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阴市生态文明建 设的探索与启示

2009-01-14许一鸣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江阴市文明生态

王 锋 许一鸣

近年来,江阴市多策并举,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先后获得了60多项全国性先进荣誉。2006年6月,获得全国首批生态市称号;2007年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2008年又拿下绿色奥斯卡奖——“国际花园城市”。目前,江阴市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

江阴全市已有112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认证、303家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35家企业被列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点;12个乡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7个村成为省级生态村。

江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1.制定规划,明确目标

江阴市在深入挖掘生态文明内涵和认真分析生态现状的基础上,联手中国科学院编制完成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围绕规划内容出台了《关于绿色政府的行动方案》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根据规划,江阴市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阶段,争创阶段(2009~2010年),全面落实2009~2010年行动纲要,组织实施节能减排、河道达标、城乡环境整治等十大工程;第二阶段,全面达标阶段(2011~2015年),基本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各项任务;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2016~2020年),更高标准地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任务和设定的各项目标值。

2.产业调整,优化结构

江阴市围绕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沿江开发战略与工业集中区向专业化、集聚化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着力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方式。一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从根本上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二是努力发展生态产业。在开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时,环保部门提前介入,指导园区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设具有明显特色的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三是大力发展循环产业。以实施清洁生产、培植循环经济典型为重点,推动企业小循环;以开发区为先导,建设生态产业园区,拉长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园区中循环;以绿色系列创建、绿色采购、绿色消费为突破口,推动社会化大循环。

3.严格标准,控制排污

坚持“四个优先”,即:优先编制环保规划,优先考虑污染总量与容量,优先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先进行环境评估,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做到“五个不批”,即不符合全市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不批,不符合全市准入门槛条件的项目不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批,污染负荷严重超过当地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不进入工业集中区的项目不批,全面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在节能工程方面,重点围绕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抓好节水载体建设,推广重点行业节水技术和废水“零排放”技术,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水耗小于228立方米/万元。在工程减排方面,全面推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按相关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相关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持续推进燃煤设施脱硫改造、煤改气等工程。

4.环境整治,优化人居

江阴市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清水工程,截污水,调清水,治“死”水;蓝天工程,加快电厂治理,实行热电联供,加强尾气治理;家园工程,全面清洁农村河道,全面取缔农村露天粪缸,全面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面实施农村改水工程;绿色工程,实施“八路”、“新八路”绿化工程,建成一批集镇公园和公共绿地,打造农业生态园区和生态村庄;宁静工程,强化城区交通干道的噪声治理,实行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开展城区服务业专项整治。

5.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江阴市以生态文明的标准和要求探索机制、体制创新,提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执行力。做到了“五个创新”:一是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做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执法主力、全民主动”,完善市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成立了由统计、环保、经贸、发改委四个部门组成的总量办公室;二是创新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了环保专业队伍、环保执法队伍、联防队伍等三支队伍;三是创新环保监管机制,坚持依法监管,全面安装自动监控系统,全面实行企业治污信息发布制度;四是创新治污投入机制,形成了“政府投入为主,企业配合联动,社会共建共享”的新机制;五是创新环境保护考核机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考核力度,实行环境保护“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江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启示

1.转变传统观念,提高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积极成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整个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灵魂与源动力。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的生态观念和“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生态文明,则是强调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的全面科学发展。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上下配合、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尤其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之正常有效运转?关键就在机制创新。具体说来,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估和绩效评估体系;二是形成部门联动的格局;三是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投入的生态机制。

3.强化政策激励,完善法律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政策和法律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它让人们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要对生态产业和生态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要着力完善生态监管体制,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4.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产业转型,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应从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第一,依靠科技创新,“调轻、调高、调优”产业结构,大力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引导企业逐步向高端产业环节转移。第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打造生态精品工程,强力推进农业物质循环利用,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第三,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建设新型现代的生态景观和生态载体,着力打造特色生态旅游。

(作者单位:中共江阴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江阴市文明生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The Big Fire一场大火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我的新年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