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探析
2009-01-16王华
王 华
摘要: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课程建设。在分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的理论,并通过探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自主开发《创业实务》课程的实施情况,提出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王华(1964-),女,河南安阳人,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及实现途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8CX1114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5-0006-03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进展缓慢,从而导致学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为确保创业教育课程的完善和运作,笔者结合近几年来从事创业教育研究与教学工作体会,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为实例,针对自主开发的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创业实务》课程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以期对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有所裨益。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1.课程设计缓慢,难以形成课程体系。课程设计早期,采取单一的专题讲座形式对毕业生开展创业教育,但广大学生因其缺乏高职自身特色而表现得热情不高。如今,课程设计已逐渐向自主开发转变,但由于高职院校设计开发的进度过于缓慢,使自主开发的创业教育教材因为数量过少而无法普及。教材落后令创业教育课程明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也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仍难以构建和完善。
2.教材内容空洞,难以形成本土化特色。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自主开发本校的创业教育教材,但据资料显示已成功开发校本教材的高职院校仍不足十所,这个数字对于全国高职院校而言实在太少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宽泛空洞,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作用,无法有力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难以为本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师资来源单一,难以形成授课保证。据资料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由金融学、心理学等各个专业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所组成,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而创业经验丰富的社会兼职教师更不足总数的10%,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师资构成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非常的不利。
4.缺乏实践环节,难以满足创业要求。虽然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增加创业体验是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实际上他们的创业教育都却缺乏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这种缺失造成受教育者创业体验的空白、创业信心的缺乏,从而难以满足其实践中的创业要求。
5.考核方法单调,难以考核创业者素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单一的分数计量法来检验接受创业教育课程的学生,忽视活动课程、实践课程考核结果的开放性,从而造成创业者实际能力与考核结果极不相符,阻碍许多创业型人才的创业行为,也使许多创业课程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在展开创业活动时遭受本该避免的失败。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一)《创业实务》课程设置的目标与作用
《创业实务》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培养创建与经营新企业、微型小企业和家庭企业需要的创业者。该课程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创业所需的各种知识与技能,提高市场经济所需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管理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了解创业、认知创业、体验创业,增强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提升学生创业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为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创业教育课程达到解决就业,服务社会的目的。
(二)《创业实务》课程设置的理念与思路
《创业实务》依据“以行领知、商学交融”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其设计主要理念与思路:
1.课程开发与设计基于校企共同合作。《创业实务》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组和校企合作基地——中山市咀香园食品有限公司、广东非常小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建设的开放性课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成立了创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委员会年会,共同研讨符合高职学生特征的教材建设、实训实践项目的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教学相关问题,并聘请委员做为学院大学生创业园校外指导教师,使得创业课程得到不断完善和优化。
2.课程开发与设计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创业实务》课程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与学院办学定位,在邀请企业界人士对创业过程所涵盖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常识分析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自主创业能力为核心,以自主创业的具体操作环节为主体,按照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创业知识与技能,并提高自主创业的践行能力。
3.课程开发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创业实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一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在“工学结合”方面,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即以创业过程为参照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使选业、开业、守业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二是以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为依据,使“做、学、教、考”教学过程一体化。
《创业实务》在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上充分体现了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是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基于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要求的课程。
(三)《创业实务》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高职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创业实务》课程教学内容:(1)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而不断调整和优化;(2)根据先进教育教学理论选取教学内容,为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并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课程四种属性一体化综合性课程;(3)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选取教学内容;(4)根据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组织构建。《创业实务》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即以创业过程为参照系,在适度的创业知识覆盖下,将贯穿创业全过程教学内容设计为“3大项目,17个工作任务,34个知识技能点”,突出“创业过程项目化、项目内容任务化、任务导向考核化、考核结果形成化”课程特色,设置出业务流程进阶式《创业实务》课程的教学体系。
选业:(项目1)企业创建策划。是创业前的各项准备活动及其相关的知识、技能,主要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激情的角度,运用简明易懂的知识,联系本土创业视频教学案例进行讲述,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认可,使学生进行创业观念上的转变。通过完成项目1的知识与技能阶段的学习后,要求每个学生自由组建项目团队,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参加创业计划大赛,以此作为能否入驻学院创业园与学院提供网上虚拟创业的评选依据。
开业:(项目2)企业申办登记。是创业中的各类企业设立与登记注册活动及其相关的知识、技能,主要从培养学生创业法律意识与掌握创办程序的角度,使用仿真环境模拟登记注册教练机,对学生的开业进行规范性的指导。并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创业企业实景观摩或实习。通过完成项目2模拟申办平台,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创办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掌握创办企业所必备的工商、税务、法律知识及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等,培养学生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意识。
