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肓环境下基层电大合作办学机制研究
2009-01-17张创伟
张创伟
摘要:工作机制必须和任务环境相适应,市场导向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建立初期,基层电大通过竞争维持了规模。然而,随着事业的发展,社会对电大提出更高的要求,社区教育已成为电大的新使命,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通过规范化的合作办学,能较好地利用基层电大所处环境的各种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社区教育。
关键词:基层电大;合作办学;机制
中国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包括高等教育系统在内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改革逐步深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开始逐渐形成,并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始了新机制逐渐取代旧机制的历史进程。电大系统的运行特征变化的轨迹是按需办学前提下,计划驱动范式到市场驱动范式的转变。与之相适应,管理方式从行政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化,其特点是竞争机制作为管理工具提高电大办学实体吸纳外部资源的能力,基层电大通过竞争机制运作事业,维持电大规模。然而,随着事业的发展,社会对电大提出更高的要求,社区教育已成为基层电大的新使命。面对这些新情况,基层电大必须调整组织特征,彰显合作导向的工作机制,才能适应新领域,服务新对象,满足新动机。
一、合作办学工作机制建设意义
“远程开放教育的本性远比传统的校园大学更具有商业运作的特性”。现代远程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客观上存在机会的供给和需求,存在学员对机会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商品性,其办学机构基本按照企业或企业集团机制运行和管理,其教育资金来源、分配和使用,教学管理机制,以及招生、分配等环节,较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利用市场导向和各种经济杠杆进行。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主业的基层电大和具有相同服务领域的其它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合作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竞争合作理论对基层电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单个基层电大相比,合作办学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成本费用
合作办学是不同学校核心能力的协调和补充,单位成本自然会减少。基层电大拥有中央电大开放教育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控制着这个项目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但与这个项目有关的其他环节和领域是弱项,一旦就这些环节和领域与相应学校开展开放教育项目合作,可以因为专业化程度提高而降低教育成本。
(二)达到资源互补
资源和能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能力是完成某一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其基础是资源,就基层电大的工作任务而言,现代远程教育需求信息资源,生源组织资源,及提高教育服务的教学资源居于核心地位。基层电大与合作学校的伙伴关系就是围绕这三项资源优劣进行排列组合,就某一教育项目进行重新组合,以期优势互补,扩大双方的服务能力范围,创造新机会。
(三)避免无谓竞争
合作学校就开放教育项目建立合作,不仅能使合作学校的组织行为趋于一致,而且也减少了同一区域内提供替代开放教育项目服务的机构个数,降低竞争强度,减少无序竞争。
(四)强化竞争能力
通过合作办学,就开放教育项目聚集当地优势教育资源,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特色,与竞争者拉开距离,淡化竞争强度,巩固特定服务领域的地位,最终增强基层电大的竞争能力。
(五)创造学校规模经济
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来源于规模优势。它打破传统大学规模、成本和质量的三角制约的关键建立在远程教育学校规模优势之上。通过合作办学,使开放教育项目服务领域更多,涉及面更广,保证单位平均经常成本因学生人数增加而下降,创造基层电大的教育规模经济。
二、合作办学工作机制建设基本构想
合作办学主要是利用学校双方各自优势,就某一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通过合作关系的建立,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结局。要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基于项目明确合作双方优势。
(一)围绕合作项目,明确合作双方优势
1、明确合作伙伴
合作学校资源与能力的互补性是建立合作办学工作机制的前提。基层电大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强调的是双方资源与能力的互补性,而不是同质性,在合作学校可以找到比基层电大更为有效地使用某种资源的途径。比如,由于中职学校掌握着学生的求学信息,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中职学生就读电大,通过与中职学校合作设立电大教学班,为中职学校高年级学生接受电大的课程开放教育开创实践的先例。中职学校具备生源动员能力、中职生的管理能力,电大则拥有开设开放教育项目的资源,通过合作,基层电大扩大规模,提高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增强在现代远程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中职学校则由于取得了开展高等教育的项目,在中职招生竞争中具备更强的力量。因此,学校联盟的优势来自学校核心资源与能力的重组,学校联盟也是一种产生新的办学能力的制度创新。合作双方依靠合作伙伴之间相互租用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获得新的功能。
2、合作可行性分析
需求分析。教育社会需求是指在一定阶段,基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要求而产生的对某教育项目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影响教育项目社会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人口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教育个人需求,影响个人对某一教育项目需求的动因主要有:首先,社会需求直接影响个人需求。其次,职业需求影响个人需求。在科技高速发展、职业更动频繁的情况下,为了谋求更好、更高职位,必须接受与职业呈高相关的高一级教育,以便获得晋升和发展。最后,教育预期收益,包括直接经济收益和外溢收益。如果接受某一个开放教育项目后,未来能获得较高收益,就会出现为追求未来教育高收益而提出对近期的教育需求。在合作办学运作中,需求分析就是生源分析,基层电大考虑合作的第一步是生源信息和生源组织能力。
