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09-01-15李志学
李志学
1 前言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人才培养应从研究型逐渐向应用型转变,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与企业和市场接轨”的要求,寿光市提出创建软件产业的思想,并且与潍坊科技学院联合投资建设寿光市软件园,针对软件产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软件人才,走出一条产、学、研立体教育教学的新路子。
2 定位软件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软件企业需要软件工人,也需要高精尖人才。2种人才的知识含量不同,培养的渠道也应该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培养适应对路的“软件工人”开始,真正培养出基础好的“软件工人”白领人才。
软件园借鉴印度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在印度软件工人培养的基础模式上,以每一位工人都具备完成独立单元设计的任务,多人配合可以进行大型软件的设计开发为目的,提高软件综合开发的效能,服务于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具体做法是,以学院中印软件学院为依托,在强化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软件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使软件园成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获取软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场所和实习基地,拓展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力,服务于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3 职业化教育模式下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潍坊科技学院不论办学层次还是师资力量都以培养软件类人才为主。从开设的课程来看,联系密切,学生毕业到社会上工作能够得心应手。VISUAL BASIC、C、PASCAL、汇编语言、VISUAL FOXPRO、C++、C#、JAVA等语言,对软件开发理解的人都感到有些过多。因为计算机语言大部分是相通的,所以Windows平台上只要会几门主要语言,其他的语言自学一下即可。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计算机语言上,大部分学生学习不精,造成各种语言之间相互混淆,应用起来更加复杂。而对软件设计、软件开发工程化比较重要的软件工程学、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编译原理等都没有涉及,因此,学院改革软件课程体系,加强软件设计、开发与理论研究力度,变多种计算机语言为一种或几种,渗透设计高级教育,积极与软件园培养模式接轨。
3.1 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设计软件设计类和软件编程类2套大中专院校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软件设计类模式以培养软件开发学术人才(软件领域的思想家)为主,着眼于毕业生将来成为项目分析师、软件设计师、高级应用人员等“高精尖”管理人才为主;软件编程类模式以培养专业技术熟练的软件生产、编程、经营、维护人才为具体目标。
普通大专部分以软件编程类为主,培养目标是“软件工人”。可以用小的软件开发来达到逐步熟悉开发过程,熟练使用开发工具,成为熟练的软件工人。人才的层次结构达到合理化、标准之后,软件开发工程化才具有人才基础,有了人才的基础,软件开发工程化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3.2 教学方式
1)课程培训。课程培训是帮助学生梳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时间为4个月。培训的教学内容是学校理论教学的延伸,同时根据人才市场当前的主流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实际应用,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培训,如Java编程语言、STRUTS体系结构与设计、JSP编程与环境配置、ASP.NET程序设计与应用开发、实用数据库技术、网络系统工程案例分析与设计等。
2)项目开发训练。在基本掌握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后,以软件开发项目为龙头,以项目组为实训单位,对学生进行项目开发训练,时间为2个月。培训目标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参加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体验项目的开发过程和项目开发全程管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开发工作经验。企业拿出若干个已经完成的实际软件开发项目作为项目训练教案,学生在这些项目中自选课题,由工程师具体指导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开发工作。
3.3 引入企业模式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引入企业化的培养方式,专业实训教学结束后,学院共同组织学生首先在自己的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由所在企业的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结合企业的开发项目,真刀真枪地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企业,熟悉软件企业文化,增强工作能力和责任感。
现在软件学院也成立计算机公司,涉及范围包含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销售服务。学院抓住时机,首先让自己的教师开发几个小型或者中型的项目,完成对教师的培训;然后将学生分批分组,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软件开发的需要,重点先进行软件编程的培养,使学生不仅仅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软件开发的过程熟悉软件开发的步骤和社会对软件需求流行的开发工具与开发方式。
通过企业模式管理学生将学到的死的课本知识应用起来,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不需要企业再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培养,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促进学生就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