守业:(项目3)初创企业管理。是创办新企业的各方面管理知识和技巧。主要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的角度,利用创业物理沙盘实训和校内、外创业园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创业企业经营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知道公司基本运作流程,日常生产经营中的一些问题,同时通过各个企业的对抗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初创企业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3创业沙盘实训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商业模拟游戏等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做三者结合,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创业沙盘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与竞争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创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
(四)《创业实务》课程的考核体系
以学生学习过程作为考核方式,针对教学内容选业、开业、守业三大项目,按30%、30%、40%的比例设计形成性考核方案,学生创业模拟运作绩效就是课程的考核成绩。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自主创业的各个环节,懂得如何设计一个操作性强的创业计划项目,如何办理企业注册登记的相关手续,如何对初创企业经营管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使学生了解创业、感受创业、体验创业,为毕业生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五)《创业实务》课程设置的特色与创新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在于以实务操作为中心,突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通过策划竞赛、软件操作、实物演练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得了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素质,具体特色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体系等方面。
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是首先讲理论知识或专讲理论知识,而是给学生做项目技能操作示范,在示范中传授知识与技能,构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虚拟项目、社会、公司仿真教学模式,学生创业园的实体教学模式和网上创业自主教学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是按创业过程的选业(企业创建策划)→开业(企业申办登记)→守业(初创企业管理)来序化教学内容,以完成创业工作任务的多个知识技能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教材编写形式,是按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合一的教程编写形式;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让实训项目与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使得创业教育课程变得富有激情。
在考核体系上,突破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创业课程衡量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是以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多少、项目的好坏作评价标准的,采取形成性考核办法。如学生的创业模拟运作绩效(创业计划书的质量、创业模拟申办质量、沙盘推演绩效)就是课程的考核成绩。
(六)《创业实务》课程教学效果与评价
《创业实务》课程开发与实施得到了广大学生、校内外领导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雷家肃认为该课程具有新思路、新体系、新内容有很大的示范效应,对《创业实务》课程建设给予高度评价。目前学院已有部分学生在外成功创业,如2006级的电商专业马嘉儿和鸿鸿同学在中山逢源路自主开办的蜡烛工艺店——“烛愿”;2006级物流专业吴彩容与高丹婷同学在中山五桂山开设“吾饮良品”连锁店。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1.加强课程整体的设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笔者认为,要把握以下要点:(1)创业课程体系定位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创业相关领域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应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2)创业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与思路应以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创业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特征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在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方面,要把握以下要点:(1)根据地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创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创业教育的成功保证。在课程教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运用、目标的实现及检测等各方面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造就一批敬业的、有创业精神的师资队伍特别重要。为获得这样的师资力量,对教师的培训不可或缺。首先,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创业管理实践培训,或可参加创业模仿活动获得创业体验;其次,对教师进行创业知识理论培训,使之能够了解有关创业教育的知识;再次,通过研讨会,使教师互相交流创业教育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业教育水平。
3.构建校企合作课程运行模式。学院要与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活动课、参观访问、与成功或失败的企业者座谈、讨论课、辩论课、心理测试、模拟创业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课程运作模式的几个优势。通过课程的运行,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亲身感受真正的企业精神,尤其是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价值观、运作规范、企业文化、服务理念、企业风险等。增加大学生运作企业的实践机会,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更加真实的舞台。
4.完善创业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创设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新三中心”教学环境已成为必然。为了创业教育课程正常运作,创业教育所需的课堂环境,就是对创业教育课堂环境的优化。从创业教育系统出发,强调教师、学生与媒介等因素的整合,通过整合使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教学生态环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寻找自己创业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启发、诱导和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5.拓宽创业教育信息渠道。在现代社会,创业教育信息是一种有用的、稀缺的资源。一方面大学应该加强通讯投资和经济信息加工与传播体系建设,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电信技术,改善信息条件,使有志大学生通过信息体系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获得很多有益的信息,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高职大学生创业网,拓宽了创业教育信息渠道。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大学生高效、快速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应掌握网络技术,并学会对信息的筛选。
6.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有特殊才能和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应制定特殊的政策,鼓励与支持其创业,甚至可休学创业,再学习,再创业。为此,对学籍管理制度、转专业管理制度及考试制度可作适当调整。学院可实行真正的弹性学分制,大学生可以在4-5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修完学分;学院可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和特长,给他们有更多选择专业的自主权;大学考试方式不局限于单一、传统的考试方法,可通过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创业能力测评。
综上所述,创业课程建设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创业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桥梁,是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关系到创业型人才最终生成的实现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应是充分体现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方能达成全面提高学生创业整体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邢和平.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新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5.
[2]丁栋虹著.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晓明.对美国社区学院的考察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05).
[4]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责任编辑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