供给分析。教育供给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这里主要讨论能和基层电大提供相同教育项目的高等教育机构。从源头上理解,包括电大在内,共有四个高等教育机构可以提供相仿的教育项目。普通高校的成教院、网络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虽然总体而言,四类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项目具有替代性,但还是存在特色差异。
静态比较。可以从入学条件、学费标准、培养过程、教育质量保证及历史沿革等五个方面进行简单比较。第一,成教院要有全国统一的成人高校入学考试作为入学条件,电大、网络学院是学校自己命题的入学测试,自考无入学考试,所以在入学门槛上成教院明显高于后三位。第二,网络学院的学费标准略高于其他高校。第三,成教院的培养模式是自学、面授及任课老师命题考
试;电大是自学、网上辅导、面授和中央电大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网络学院是自学、网上辅导加网校命题考试。自考是通过自学参加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统一考试。第四,在教育质量保证机制上,成教院、网络学院不存在独立于教育实施机构以外的第三方控制机构,因此在教学上有很大的余地和灵活性,承担着最后的教育质量控制职能。自考以全国统一考试为质量保证机制。第五,电大和网络学院都属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电大见证了第一代远程教育、倡导并实践发展了第二代远程教育并致力于第三代,已有29年历史;网络学院脱胎于普通高校,从事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最长的是7年。
动态比较。不同的基层电大与不同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在办学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发挥,主要有:人际网络,依附于特定关键人物的关系网络,对组织的事业有着推动作用,依据高等教育机构实际,制定带有政策性质的工作办法。静态差异,即四类高等教育机构的普遍差异;动态差异,即特殊差异,因时因地有所变化,组织领导的能动性体现在动态差异上。
通过供给分析对形成竞争关系的教育机构就某一项目进行特色定位,找准基层电大自身优势,最后和有互补关系的学校建立联合形成更大的优势,最终凭借差异化战略,在相同的领域做出与众不同的服务。
(二)合作办学工作机制确定
合作成功与否,除了系统外部不可控因素以外,系统内部工作机制是决定性因素。建立科学、高效的合作工作机制是保证合作成功的必然要求。
首先,项目启动的协商机制:即开设哪些专业?什么层次?规模多少?它不同于正式组织按职位纵向序列来划分权限,作出决策,而是合作学校间的协商结果。由电大按照项目的可能性给合作学校提出建议,合作学校根据它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也可以是合作学校先依据所掌握的情况提出设想,基层电大根据教育资源情况进行讨论。其次,项目实施的质量监控机制。电大对项目实施提出教学管理规范化标准,并且对过程加以监控,这是保证电大规模扩张的质量生命线。最后,项目完成后的利益机制。除财务上的分配外,上级部门的评价、社会效益,也对项目合作带来激励,这几种激励的强度随着环境压力而变化,是保证合作办学的原始力量。
(三)个案分析:浙江省基层电大系统通过合作办学工作机制建设,成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浙江省基层电大系统2004年开始实施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当时由于基层电大沿用原来的工作机制,进行招生宣传、组织教学和考试,规模很小,2004年全省招生总数195人。2005年嘉兴市电大通过与秀洲区和南湖区乡镇成校建立合作关系,在乡镇成校设立电大工作站,依靠乡镇成校组织生源,在乡镇成校进行教学辅导,共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496名,是全省总人数的75%。嘉兴市电大管辖下的海盐、嘉善、平湖县(市)级学院也模仿嘉兴市电大的合作办学工作机制,通过与乡镇成校建立合作关系于2005~2007年共招收“一村一名大学生”2302名。湖州电大07年春开始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招生36名,学习嘉兴电大的经验后,改变项目实施方式,与乡镇成校建立合作关系,2007年秋,招生321名。
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的一种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通过在乡镇成校设立工作站,进行尝试,取得一定成绩。2007年,浙江省委推出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养试点项目,依托电大的远程教育网络资源,把电大作为两个试点学校之一(另一个是浙江大学),同时,浙江电大取得省财政对“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纯农专业的经费支持,作为辅助政策,使“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有了成功的保障。电大系统的开放教育项目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通过试点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提供成功的前提。从开放教育项目的设计上理解,计算机网络通到什么地方,高等教育就能延伸到什么地方。嘉兴作为长三角的沿海发达城市,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化农村的基础工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通到农村。每个乡镇成校作为信息化学校试点都建有标准的计算机机房,配备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这是被基层电大选择为合作学校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乡镇成校聚集了除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外的各类农村教育项目,具有教育需求信息优势、生源组织优势,及农村教育经验优势。基层电大通过合作办学工作机制的建设,与乡镇成校成立学校联盟,签订合同,建立项目启动的协商机制、开放教育项目实施质量监控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分工合作,各自承担擅长之事,成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将高等教育延伸至乡镇,成功地开展农村社区教育。
三、结论
基层电大利用合作办学工作机制获得本来不具备的资源与能力,拓宽社区教育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整合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市场的均衡化、理性化,为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教育服务的商品属性会导致忽视教育服务的公益属性,不过,只要基层电大把握好分寸,随着合作办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合作学校双方的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合作办学必将为基层电大开展社区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系浙江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2008年度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ES-08G12。
【责任编辑姜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