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会话的构建模式
2009-01-15刘伟
刘 伟
1 引言
日常口头交际话语,总称为会话,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广泛的语言现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会话分析家对英语话轮转换、毗邻应对的分析和伯明翰学派及其后继者对会话回合的研究,详细描述了日常口头交际话语的构建模式及策略,对了解会话有什么内部结构、是怎样进行的,作出重要的贡献。
2 话轮转换
人们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话轮。话轮转换系统是一个基本的言语转换机制,指谈话的参与者发言权的转接和交替程序。它包括话轮构造部分、话轮分配部分以及话轮转换规则。Sacks等人指出,会话从根本上讲是一项话轮转换活动。他们描述了谈话的2个明显的事实:1)在一个时间里至少而且只能有一个人说话;2)发话者不断轮流变化。话轮可以由不同的语用单位构成,词、短语、从句、句子、句组都可以充当话轮。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A: Did you take the book for me yesterday?
B: What book?
A: Book for literature.
B: Sure.
在这组会话中,第一个话轮是完整的句子,紧随其后的2个话轮是短语,最后一个是一个单词。那么话轮是怎样构建的?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是如何转换的?
2.1 话轮转换机制首先,谈话中存在一个“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发话者发话的内容完整,语调下降、有停顿,语法结构完整,以及目光转向某位受话者都可以表明到了一个可能的“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其次,当一个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出现时,并不是每个受话者都可以随意成为下一个发话者。谈话中由谁成为下一个发话者主要有3种分配机制:1)当前发话者选择下一位说话者,方式为点名或提问,也可运用目光注视、身体转向心目中的下一个发话者等各种副语言特征来达到点名的目的;2)当前说话者既不点名也没提问或向受话者发出副语言特征,完全留待其他参与者自行选择;3)当前发话者没有选择下一个说话者也没有其他参与者作自我选择,则当前说话者选择自己继续说话(但这不是必须的)。
另外,会话中也有受话者能判断出不是关联位置而发话的情况,这主要有2种情形:打断和重叠。前者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后者是为表示支持对方而发话。
2.2 话轮转换的策略会话中人们也依赖一定的语言策略或副语言特征来转换角色,成为发话者或持续发话或充当受话者。首先,受话者会根据情景的不同采用正式程度不一的语言策略来获取发话的机会。此外,谈话参与者还可以通过吸气、张嘴等副语言特征来表明要求讲话的意向。其次,若当前发话者不想被打断,想越过可能的话轮转换关联位置继续说下去,常采取以下方法:1)使用“话段未结尾成分”;2)使用“未结束标记”;3)Stenstrom指出,“重复和沉默填补共同起到支持继续发话的作用”。发话者可以通过重复一个词或短语,也可用沉默填补来表明自己想继续发话的意图。
3 毗邻应对
话轮转换规则为口头交际的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约束人们在会话中有条理地转换角色,使人们在会话中交互作用。作为话轮转换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这个框架内谈话者一前一后的2个话轮往往是互相依赖的,第二个话轮不仅与第一个话轮内容相关,而且在功能上依赖于第一个话轮。
毗邻应对一前一后的2个部分分别称为毗邻应对的第一话部和第二话部。这2个话部通常是紧跟着出现的,但其间可以有嵌入序列。例如:
Customer: Order, please. (Request)
Waiter: What do you like to drink? (Question)
Customer: Jack Daniels. (Answer)
Waiter: OK, coming up. (Respond)
此例中“Request-Respond”这一毗邻应对中间插入另一毗邻应对“Question-Answer”。此类嵌入序列往往是完成第一对毗邻应对所必需的,是应答者作出合适的第二话部的必要条件。而第二话部有时可以有所选择,它们在应对中显得犹豫而复杂。通过下面的例子可以比较2种第二话部在结构和语气上的不同:
Denis: I was thinking we could go hiking?
Roger: A good idea.
Paul: Well actually (.) Id love to, but I dont really have time this afternoon.
此例中,对Denis的提议,Roger表示赞成,Paul则拒绝。Roger的话轮迅速而简洁,而Paul的话轮则结构比较复杂。他首先用了well这个不合意的标记,暗示接下来的话与提议者的想法不一致,然后稍微停顿了一下再解释自己不去的原因,表示礼貌的拒绝。停顿、不合意标记well、解释原因等是发出不合意的应答语之前的典型特点。合意的第二话部与不合意的第二话部之所以结构和语气都不同,是因为后者通常要使用更多的缓和语来减少对对方面子的威胁,即保全对方的面子。
4 回合
毗邻应对是口头交际话语构建的显著的局部的特征,保证了前后2个话轮意义的连贯,而回合则更全局地保证会话的意义。谈话中人们围绕一个引发话步所陈述或隐含的命题展开的一系列话步便构成一个回合。回合这一概念最初是伯明翰学派的Sinclair和Coulthard描述课堂话语时提出的,典型的课堂师生回合由3个话步组成:教师引发——学生回答——教师反馈。Sinclair和Brazil提出用IRF来描述师生回合,即“引发——反应——后续行为”。在课堂上,教师常用问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构比较简单。例如:
T: What do we do with a saw? Jack.
P: Cut wood.
T: Yes, we cut wood.
Eggins和Slade对会话回合的复杂结构进行详尽的描述。开始话步可以是发出呼语引起对方注意,也可以是命令、陈述观点或提问等引发话步。持续话步既可以是开始话步发出者发出的各种相关的继续话步,用以检查受话者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发言、延伸或追加相关内容等,也可以是其他发话者做出响应,支持、反对或反驳前一位说话者。
5 结语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英语口头交际话语的构建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培训项目中应包括话语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意识到日常会话与课堂口头交际情况的差异,使他们能在课堂中经常注意学生是否有机会进行自然真实的交际,注意课堂语言与日常口头交际语言的平衡,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McCarthy M.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2]Brown G & 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和跨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