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途径分析

2009-01-14李锦然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信息

李锦然

我国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的思想观念、政治、科技文化等素质和吸纳信息的能力(最终表现为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的高低,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而当前我国农民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较低,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且还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尽快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一、当前我国农民增收能力缺失的表现

首先,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在我国广大农村居民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的思想,“土地至上”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宁可在家守着几亩山地种植传统的农作物过“安稳”日子,也不愿意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或出去闯一闯。多数农村的文明程度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农民对于新鲜事物不愿接受。即使让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也依然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思想认识决定人的行为,农民中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收入的增加。

其次,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较低。表现为:农民在村级、乡级社会事物中的主人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赖性强,农民群众知政、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自觉自愿、主动地参与政治活动和决策。许多农民对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什么损害等问题也往往不清楚。尤其是中央出台了相关保护农民权益的文件,他们也不是十分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对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更倾向于用私了的方式私下解决,而不懂得使用法律或民主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三,部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我国有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农业科技人员的拥有量,每万名农业人口平均为6名,每万亩耕地平均不足两名。由于多数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他们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吸纳能力,致使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无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四,吸纳信息的能力较低。当前,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居民由于文化水平和客观条件所限,主要还是依靠农户间的交流和示范来获得信息。农民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不主动收集获得信息,直接影响其收入。同时,农民也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与产品产量,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或压价竞争,导致农产品供给短缺和过剩现象交替出现。一些农民还消极地采取逆向选择的办法,将大量的资源配置到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传统农副产品的生产上,致使增收困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项目不能在农村迅速推广应用,导致一些人趁机利用假农业科技信息、假种植信息和假养殖信息欺骗农民,甚至利用假农资坑害农民,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增收能力缺失的原因

农民增收自身能力的缺失,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具体地说:

第一,思想观念的落后陈旧的主因是由于广大农民中存在着“土地至上”观念。这一观念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土地的重要作用对世代以种植业为生的农民的深远影响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农民的潜意识里,土地是赖以生存最保险的东西,离开土地是一种生存风险。这一观念的长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获得资源和发展的机会。并且,千百年来在平民中世代传承的“平平安安就是福”的生存理念,至今对农民的影响仍然很大。另外,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小农意识,仍存在于大多数农民的心中,致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不高,喜欢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危机意识和责任感。

第二,民主政治能力低下,主要是由于其文化水平所限,生活处于窘境,易受封建主义思想左右和侵蚀,民主观念淡薄。他们往往只争取直接的、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会考虑自身的长远经济利益。理论上讲,分散的个人利益诉求,对于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常常被忽略;而作为群体或者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利益诉求,却是任何政策的制定者都无法忽视的,不管愿意与否,他们都必须加以考虑并作出与之相应的回应。这样,人们要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或者要使自己的利益要求得到一个表达的机会,往往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组织,形成具有共同利益要求的团体。我国农民是人数最多的群体,但其利益的表达和实现往往没有一个较为通畅的渠道,更无法以组织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往往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和经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劳动者之间的最主要差距是知识的差距,今后的社会生产中,不仅在高科技行业中需要脑力劳动者,即使在传统产业中也需要掌握知识的劳动者。由于以前国家对教育的资源投入绝大部分在城镇,对农村基础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农村学校校舍、师资、教育设备严重不足,使一些农民丧失了全面接受教育的机会。加之农村教育与农村学生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被削弱、流失而濒临瘫痪,导致当代农民的知识水平低下,这直接影响到了其就业可能、就业方向和收入水平。

第四,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而着重发展城镇经济的事实,造成了城乡居民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差距较大。2008年,全国城市电话渗透率(当地电话用户/人口数)为27.04%,农村仅为1.08%,相差25.96%;每百户城镇居民有移动电话62.89部,每百户农村居民为13.67部;城镇居民每百户有电脑20.63台,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电脑。全国电脑网络用户市民占99.7%,农民占0.3%。由于农村通讯基础设施的不完备、剩余产品少、市场交易量小对农户市场活动半径的限制、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等原因,导致农村信息渠道不畅,许多农民无法主动、自由地获取较为完全、准确、价廉质优的市场信息,这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农民综合能力的途径

第一,帮助和引导农民培养良好的社会心理。良好的社会心理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农民培养健康开放的、现代科学的、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心理。乡村基层组织应运用各种舆论工具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努力引导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转变观念,努力在广大农民群众中树立“调整劳动力结构比调整种养殖业结构更重要”、“外出务工光荣”以及“外出务工赚钱、在家发展效益农业致富”等观念,帮助他们增强创业、创新意识,努力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有条件的乡村应组织农民到发达地区参观调研,接纳新事物,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第二,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素质,必须从启动和强化村民自治和农村民主政治机制入手。实施如下措施:致力于培养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平等意识、法制观念,使其从主观上有提高自身民主政治能力的愿望;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强化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能力,激发农民对政治参与的兴趣;多提供一些易于最广大农民利用的有效的政治参与形式,如村民自治、农会等,动员、组织和支持广大农民合法、有序、有效地参与村民自治事务、人大代表选举以及其他政治、社会事务;不断健全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农村民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政治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等等。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培育和提高农民的能力。一要保证农村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充分到位。由于乡镇财政困难,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资金投入应由省市县财政直接负担,占GDP4%的法定教育经费投入应得到保证和落实。二要积极引导农民家庭不断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和文化教育消费,从整体和长远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三要以乡镇农村函大、农技义务教育学校为载体,采用面授与现场示范辅导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四要在每个行政村建立文化活动站(室),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有益于农民身心健康和生产致富的科技文化活动,打造学习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良好环境。

第四,提高农民吸纳信息的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发展,改善农民获取技术和信息的手段(条件),使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到农村。政府应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级农业信息网络和乡镇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由政府发布有关政策法规、统计数据、市场动态和预测预警等信息,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快发展农村家庭电话、有线广播、电视、电脑网络,帮助农民购买书籍、订阅报刊等。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吸纳信息的能力。政府应增加专项资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各种技术培训支出,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农民,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增强农民收集、消化、吸收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辉县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信息
耕牛和农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订阅信息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展会信息
农业科学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