嗨哟,ね上爬哟,嗨着着!ず抛踊氐,嗨哟哟!ぴ谏窖掠,嗨着,嗨着!

神龙溪号子不仅在音乐上匠心独运,是长江及神龙溪等支流上纤夫们原始的呐喊,在演唱上更是采用原生态唱法,显得粗犷有力,与神龙溪的环境和纤夫的工作相匹配。过去声乐界认为我国具有三种演唱方式: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2004年8月山西左权举行“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以后,专家发现许多民歌手的演唱方式别具一格,没有经过任何雕琢和美化而别具韵味。此后,专家引进生物学中的“原生态”一词,将这种民歌手的演唱方式称之为“原生态唱法”。2006年,采用“原生态”唱法的民歌手首次在中央电视举办的第12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亮相,顿时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强烈震撼。

纤夫号子和神龙溪风光相得益彰,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水乳交融,在神龙溪的开发中引入纤夫号子,围绕纤夫号子等原生态艺术打造景区,提升景点文化内涵,是旅游开发的一个非常范例。据报道,当地政府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着力彰显文化,搭台经贸,招商引资签约11.2亿元。不能不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7]。

3.溶洞里的天籁——情景类运用模式

情景实化在于营造一种氛围、而不是像实景类那样去亲身体验。以桂林山水为背景的水上歌剧《印像刘三姐》,就是情景运用的典例。人们不仅听到了刘三姐的对歌,还看到了刘三姐时代农耕纺织的田园生活。在清江源头的利川市凉雾乡,有个龙船水乡景区原名水莲洞,在龙船水乡开发之初,起点比较低,在洞口塑起唐僧师徒的泥像,以附会《西游记》的神话传说,令游客哑然失笑。之后,旅游、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将龙船水乡引入当地的民歌,使这个由两个天坑,三条伏流,九个溶洞组成的大洞套小洞,洞洞水相连的溶洞群落里歌声回荡,幻化出一种人心旷神怡的别样情景,旅游价值明显提升。清江流域区域,咯斯特地貌发育,溶洞众多,溶洞是最富积的旅游资源,将民歌引入溶洞开发中,可谓水到渠成,浑然天成。除龙船水乡外,还有腾龙洞、朝阳洞等同样成功的范例。

4.民间传说的魅力——运作类运用模式

清江流域的岸边的建始景阳河镇,以山川景物传说著名,每一个自然景观都附有一个民间传说。而位于清江流域腹地的恩施梭布垭石林景区,境内有民俗乐园8大景区100多个景点,其景虽美不胜收,但山高坡陡,步行时间长,体力消耗较大。为吸引游客,景区除了将民歌及女儿会等风俗引入景点,更将当地的故事传说融入导游词。尽可能让传说贴近自然风景,吸引游客注意力,拉近游客和景点的距离,增大游客的想象空间,令游客看得兴致盎然,流连忘返。

由于清江流域境内交通条件相对落后,景点又相对分散,在漫漫路途中,导游如将故事和传说一笔宝贵的文化资融入导游词中,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从目前的开发上看,除了梭布垭风景区、长阳钟离山风景区取得成功外,利川市在水杉树公园、齐岳山草场中的旅游中,也将关于水杉的神话、巴蔓子传说引入,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5.古建筑中的幽思——历史再现模式

据文物部门的初步调查,清江流域共存有各类文物古建筑遗迹200余处,其中民居类建筑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四合院式天井屋(包括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和半悬空的干栏式建筑(即吊脚楼)。而在今天湖北恩施州利川市的鱼木寨、宣恩县的彭家寨、恩施市的滚龙坝等土家族村寨里,都还较完整地保存着这样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最具艺术特色的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是长江中下游目前规模最大、保护较好、艺术价值极高的古建筑群,其彩楼门窗,立柱穿枋,花坛兰墙雕饰丰富,工艺精巧,被称为鄂渝边境民族古建筑的明珠。2001年,大水井古建筑群的旅游开发由此也进入一个新阶段,成为恩施州最富有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景观之一。

传统的民居建筑,由于本身拥有较大的场地,十分容易转变为旅游景点。此外,新建设的、集中展示了土家族建筑艺术的恩施土司城,是一座土家族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近年来也异军突起,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筑、雕刻艺术,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位于民族文化区中心的土家族“九进堂”,将土家族传统的干栏民居吊脚楼、摆手堂、书院等融为一体,集土家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是全国土家族吊脚楼中规模最大、风格最典型、外观最壮观的仿古建筑群。2009年,恩施土司城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6.区域旅游名片的打造——市场类运作模式

