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理念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改革

2009-01-16

职教论坛 2009年35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校企合作改革

江 颖 万 涛

摘 要:在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基于校企合作理念的高职院校的毕业实习及设计的改革,让学生在大学的最后半年,可以充分认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生产需求,学生进行相关的毕业实习及设计,这样使得毕业后的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改革

作者简介:江颖(1975-),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万涛(1974-),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控制。

课题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改课题“构建院校、工企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工科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5-0032-02

一、引言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它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以适应市场为前提,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作。作为学校在培养人才中与企业开展合作的一项具体活动,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并积累了丰富而具体的实践。一方面从企业互动参与合作的角度看,主要是结合生产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其次通过联合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并提供设备、教师支持等方式;再其次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式日益严峻的今天,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基于校企合作理念的高职院校的毕业实习及设计的改革,让学生在大学的最后半年,可以充分认识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生产需求,学生进行相关的毕业实习及设计,这样使得毕业后的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能够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现状

1.校企合作的模式。定单培养模式:合作对象上,企业根据用工实际岗位需求向相应学校提出培养数量和规格,委托学校进行培养。双方签定定向办学协议,以确保各自的权利义务。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建立企业冠名班,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

企业实习模式:学校作为主体,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训,企业接收学生进行短期的实习。

委托培养模式:企业选派在职职工到学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提高性的知识或技能的培训或考证,师资可以是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技术骨干。

专业共建模式:合作对象上,由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承担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制定、专业实训设施设备建设、教学内容与教材开发、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职责。学校根据相关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调整,双方通过签定长期合协议,确立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

实习基地模式:学校提供场地与师资,企业提供资金、设施设备与技术人员,共同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和学校的实习学生身份进入基地学习;企业在基地生产产品,校企双方最终实现利益共享。

2.校企合作的现状。在世界发达国家职校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北美的CBE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具备职业所需能力,保证了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尽快融入工作环境。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和学校的安排实施、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实训) 的教育模式。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一般高等教育的核心特点。

据统计,截至2007年,我国有近1200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国家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高职院校已与500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530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了5300多位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企业一年接受就业毕业生3.5万人。现在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呈现出众多模式,理论上名称繁多,百花争艳,但实际上由于东南沿海、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源优势的不均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思想观念、实践观念和实践行动上,科学的实质性的表现大不相同,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还大都停留在以学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形式上。

三、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学院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完成某一课题,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科研)方法,受到初步的工程技术训练。

传统的毕业设计基本上由指导教师命题,学生将其当作一个作业来完成。而因为条件的限制,指导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企业的最新发展情况了解甚少,这样一来毕业设计就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理论选题陈旧,理论性题目偏多,脱离了培养目标,不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2)综合训练题偏少,单一性题目偏多,学生不能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3)选题完全脱离学生就业单位或就业性质,背离了当前的就业需求。

由于与实际工作没有密切联系,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未把毕业设计论文当回事,在此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学习、工作、生活懒散,不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主动性和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所做的毕业设计质量都比较差,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不能得到有效训练,毕业设计达不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目的。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学生因为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刚刚走出校门,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便处于劣势。

为了能够解决传统的毕业设计的问题,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机电系结合当前的教学要求和就业形式,提出了“构建院校、工企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工科毕业设计改革”的目标,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对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

1.提前准备。在毕业设计前的一个学期,我们开设了针对毕业设计的讲座,并把讲座设置在教学计划当中。在2005届开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教学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科)教学计划”“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专科)教学计划”三个专业中都开设了《控制系统设计基础》课程。它的目的在于:指导教师首先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让学生树立一个信心,有些东西没有学过,或者学了点皮毛,但可以通过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努力把这部分知识掌握,理解并加以应用。另外,讲座的重头戏放在一些设计实例的分析上,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并且较系统的认识,为日后的设计打好理论基础。

为了使学生有一本适合毕业设计的教材,我们联合安徽工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共三所学校编写了适合毕业设计指导的教材《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基础与范例》,该书已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划入“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此教材属于开放性教材,根据技术发展的情况,于2008年10月出版了《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基础与范例-第二版》。此书填补了国内关于毕业设计教材的空白。

2.师资培训。指导结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课题,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在高校教学的许多年轻教师,学历高,基础理论知识深厚,创新意识较强。然而他们专业知识比较单一,接触社会少,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因此让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深入到企业,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攻克公司技术难关,与企业的工程师一起指导工程课题的毕业设计,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自身的阅历,有利于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同时可以增加教师与企业的信任,进而建立长期的联系,为发展企业与学校的横向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学校派出三名青年教师到上海欧姆龙总部进行了学习,获取相应的证书,并与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请工厂的工程师到学校授课。某公司负责人曾经介绍:“企业不需要只是会在纸上设计的人,而需要能快速上手的新人!”一项行业科技项目从出现到进入课堂需要至少一年半至两年的时间,致使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行业发展。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走了许多冤枉路,使自己的设计无法实现,或是由于对工艺发展水平欠缺了解,总觉得这不可能,那也不可能,束缚了本应广阔的创造空间,所以必须尽快拉近课堂与实践的距离。

而且自动化涉及的行业很广,教师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们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国际品牌的工程师和一些一线的现场工程师为学生进行讲座,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4.学生培训。由于现在教学课时有限,某些课程的课时只能带学生入门,有些学生希望得到提高,更快的与实际接轨。我们与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进行了OMRON PLC通用知识培训班(初级班)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培训、考核的学生在工作中可以直接应用PLC技术,顺应了部分用人单位的需求。

5.建立自动化论坛。现在网络技术发达,我们建立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自动化论坛”,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更加密切,同时已经毕业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就业经验传授给在校生,从而扩大了行业范围。

6.校企合作做毕业设计。从2005届毕业生开始,我们与多个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书,让学生到各公司进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任务。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了企业和岗位,感受了企业文化,大大加快了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五、结语

我们国家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通过结合工程做毕业设计,缩短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同时,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相处中,培养了共事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毕业设计搬到市场中去做,一方面要鼓励引导学生到被录用单位做毕业设计,对于还没有找到“婆家”的学生,则要求到教学实践基地做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对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要加以规范,予以跟踪管理与考查,以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研究,2006(2). [2]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Z].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

[3]黄旭,李忠华.把握结合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4]施新生,朱忠浩.校企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3).

责任编辑颜小兵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校企合作改革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实践研究
高职“四层三环节二抽查”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①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