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导游英语口译的特点及策略

2009-01-18和庆苏

科教导刊 2009年13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和庆苏

摘要本文结合英语口译理论讨论导游口译的特点,并试图探寻导游口译的相关策略,在研究翻译方法的同时,也强调跨文化交际及非语言交际。

关键词导游口译特点 翻译策略 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跨国旅游,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作为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导游口译员在此项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导游口译员的要求就比较高,除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外,导游口译员还应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掌握两种文化的特质,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化底蕴。除此之外,导游口译员还应认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作用,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游客良好沟通,让游客不仅对旅游目的地有了足够的了解,也向其推广本国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1 英语导游口译的特点

我国著名的口译教学专家梅德明教授把口译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包括即席性强、压力大、独立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广。

旅游业的广义定义为“一系列有选择性的、发生在旅游者日常环境之外的特定活动”。为旅游业翻译,也称导游口译,是游客与旅游地沟通交流的最直接途径。旅游英语是一种具有职业特点的行业语言,旅游英语口译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口译员充当导游和游客的翻译,二是指口译员本身就是导游陪同,用第二语言与游客交流。旅游活动中的口译,也具备梅德明教授归纳的五个特点,导游需要独立面对几个或是一群游客,也承受着一定压力。旅游活动涉及多个方面,这就要求导游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吃、住、行、游,特别是在“游”中,导游对于旅游景点应该足够了解,一方面更好地介绍,另一方面也要随时准备回答游客提出的疑问,消除游客的疑虑且帮助其改正理解上的错误,所以,导游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景点介绍,还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各项活动。同时,导游在旅游活动中,语言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导游所使用的语言也应该有较高的要求。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口译员使用的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口语,语言虽然简单,但也应具有较强的表达力,生动而形象。有别于商务口译,导游口译员无法做到字斟句酌,但在工作中同样要做到用语正确而清晰、生动而形象、幽默而不失端庄。同时,导游口译员应选择常用而形象的词语,尽量不要使用生僻词汇,以避免产生歧义,妨碍游客的理解;应注意使用简短的句子,冗长的书面语也许会带来负面效果,显得不自然。在描述时,应力求创造美的意境,因此导游口译员的介绍应当形象,活灵活现,使游客对景点流连忘返,印象深刻。旅游英语口译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质量标准是达意、顺畅,即忠实于原文和语言通畅。

在我国,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即口译员本身就是导游陪同。结合导游的特点,导游口译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一般的口译不同。

其一,有准备的口译工作。整个旅游活动中,游客是通过导游的翻译与陈述来了解当地的文化、民族风情及各种信息。而导游的介绍词多数的是事先准备好的,包括当地的民俗传说、英雄故事、发展状况以及旅游特色等,因此在语言方面也应经过斟酌,使用通俗易懂的词汇以及句法,“有准备”也就意味着讲解的效果能够得到保证,对于景点的介绍以及背后的故事,游客一听便能明了。

其二,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跨国旅游,对于游客和导游而言,都是两种文化的碰撞,游客需要了解新的文化,而导游需要通过对两种文化的掌控,寻找到适当的方法,使游客更好地理解本国灿烂文化。介于这种文化上的互动,导游口译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其三,全面的知识结构。由于跨国旅游涉及的目标市场繁多,包括宾馆、饭店、交通场所、商场、旅游景区、美术馆、博物馆等,对导游而言属跨领域工作,因而要求导游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以及文化意识,对中西文化有较全面的深层次的了解。

其四,导游口译还具有瞬息性、即席性、松散性和单向性等特点。这是由于导游口译员手中掌握的现有资料是汉语文本,如景点介绍、旅游活动安排、菜单等,要求即席译成英语。

2 导游口译策略

2.1充分的文化知识准备

导游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很容易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造成和游客之间的误会。导游需要同时具备中西文化知识,以便加深游客对于景点典故的理解,或是对于中国民族习俗的了解。因此,导游不仅要两种语言,而且还要了解两种文化,了解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为,导游要通过“一种民族语言去恰当地再现另一种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就有必要去考察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在认识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所以在进行旅游翻译时,导游需要经历“从双语能力的成熟,最终到双文化能力的成熟”这一必经的过程。

2.2多种翻译方法的使用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国家之间的差异,汉语中某些特定词汇很难在英语里找到恰当的词汇来表示,导游在翻译过程中就应当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帮助游客理解中国的文化与民情。以下介绍常用且有效的三种翻译方法。(1)解释。在导游带领游客参观的过程中,解释是让游客更快了解旅游目的地民俗风情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异,如果只是简单的音译或释义,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如此刻导游再进一步做详细的解释,游客很容易就能明白了。尤其是在两种语言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单词时,稍做解释,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哪怕是附加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个典故,就能帮助游客了解。

(2)类比。虽然中西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但仍有不少相似之处,适当运用类比的方法可以简洁而较为准确地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或典故。最有名的例子,来自周恩来总理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解释,“中国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游客一听便能了解大概的故事情节。因此,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多使用类比的方法,会省不少力,游客也比较容易理解,双方才能达成共识。

(3)简化。由于游客缺乏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背景,并且口译与笔译不同,就要求导游使用口头语言,条理清楚,文词轻松,语句平易,但不失清丽活泼和准确。因此,导游在讲解过程中,应注重用语的简洁明了。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时,势必会涉及一些专业词汇,某些特征游客一看便明了,就无需强调此类专业词汇,以免引起误解或产生歧义。

2.3旅游翻译中的非语言交际

导游还应该注意非语言交际,处于各种情景的非语言方面的交流就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例如:眼神、表情、手势、动作、亲近方式和空间的使用等。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成分,非语言交际能够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是整个跨文化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英语口译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这要求导游对本国和相关语言国家的地理风貌、文化背景、历史知识、风土人情、文学名著、著名人物以及政治时事、外交政策和科学技术等都要有所了解。此外,对于语言的掌握也尤为重要,导游不仅应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还应考虑怎样使游客更好的理解,并且对英语中出现的一些习语、俚语、谚语等也要准确地把握,避免在沟通中出现歧义或产生误会。多种翻译方法的使用,以及适当的非语言交际也是帮助游客理解的有效方法,让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印象深刻,同时也能深刻理解本国的灿烂文化。

参考文献

[1]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刚.涉外导游词翻译的特点及其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3] 杨恩堂.英语口译技巧[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