具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不仅是某个景区的一种“消费品”,更是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如恩施市的“女儿会”、来凤县的“土家摆手节”、建始县的“黄四姐喜花鼓”、利川灯歌《龙船调》等等,均代表着一方民间文化的品牌。近年来,在清江流域发源地的湖北利川市更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着力挖掘整理《龙船调》系列民族民间文化,努力打造《龙船调》这一知名品牌,为经济搭台唱戏:一是先后申请成功为市、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二是推荐全友发等三位老人分别成为《龙船调》系列民族民间文艺精品的代表性传承人;三是2006年至2007年,在全市举办了两届“龙船调”杯山民歌大赛;四是2009年2月,又举办了“千人同唱《龙船调》”灯歌演唱暨民间演艺大赛;五是为扩大影响力,2005年利川市斥巨资拍摄了《龙船调》MTV音乐电视片,在央视播放;六是拆资100多万元申请注册了《龙船调》系列商标。精彩的原生态艺术,吸引数千名市民驻足观看,良好的保护措施也带动了市场的繁荣。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越是具有高品质文化的商品,就越可能拥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其实现的经济价值就越大。随着城市名片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鄂西生态的旅游知名度也得到相应的提升,旅游资源的内涵更得到加强。正如《龙船调》对于利川市的价值,相当于《边城》之于湘西自治州凤凰,这正是市场运作的效应。

7.《夷水丽川》——传统原生态艺术综合开发模式

在清江流域发源地的利川腾龙洞开发中,开发者遇到的一个困难是:旱洞虽大,但过于空旷,看点一般,而且面临周围地区众多同类型的溶洞型景点的直接竞争。最终是以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共同投资1.5亿元建设并经营腾龙洞风景区,在景区精心打造了一台原生态大型土家族情景歌舞《夷水丽川》上演,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内外整合,并成为腾龙洞风景区的一个主要看点。

《夷水丽川》是恩施州传统原生态艺术的一个集体大展示和创新,前面介绍的五种模式,基本上是原生态文化的单一运用,而《夷水丽川》属于耦合型开发模式,它涵盖了恩施州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建筑、戏剧等重要艺术门类,采用了“名景+名文化+名人”的三名模式进行改编创新。有学者高度评价《夷水丽水》的“三名”模式,认为它“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的原真性,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转型为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创造了‘天人合一的艺术载体” [8],它集清江流域传统原生态艺术之大成,其上演有效地延伸了游客的消费链条,增加了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是世界上天然溶洞旅游开发的一个成功案例。

综上所述,将传统原生态艺术引入旅游市场,是当前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清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区域政府,在积极促进鄂西生态旅游圈的构建中,引入传统原生态文化是成功的,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也为原生态艺术探索出新路。目前,境内政府正加大原生态艺术的保护力度,恩施州互动八县市,连带周边长阳、五峰地区,整合清江流域旅游资源,逐步构架鄂西南生态旅游T型结构。随着不久之后恩施州“两路”的建成及恩施大峡谷等重点景点硬件设施的改善,有着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原生态艺术的清江流域必将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圆满实现构建“鄂西生态旅游圈”的规划目标。

(责任编辑:郭妍琳)

参考文献:

[1]谢亚平.清江流域土家族村寨现存民歌类型及其文化特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64.[2]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利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利川市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44.

[4]王柏泉,艾训儒.清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与开发[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0.

[5]徐霞客游记[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222.

[6]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

[7]谭明福,向金玉.巴东三峡纤夫节签约11.2亿元大单的背后[N].恩施商报,2009-05-15.

[8]汪宇明,马木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 [J].旅游科学,2007(4).

Primitive Art Resourc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Tourist Zone in West Hubei": Qingjiang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CAO Yi, TIAN Chi

(1. Sou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 Research Center,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Enshi, Hubei 445000;

2. Lichuan TV Station, Lichuan, Hubei 445400)

Abstract:Traditional primitive art is the "spiritual vegetation" of an area and nationality with great attraction to the tourists. Therefore, how to change traditional primitive art into tourist product is a hot spot at pres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ecology, the present article studies the traditional primitive art of the Qingjiang River Basin and believes that the art has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ity, aestheticism, popularity and influence, which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tourist resources of the Qingjiang River Basin, but also the rich resource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Tourist Zone in West Hubei" and to stimul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local tourism.

Key Words:ecological art; art resources; tourist mode; art industry; Qingjiang River Basin; ecological tourism

猜你喜欢

清江原生态流域
区域联动护流域
把清江挑回家(外一首)
鱼跃清江 广场舞
原生态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黄耀武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原生态河流亟待抢救和保护
像群山一样无名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