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

2009-01-18贺景霖

科教导刊 2009年13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理念

贺景霖

摘要“以人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高校高等教育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理念,一方面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在高校培养新时期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以人为本”理念可以有效促进学校与大学生协调并共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和强调人性化教育。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四有”人才的摇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教育的工作时,高等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新形势和时代新任务的要求,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以服务于学生为宗旨,保障学生的基本利益。学生管理过程中,各层次的工作人员需要把“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在制度建设、决策制定和管理实施等各个环节中,从而为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 对“以人为本”理念内涵的认识

传统意义上,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偏重于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思想是以个体为本位,要求个体超越自然、摆脱人伦文化的束缚,重视个体之间的自由与平等,强调发挥个体价值。人本主义思想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开始以多种形式出现在社会上,如“冒险主义”,“英雄主义”,“功利主义”等。这种思想能够充分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界中的勇气和对征服自然界力量的渴望,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人本主义同时也将人类内心世界的恐惧、盲目、虚荣、自私自利等本性暴露无遗,这与人类平等存在、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理想社会存在矛盾。

“以人为本”理念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的科学价值观,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尊重人、解放人、关心人和帮助人。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以人为本”理念是人本主义思想发展的更高层次。

2 “以人为本”理念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2.1 “以人为本”理念是贯彻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关键

“以人为本”理念,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又产生于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各个国家的教育者充分关注人在社会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研究人的需求满足对社会福利增进的影响。“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是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从人出发,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中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这是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观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必然体现。高校高等教育要坚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坚持以科学理念导引学生、坚持用实际行动带领学生、坚持以高能高效服务学生,真正做到关心学生成长,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

2.2 “以人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当代青年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生活的物质条件明显优越,所接受到的价值观念也与前代不同。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很强,富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对未来充满期望。因此,高校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要求,不断探求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模式。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将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具有诚信意识、讲求团队理念、负有坚强意志、具备科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3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方式

在高校高等教育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高校工作者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3.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高等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根本需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使得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一方面,高校工作者面对的是理性的大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趋于成熟,形成一个富有活力和激情的群体,而且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高校工作者需要立足于国家、民族、社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规范和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的环境和所经受的教育背景的差异会使大学生在生活经验、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上会存在各种障碍,这时高校工作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生规劝、经验传导和真诚帮助。在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和发展问题当作工作的中心和动力源泉,把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发展学生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意识。

3.2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人才培养上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通过高等教育,学生除了掌握相当的科学知识外,并且形成根植于高校人文精神背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将会在长期内导引学生的行为方式,可以说基本上就决定了学生以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对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发展的关注,使学生能够积极承担历史责任、主动迎接各种挑战。人文精神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这对于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强调人性化教育

实现人性化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志趣,尊重学生的追求和创造。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交流和开展学生工作时,应该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把学生的反馈意见当作重要的工作考核标准。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建立起辅导员、家长、学生多方位的一线调研机制,经常流动调研,并以调研结果来制订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第三,高校还要注意建立并完善以下几种机制:以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以完善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助学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助学机制等。

高校是社会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高等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就能够把学生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就能够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贯彻在实际工作中,就可以培养出一代一代有理想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是高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最终的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1] 林国志.论高校民主管理与和谐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6(7):37~38.

[2] 夏江敬,林慧.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理论月刊,2009(3):178~179.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